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理论主要研究两大问题: 一是某经济系统潜在
产出的长期变动趋势及决定因素; 二是不同经济系统间增长
的差异性 [22]。 这种增长的差异性既是增长理论的研究对象,
又广泛地被运用于解释由于增长的强度差异引发的区域空间
结构分异。 传统的不平衡发展理论强调了“极化效应” 与
“涓滴效应”[23]、“回流效应” 与“扩散效应”[24]、“增长极”[25]
以及“区域发展倒U型假说” [26]。 这种“二元” 式的经济增
长路径, 以“南北” 二元性表现在区域空间结构上。 新经济
地理学将其冠以“中心—边缘”(core-periphery model) 结构
之称 [27]。“中心—边缘” 既体现了不同经济体在经济分工上
的差异, 也体现了经济体所处的空间位置的差异。 关键系数
的微小变化使得原本处于平衡位置的两个地区发生变化, 一
个地区因为不断累积的优势而成为集聚中心, 而另一个地区
则成为了附属于集聚中心的外围。 经济功能的演化使得对称
均衡被打破, 区域性质发生突变。 基于传统的不平衡增长理
论基础上的研究进一步得到了深化, 使得透过增长本身来探
寻增长的动力再来对区域的空间差异进行解释而更具有说
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