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align=center>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2%" border=0>
<TR >
<TD >
<P ><b>我国社会矛盾的变化与再分配</b><p></p></P></TD></TR>
<TR>
<TD >
<P >来源:<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经济参考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迟福林<p></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P></TD></TR>
<TR>
<TD >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我国既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又是体制转轨的大国。在人均<FONT face="Times New Roman">GDP</FONT>达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00</FONT>美元之后,我们面临着实现经济增长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双重任务。本文就我国再分配的背景、再分配的重点以及再分配中的政府作用三个问题谈谈看法。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面对我国日益突出的两大矛盾,应当客观地判断再分配的现实需求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我国人均<FONT face="Times New Roman">GDP</FONT>达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00</FONT>美元以后,利益主体和社会结构正在发生重要变化,并由此进一步扩大了收入差距和城乡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分析社会矛盾变化的进程,把握再分配的特定背景和现实需求。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1. </FONT>我国社会面临着日益突出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两大矛盾<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多年以来,我们一再强调,经济不发达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主要矛盾。实际情况是,伴随我国社会开始由生存型向发展型的转变,社会面临着两大突出矛盾:一方面,仍然面临着经济不发达的突出矛盾;另一方面,面临着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产品严重短缺的突出矛盾。后一个突出矛盾主要表现在就业、公共医疗、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安全和环境保护六个方面。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面对社会两大突出矛盾,以下<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点判断很重要:第一,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经济发展的水平还比较低,并且发展严重不平衡,发展对中国来说仍然是首要的任务。第二,广大社会成员的基本公共需求呈现全面快速增长的客观趋势。当前,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到位,已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第三,我国社会矛盾的变化对政府转型提出了更为紧迫、更为现实的要求。因此,我国政府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以基础性的公共服务为重点,致力于满足全社会日益增长的基本公共需求。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2.“</FONT>两大矛盾<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对再分配有重要影响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未来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15</FONT>年,是我国由初步小康向全面小康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对再分配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既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又可以为实施再分配提供物质基础。与此同时,全社会公共需求的深刻变化对再分配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1) </FONT>就业与再就业是影响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水平的直接因素。<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FONT>世纪<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0</FONT>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至今已向社会释放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000</FONT>多万下岗职工。此外,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近千万,农村还有上亿剩余劳动力将逐步转移到城镇中来。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成为各级政府公共服务的重点之一。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2) </FONT>健康水平对中低收入群体、特别是贫困人口的威胁相当大。据统计,农村贫困人口中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0%</FONT>是因为疾病造成的。因此,改革城镇基本医疗保障体制,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已成为广大社会成员越来越迫切的需求。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3) </FONT>教育水平对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有重要影响。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在导致拉美收入分配不公的各种因素中,教育因素所占比重高达<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5%</FONT>。我国<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FONT>亿多农村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的年限还不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FONT>年。这种受教育状况加大了城乡收入分配的差距。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4) </FONT>基本的社会保障已成为中、低收入群体对再分配的突出要求。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面临三大问题:一是城镇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不广;二是农村的社会保障严重缺失;三是人口老龄化的挑战。经验证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再分配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满足弱势群体的基本需求。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5) </FONT>生产、卫生和食品等公共安全越来越成为广大社会成员的基本公共需求。近期不断发生的矿难引起人们对公共安全的极大关注。数据表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4</FONT>年,我国产煤量仅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但矿难死亡人数却占世界矿难死亡总人数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0%</FONT>。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6) </FONT>环境保护成为人们生存和健康的直接需求。最近松花江污染事件,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从中国的情况看,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并增加其投入,已成为再分配中需要高度重视的大问题。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面对我国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应当充分地估计基本公共产品供给对现阶段再分配的重要作用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适应我国社会矛盾的变化,有效地解决再分配要充分重视基本公共产品的供给对再分配的重要影响。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1. </FONT>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反映了我国从初步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客观趋势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1) </FONT>公共需求的主体正在不断扩大。首先,城镇中低收入群体成为基本公共需求的主体之一。他们对公共医疗、义务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公共需求日益强烈。其次,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潜在的公共需求已开始转化为现实需求。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2) </FONT>公共需求的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广大社会成员的个人总需求中,公共需求的比重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广大社会成员的基本公共需求已开始成为社会需求结构的主体部分。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3) </FONT>公共需求的数量正在不断增长,层次在不断提高。在广大社会成员的需求结构中,吃、穿、用等私人产品需求经过<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7</FONT>年经济的快速增长后,其增速开始趋于稳定,但公共需求的年均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对公共服务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2. </FONT>基本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够有效地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1) </FONT>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有专家估计,目前我国城乡的收入差距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3</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如果把社会保障、义务教育等因素考虑在内,城乡的实际收入差距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6</FONT>倍左右。这说明,城乡二元的制度安排拉大了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2) </FONT>对贫富差距的影响。这些年,我国的教育与医疗费用上涨速度过快,大大超出中低收入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并成为拉大贫富差距的因素之一。<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3</FONT>年,我国农村人均纯收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622.2</FONT>元,而农民一次性住院费用平均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236</FONT>元。辛苦劳动一年的收入仅够支付一次的住院费用。这与前几日披露的哈尔滨某医院收取一个病人的医疗费高达数百万元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FONT>世纪<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0</FONT>年代未至今,大学学费上涨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FONT>倍以上,而同期普通城镇居民的收入实际增长只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3</FONT>倍。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3) </FONT>对利益矛盾与利益关系的影响。近些年来,由于利益关系引发的社会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的相当一部分同基本公共产品供给的欠账和不公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改革开放<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7</FONT>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已超过<FONT face="Times New Roman">GDP</FONT>的增长速度,这为建立国家公共财政体制,为国家通过扩大公共支出以保证基本公共产品的供给提供了一定的财力保障。未来几年,实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既有客观需求,又有现实基础。<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面对基本公共产品供给对再分配的重要影响,要大大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国际经验说明,收入差距与公共产品的供给都同政府的职能密切相关。从我国的情况看,要有效地解决再分配,关键在于政府转型的实质性突破。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1. </FONT>政府转型要适应我国社会矛盾变化的客观需求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今后几年,要有效地解决我国社会的两大突出矛盾,改革攻坚应当实现两个基本目标: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为此,政府要扮演好两种角色:一是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正确发挥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规范、协调、服务和监督的作用,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的转变;二是强化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主导作用,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现实情况表明,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仍未解决,推进市场化改革进程仍然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正确选择。与此同时,建设和谐社会迫切需要加快建立公共服务体制。以往,由于我们长期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要矛盾,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未能自觉地解决好生产关系变化所引发的各类矛盾与问题;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未能重视社会事业发展。此外,在某些具体的改革实践中,出现“泛市场化”的倾向。例如,一个时期有些地方提出把医疗推向市场,这使本来严重短缺的公共产品供给雪上加霜,积累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2. </FONT>要确立政府在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中的主体地位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当前,建立公共服务体制,有两件事情很重要:一是要尽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加大政府对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大大提高公共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以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总体水平;二是要把事业机构改革纳入公共服务体制的建设中来,建立机制灵活、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管理规范的公益性服务体系。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在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同时,应当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作用,使政府的作用和民间组织的作用形成合力,相互促进,以实现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服务提供。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3. </FONT>要把满足广大弱势群体的基本公共需求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点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弱势群体的增多和利益受损,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客观现实,也成为公平与公正的焦点问题。因此,要优先为弱势群体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第一,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第二,提供初级保健和义务教育等基本的公共产品;第三,提供就业和再就业的机会;第四,建立利益保护与利益诉求的正常渠道。落实科学发展观,关注民生,就是要为弱势群体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这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政府公共服务的重点,社会再分配的重点。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北欧一些国家的实践证明,有效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制度安排既能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又能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面对我国社会矛盾的变化,借鉴北欧等国的经验,我们应当着力研究和解决公共服务与社会再分配、公共服务与公共治理结构、公共服务与公共政策转型等重大课题,以加快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作者单位: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P></TD></TR>
<TR>
<TD >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P></TD></TR>
<TR>
<TD >
<P align=center><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P></TD></TR>
<TR>
<TD >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P></TD></TR></TABLE></DIV>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FON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