亚洲资产泡沫不容忽视 作者:世界银行行长
罗伯特•佐利克 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2009-11-26
随着全球经济开始从此次自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以来最严重的低迷中复苏,常规的观点认为,我们有效地吸取了过去的教训:投入了大量资金;施行了财政刺激措施;同时避免了最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我们甚至拥有专门研究大萧条的学者本•伯南克(Ben Bernanke)执掌美联储(Fed)。那么,我们还缺什么呢?
老剧本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新结局。去年,当政府面对因对手方可能破产而陷入瘫痪的金融市场时,动用了手头的一切工具,尽管并不完全适合。为了保持信贷流动,各国央行纷纷打开资金闸门。当传统货币工具不足以挽救颓势时,它们还发明了新的工具,用于购买资产或针对这些资产贷款。这些做法收到了成效。
当然,各国政府知道,这些特别举措会造成一定的后果。各国央行一直在谨慎留意着传统风险——通胀——的早期迹象。然而,在全球竞争的新时代,企业不太可能拥有导致过去几十年“需求拉动”型通胀的定价权;工会也不可能提出导致“成本驱动”型滞胀的薪资要求。沃尔玛(Walmart)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改变了这种模式。
然而,我们不应因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复活,而忽视了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的存在:这些资金将流向何方?要寻找未来的线索,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亚洲。在那里,一种新的风险正在浮现:资产泡沫。
目前,凭借工业生产和贸易的增长,亚洲正引领全球经济前行,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和印度的增长。伴随着这种颇受欢迎的经济增长,是股票和房地产价格的不断上涨。今年10月,中国房地产价格涨幅为14个月最高,上海最近一次商业地产拍卖,吸引了创纪录的投标者,而去年则无人问津。在亚洲其它地区,股市飙升,房地产价格也在上涨,尤其是在香港和新加坡。金价不断走高,其它大宗商品的价格也有可能上涨。宽松的货币、波动的大宗商品市场以及农业歉收(例如最近印度出现的情况)交织在一起,对于贫穷国家的食品价格而言,可能会让2010年成为又一个危险的年份。随着全球经济复苏,资产泡沫可能将成为下一个脆弱链条,有可能再次破坏人们的生计,再让数百万人陷入贫困。
不幸的是,历史书上关于如何应对资产泡沫的章节,后面跟着的通常是悲惨的故事。相对于传统产品通胀,资产泡沫可能危险性更大,因为从表面看,它们是健康的信号:价值提升会拉动实体经济,进而将泡沫吹得更大。就应对资产或产品价格通胀而言,限制非理性繁荣的效果并不好。如今,坐等泡沫破裂,然后收拾残局,成为一个新的反面教训。但过于突然的收紧利率(特别是在复苏势头疲弱的地区,例如美国和欧洲)可能会引发另一轮经济低迷。
与亚洲经济体联系较为密切的澳大利亚,已经上调了利率。通常追随美联储货币政策的亚洲国家,将面临加息的压力。但在美联储维持近零利率的时候上调本国利率,会导致亚洲国家货币升值。这将推高它们的出口商品价格,并降低海外销售,从而影响建立在出口基础上的经济复苏。此外,它们还面临来自中国的竞争。中国将人民币盯住不断贬值的美元,这种做法使中国产品比其它亚洲竞争对手的产品更为廉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