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认为每种社会现象的背后都会有深刻的社会根源。
首先,你得承认女人强了,女人无论在社会地位,学历、能力等都开始慢慢向男性接近了。就像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一样,最近几年我们发展地很好。以往,女人都在一定的程度上依赖男人,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生活上。现在的剩女的工资水平普遍非常高,完全有能力做到经济独立。生活上,更是如此,换灯泡、换水,花点钱,请物业帮忙就搞定了,现在都是管道煤气,连煤气瓶都不用抗了,我还需要依赖谁,我靠我自己。我一个人可以过得很好,凭什么让两个人的生活降低我的生活质量,甚至毁了我的生活。关于甲女丁男的现象就是如此。甲女丁男:钱钟书先生早就说过:嫁女需胜过吾家,娶媳当不如吾家。奉行这一原则,可以看到:甲男配乙女、乙男配丙女,丙男配丁女。可怜的甲女和丁男就剩了下来。作为甲女你会选择丁男么,肯定是不现实的。碰到甲男的概率太小了,如果碰到,那是运气,从此摆脱剩女行列,能不能幸福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据调查,丈夫的工资是妻子的3倍,那么这个家庭的幸福指数可以达到最高。显然,甲男甲女的配对是成问题的。那么,碰到乙男、丙男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那么你愿意么?女人说,我凭什么让别人分享我的成果,我也要找一个值得我仰望的人,就是这种拒绝分享的姿态,从此你就剩下来了-------
其次,可以看到社会贫富差距如此之大,一方面导致了社会分层加剧。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已经变得如此巨大了,自动取款机恶意取款17万判无期,贪污几千万判10年,哦,精彩中国。差距大不要紧能够快速流动就可以了嘛!今天你去塔尖,我去塔底,后天咱俩换个个儿嘛!记得上英文的婚姻与家庭的时候,记得那个老教授每节个课都跟我们讲:要改变自己的阶层是很难地;The place of the family determines the place of the children。讲得我们一帮穷人家的孩子心里拔凉拔凉的。这样就产生了门当户对的门第观念,封建社会的阶层基本是遗传的,经济发展慢,可能就会相对稳定吧,到了毛泽东时代,人民公社化,黑压压地,大家都一样穷,没有几个阶层,就三个阶层,贫农、富农和地主。富农、地主是受贫农欺负的,而大部分人家都是贫农,据说高达90%,所以大家是一个阶层,吃的一样,穿的一样,想的还一样。于是大家都开始唾弃门当户对了。近90年时,门当户对又开始流行起来了,时尚就是一个轮回。经过30年的发展,经济突飞猛进的同时,阶层也分了好多少个,每个阶层都有自己的亚文化,比如富二代的亚文化就是飙车,在闹市区飙车。相对的每个阶层的人就少了,除去同性的,年长的、年幼的,关键还要能碰到,想要嫁真的好难啊!
第三、社会开放了。经济的发展加速了社会的开放,人民的开化。独身并不可耻,生理的需求也根本不用害怕,有的是渠道,据说这是一个性解放的年代。连二奶都快成为一个中性词汇了,既然,找不到我可以嫁的,那么就做那个已婚的、有能力的,可以帮助我的先生的情人吧,杨澜不都说过,女人你应该嫁一个能予你事业上帮助的男人。他什么都能给我,除了婚姻。当然,这也是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更多的金钱和权力资源集中在了某个特定人群的手中,从而导致了其他资源的倾斜,于是,蜗居就火了。过了几年,那么你还是剩女,或者说你一直就是剩女?
第四:一直觉得男人的观念很奇怪,记得跟一个学长聊过关于学长的择偶标准,学长第一反应是要漂亮。我很雷,学长是一个“年轻有为”的研究生。学长的解释是,我是要和她过一辈子的,怎么能长得丑呢,多影响瞻仰啊!但又一直抨击美女傍大款,大款能给美女房子车子票子,你能给美女什么,加速美女的衰老么?又在论坛上看到,一美女想要傍大款,她说,我很漂亮,我想找一个年薪50万美元以上的男人做老公,于是某华尔街的金融高管就给这个美女回信说,你的美貌是会衰老的,男人在你身上的投资是贬值地,如果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那么这个贬值将会更加厉害,但是你对男人的投资确实增值的,一般而言,他的薪水不会越来越低。所以鉴于这样的情况,他会选择租赁,让你做他的情人,而不是妻子。你每年的价值他会估算一下,一年一年地给你。所以你最好的选择是不断地增值自己,从知识、文化、修养等等各方面。但是如果这个女人去读个硕士、读个博士。这样的学历应该是一种很强的价值信号吧。读博读硕的时候,勤勤恳恳,记得有个博导对他的研究生说,你们每天工作14小时是完全正常的,凡是以后有建树的都是在这个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的,此时不博更待何时!于是没日没夜的看文献、做实验、写论文,谁说女人不如男。真是白天愁论文,晚上愁嫁人。因为,学校毕竟还是一个非常狭小的选择范围啊。于是乎,安慰自己,没关系,还有社会这个大市场。毕业的时候,木然发现,原来自己的市场是如此的狭隘,甚至都没有市场了。于是有人告诉你,你要换取民政部的证书,必须把教育部的证书撕了,这就是民政部与教育部的权利博弈。哎,你想不剩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