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992 2
2005-12-29

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股改,引进外资金融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引起了国内外一些人的非议、责难,他们提出了“为什么要引进”,“谁将掌握中国金融”等问题。提出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基于对“未来”的设想。如果是基于展望未来,我们必须冷静思考中国金融业面临的处境和在世界金融业中所处的地位。   不可否认,在朝着市场化改革方面我们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如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增加若干金融商品,建立健全各种金融规章制度,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监控和管理,实现对金融的宏观调控等等,都有新的内容,新的动作。但同样不可否认,我国的金融业没有真正实现金融资源配置市场化,金融资源的配置主要掌握在政府手中。这些,自然与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市场经济主体的建立和完善相关,但同样这也与金融业的运作,主要是与“对上负责制”相关。   实现股份制改造,实质上是还权于企业,让社会去监督,让民主和法制去制约。所谓现代企业制度,无非是“还权于民”。所以,按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是不可逾越的一步。我国建行、中行、工行在股改方面已经起步了,但由谁来推动?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改是否继续步国有企业股改的后尘———“包装、上市、圈钱”?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扼要地说,引进外资,就是要借助于外部力量来推动银行业的股改,因为仅仅依靠国内力量,总是离不开权利经济和关系经济的羁绊,总是会“走样”;引进外资,就是要引进他们“民主与法制”的理念和机制,实现治理结构的更新;引进外资,就是要借助于他们的力量、信誉走出去。所以,讨论这个问题,不能“关起门来讨论”,而要“敞开门来讨论”,要从国际经济、金融态势,看引进;要从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看引进;要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看引进;要从中国改革的攻坚阶段,看引进。   当前的国际经济、金融态势,通常讲“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实际不可否认的是“经济金融区域化”。这方面的体现就是区域经济与金融的合作。在这种态势下,中国的金融业怎么办?合作就要讲实力、讲信誉、讲博弈。我国银行业的实力怎样?据2005年英国《银行家》杂志第7期报道,中行、建行、工行与花旗银行、JP摩根、汇丰银行的比较显示,前3家银行的一级资本、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总和3个指标,只分别相当于后3家银行的37.35%、42.69%和23.58%。   这种状况表明,中国银行业在世界银行业中,总的说来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银行业要进入世界金融市场,有不少困难:实力不如别人;别人市场准入的条件高(不只是资本金和不良资产比率,还要制度规范和运作业绩及风险防范绩效),难以进入;即使别人让我们进入,基于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有些业务也不能做,何况别人尚有限制(如零售业务);按国际惯例,银行业走出去是以工商企业走出去为前提的,而中国境外实业投资薄弱,难以为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创造条件。在这种状况下,我国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能安于现状,自我安慰,孤芳自赏?显然不能。那么,我们该怎么走?我想第一步应当寻求合作,为走出去搭个平台。所以,与其说是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不如说是寻求合作伙伴。

我国的现实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靠政府支持;国有商业银行借助于政府增信发展业务,再加上中国银行业的利差比发达国家高,能够分享垄断利润,向中国银行业投资何乐而不为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12-30 11:01:00
诚然,中国银行业在世界银行业中处于弱势地位,需要寻找合作伙伴,但是这还需要中央财政给予大力支持吗?这样的话,不如说是中央财政在寻找“合作伙伴”。目前国人还没有形成“政府在花纳税人的钱”的概念,试问在一个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银行寻找合作伙伴需要政府出资吗?需要老百姓拿钱填补窟窿吗?纳税人会同意吗?试问如何监管纳税人的钱不受损失?这样的银行还能算体制改革后的、适应市场经济的、与政府脱钩的企业吗?中国国有银行有政府作为后台,国外的投资者当然愿意与其合作,谁不愿分享一个国家的利润呢?而且是垄断利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 03:13:00
自己管理不行,不引又能怎么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