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热钱 外汇局封堵个人分拆结售汇
杜艳 北京报道 2009-11-25 22:27:00
反热钱的战争仍在继续。
11月25日,国家外汇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个人结售汇业务管理的通知》(下称“通知”)。该通知的主旨是,对于个人分拆结售汇行为进行了针对性管理,防止通过个人渠道流入热钱。
《通知》的主要内容有四方面:一是对个人真实、合理的购、结汇需求仍按照现行政策的便利化要求予以满足,但对具有分拆特征的个人购、结汇行为,银行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予办理、进行真实性审核或按要求上报外汇局等三类方式处理;二是明确要求个人大额外币现钞结汇应审核外币现钞来源证明;三是明确个人办理经常项目下除贸易以外的其他项目购汇,应使用人民币现钞、本人或其直系亲属的人民币账户或银行卡内的资金;四是明确了对个人分拆结售汇行为的处罚依据,并将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试点机构纳入《通知》管辖范围。
建设银行研究员赵庆明认为,通过对个人分拆结售汇业务的严格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热钱通过个人渠道逃避限额管理,分批出入。
2007年2月,我国对个人结售汇进行了一次大调整。在热钱汹涌的情况下,本着均衡外汇管理、藏汇于民的初衷,对个人结售汇由限额管理改为年度总额管理,并将个人年度购、结汇总额均由以前的2万美元提高到5万美元。
这一调整,标志着原来“宽进严出”的管理理念业已调整。而为防止出现重复购汇和分拆结汇等规避管理的行为,保证年度总额管理的有效性,外汇局在2007年建立了银行与外汇局联网的个人结售汇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为银行提供了统一、规范的操作平台。
但是实行2年多来,在强烈的人民币升值预期下,该政策在“藏汇于民”方面收效甚微,而却成为不少热钱涌入的主渠道之一。
“贸易、个人单方面转移、地下钱庄,这三大方面已经成为热钱流入的主渠道。”赵庆明说。
从2000年迄今,通过侨汇流入境内的外汇急速增加。外汇局公布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显示,从2000年到2008年,经常项下其他部门的经常转移数字分别为:67亿美元、89亿美元、137亿美元、183亿美元、242亿美元、277亿美元、315亿美元、426亿美元、525亿美元,2009年上半年为200亿美元。
赵庆明指出,这其中大约有3/4具有热钱性质。
借助侨汇,分账户、小额汇入,从而逃避外汇管理,已经成为热钱低成本入境的坦途。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研究员陈炳才认为,由于我国存在资本项目管制,热钱通过资本项目入境是有一定难度的,而最难控制的就是贸易和个人渠道。
与个人渠道的管理难度类似,贸易项下通过延期付款和预收货款,热钱同样来势汹汹。
今年以来,随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由贬值预期转为升值预期,且预期日益加强,热钱再次呈现出加速流入之势。【21世纪网】本文网址:
http://www.21cbh.com/HTML/2009-11-26/155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