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584 0
2018-04-17

有个成语叫“灯红酒绿”,灯是红色的很好理解,比如灯笼。但酒为什么会是绿色的呢?绿色的酒真实存在过吗?它的颜色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关于绿酒,最著名,也最唯美的描述来自白居易的诗《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杜甫的《独酌成诗》中也写过类似的句子:“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


明代王稚登《新春感事》:“红颜薄命空流水,绿酒多情似故人”。


这些诗里的绿酒,都是一种写实的描摹,绝非夸张或贬义。


那么,古代的酒为什么会是绿色的呢?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由于技术的限制,古代的酿酒工艺较为粗糙,没有榨煮的过程


尤其是自家酿酒,一般酒熟后过滤即可饮用


一旦滤不净,很容易出现碎米、渣滓,这些酒糟会飘在酒面上。


这种酒被古人称为“浊酒”。


《三国演义》的卷首语中便有“一壶浊酒喜相逢”之叹。



也因此,古人常说“吃酒”,意思就是把这些浮渣连同酒液一起吃下去。


《红楼梦》第63回中宝玉与袭人商议:


晚间吃酒,大家取乐,不可拘泥。如今吃什么好,早说给他们备办去”。


可见,吃酒的用法曾经非常普遍。


而酒中的渣滓和碎米,在空气中放久了很容易发酵变质,这时酒的表面会呈现出淡淡的绿色。


这些浮渣非常细小,像蚂蚁一样,所以古人就将这种细如蚁的绿色泡沫叫做"绿蚁”。



而产生绿蚁的酒自然就是“绿酒”了。


后来,文人们还浪漫地将“绿蚁”当作了酒的代称


而且,除了酒糟的原因,酒曲也会影响酒的颜色


在蒸煮后的白米中加入曲霉的分生孢子,保温后米粒上便会茂盛地长出菌丝,即为酒曲。


自古以来就有“曲菌酿酒”的技艺。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介绍过许多种制作酒曲的方法。



元代的《易牙遗意》中载:

“建昌红酒、红白酒药,橘皮、沉香、木香、檀香可入酒,皆取其香,红麹入酒取其色,地黄黄精入酒取其补益也。”


是说在制作酒曲的过程中,加入红色的原料,可以酿出红酒。


那么,如果在酒曲中加入绿色的成分,也很有可能会酿出绿色的酒。


所以说,绿酒的形成与酒糟和酒曲都有关系。


古代的绿酒,不仅是实指,而且这种称呼中饱含着古人对美酒的赞誉。


但是,到了清朝末年,首次出现了“灯红酒绿”一词。


吴趼人的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三回中,有这样的一句话:


“(玉生)侧着头想了一会道:“灯红酒绿好吗”?


从此,绿酒便和红灯连在一起,成为寻欢作乐,纸醉金迷的同义词。


绿酒无辜,红灯无意,生活其实可以很单纯。


只是,人们有时太想给自己的喜怒哀乐找个寄托,反而把一切都弄得复杂了。


来源于网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