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5843 16
2005-12-29

在经济增长理论中强调一个国家要提高储蓄率;可是在讲国民经济的漏出效应时说储蓄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具有漏出效应,即具有收缩经济的功能。那到底我们要进行怎样的决策呢?我想了很久,是不是提高储蓄率是针对经济长期的增长来说的而储蓄是对一定时期国民收入来说的呢?困惑!!!!

谢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29 21:53:5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12-31 13:51:00

  拉姆齐模型(储蓄内生)中的储蓄率及消费时间路径是代表性家庭在资本预算约束条件下做出的跨期最优选择,提高储蓄率并不能增加其福利。而该模型的均衡是帕累托有效率的,其解与社会计划者解是相同的(假如社会计划者的目标也是最大化代表性家庭的一生效用)。

  在索洛和叠代模型中,会出现资本积累动态无效的情形,政府可以采取措施降低(而不是提高)家庭储蓄率,帮助其提高一生效用。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经济基本趋势本身的波动,而不是经济围绕基本趋势的波动,即周期不是对均衡的偏离,而是均衡本身暂时的波动,既然是均衡状态,便具有帕累托效率,因而不存在市场失灵,政府也没有必要去干预经济。

  因此,我认为可以把长期经济增长理论和短期的经济周期波动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也就是说最优储蓄率或许应该是具有理性预期的行为人最大化其一生效用的均衡结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31 14:21:00
一个国家经济需要投资、消费、进出口等协调合理搭配才能健康发展,如果储蓄过多则代表居民消费较低,这样对经济的发展也是不利的。较高的储蓄率另一方面也隐含着国家经济投资渠道不畅通,资本市场不完善等问题。例如我国现在储蓄率很高,但是地下钱庄问题就很严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31 15:35:00

我国虽然目前利率很低,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甚至为负值,但仍有那么高的储蓄额,截至到2005年11月份,全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差高达92000多亿元。存款增速大大快于贷款增速,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为“流动性相对过剩”而烦恼 。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方面普通老百姓没有更好的投资工具,再加上风险规避等心里,更愿意把钱存在银行。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吸收存款以后,想放出去,因为目前存贷差利息收入仍是银行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但是发放贷款是存在风险的,因此银行在发放时都比较谨慎,希望发放对象是优质客户,但优质客户的融资渠道比较宽,股市,尤其是短期融资券的批准发行对银行发放贷款是一个比较大的冲击。而亟需资金的中小企业由于风险问题而经常被商业银行拒之门外,因而难以有较快的发展。这种资金方面的供需矛盾导致了我国高储蓄率对经济发展不利。所以央行可能将取消活期存款利率 是有道理的。

新手上路,请大家多多支持,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3 22:04:00

谢谢大家的回复

这几天看书,似乎对这个问题明白点了,二楼说的提高一生效应指的是什么呢?是通过什么途径来提高的呢?也就是说最优储蓄率或许应该是具有理性预期的行为人最大化其一生效用的均衡结果。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只是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吧?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政府的确在进行着各种宏观上的调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4 01:54:00

首先,消费多少、储蓄多少是微观主体——理性行为人做出的决策,其目的是最大化其一生福利(以典型行为人为基本分析单位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是当今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模式)。因此,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包括典型家庭、厂商、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在内的跨期动态模型,而储蓄、消费及投资、就业、产出等变量由该模型内生决定。

其次,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告诉我们,假如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不存在外部性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那么上述模型的均衡结果就是帕累托有效的。即如社会计划者(中央政府)的最终目标是与竞争均衡中的行为人目标一致的话,政府就无需去改变这个均衡结果。

最后,因为存在种种导致市场失灵的因素(包括上面朋友所说的我国存在的一些现象),现实中的均衡结果很难实现帕累托最优。因此,理论上政府的介入在特定情况下能实现社会福利的改善(通过影响模型中的参数和约束条件,使均衡结果接近自己的目标),但究竟政府的宏观政策有无必要、作用大小,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模型得出的结果也不同,关键是看其理论和政策建议对现实的解释力。诞生于大萧条时期的凯恩斯主义将宏观政策的有用性推倒了极致,而理性预期学说和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倾向于宏观调控的无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