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是用于国际结算和投资的货币. 在改革开放初期, 政府希望发展经济与提高技术水平, 尤其是期望能够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与尖端设备, 但当时国内没有足够的用于国际贸易结算和国际投资的外汇, 因此采取了两个策略: 一是提出了以技术换市场的口号, 吸引海外来华投资, 这样既集聚了外汇, 也希望出现技术与管理的溢出外部效应,帮助国内技术升级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二则是调低汇率鼓励出口, 累积外汇, 也就是所谓的鼓励出口换汇.
由于政策初期外汇比较稀缺, 因此要求贸易结算和投资所用美元, 都需要向外管局申请后采纳外汇结算. 国内每收入一笔美元, 央行就被动的根据当时汇率发行等值的人民币, 而美元则被储备起来. 初衷是为了应付进出口收支, 防止因外汇不足无法引进技术与设备, 后来是原材料, 支付外资回撤需要资金. 以及清偿到期国际债务(拉美国家这一点可能更为明显.) .
这套操作的本质和一般银行运行机制差不多, 只不过是 收了你的美元, 换你人民币, 为了怕挤兑美元, 所以干脆一分钱都不贷出去, 全买了无风险的流动性好的美国债券. 而随着中国出口这架马车的飞奔而,中国的外汇储备就日渐庞大. 这样的操作就有问题了. 必需说明的是, 之前国内发行了等值货币, 其实也就是变相的通胀., 全国人民都买了单了, 只不过钱是在政府机构手里, 所以中投汇金不缺钱.
这时候, 大家才开始一手到投资收益的问题, 意识到不是所有的储备都必须100%的屯起来, 就像银行的也不会把储户的钱全藏着, 而是考虑到不是所有的储户都会同时提现, 而只保留一部分保证金, 这样就可以靠乘数效应赚钱了, 理论上只要银行的现金可以应付客户提取日常的现金流量就可以了. 这就是为什么后来中投他们急匆匆的去买海外资产的原因之一吧. 对他们而言, 该举动也是基于对原有认识禁区的突破. 不过, 他们投资管理的能力有待提高, 出师不利,后继难料.
说了来龙去脉, 回到你的问题上就是, 你看到矛盾是一个历史遗留的尾巴. 当时引进外资, 有当时的情境和目的. 只不过在当下来看, 在整体不差钱的境况下, 吸引外资并不那么重要了, 反而是担心热钱乱串. 与此同时, 此前技术换市场的目标在现在看来, 确实是有些过于乐观了.
现在普遍认为 外汇储备的确可以去投资, 投海外,也 正在做. 只是这里面牵涉的问题很多, 如储备储备可动用的比例, 投资资产的类型, 投资责任与收益的权责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