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379 0
2009-12-04
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界处于恐慌之中,传承上百年的金融老店倒塌,众多著名的金融界传奇人物离开金融业舞台,华尔街一片慌乱。
一年之后,华尔街在发生变化,全球金融业也在发生变化。目前,金融业正逐步走出阴霾,但对其未来走向,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金融业的基本模式和格局并未改变,复苏之后的金融业将重走过去的老路,我们也确实看到了近期金融市场的强烈反弹;另一种观点认为金融业是此次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始作俑者,因此全球需要认真反思、吸取教训,对金融业进行全面的整顿和改革,重塑金融业的未来。
我比较认同第二种观点,金融业面临和正在经历结构性的变化与整顿改革。如果说2008年是全球爆发金融危机的一年、2009年是全球致力于救助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一年,那么展望2010年,全球将迎来金融业的全面整改和结构调整。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些变革的端倪。
笔者以为,危机后全球金融业的改革和调整将从以下十个方面展开。
1 金融业尚待稳定
当前,不少金融机构盈利表现良好,全球资本市场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反弹,美国住房市场也开始企稳,全球经济的复苏态势已然形成,从这些迹象观察,全球金融业正走向复苏。但是,金融业的这种复苏依然是局部性的,从整体上看,全球金融业还在波动之中,突出表现在金融机构盈利具有不平衡性、资本市场反弹尚无经济基本面的稳固支持、全球银行业“有毒资产”规模依然庞大、新兴市场特别是东欧形势仍然严峻等。
以全球银行业的不良资产为例。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最新估计,从2007年危机爆发到2010年,全球银行业将发生的资产减记和信贷损失总计达到2.8万亿美元。到目前,全球银行业已经处理了1.5万亿美元左右,还有1.3万亿美元不良资产等待处理。美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的处理进度大概超过了60%,欧洲和其他地区银行业的处理进度尚不到40%。与此同时,全球债券市场的价格仍然低迷。从反映抵押贷款支持的债券市场走势的ABX指数来看,BBB级的债券价格自2007年危机发生以前开始到现在,下跌幅度超过了90%,目前处于底部,并没有显著改善;AAA级的债券价格只上升了10%。从这个意义上讲,银行业原来持有尚未处置的不良债券资产,到今天仍然是不良资产。所以,全球银行业面临的首要问题仍然是清除不良资产。在银行业没有彻底清理不良资产以前,整个金融业就不会真正稳定下来。
今后一段时期内,全球金融危机治理者的首要任务,仍然是确保金融业的稳定。例如,对金融机构的注资与债务担保政策不会全面撤出,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退出战略将会稳步实施,进一步开展对金融机构的压力测试,对“大而不能倒”的金融机构给予特殊的“关照”等。
2 强化全面金融监管
2009年6月18日,美国推出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大规模、堪称美国历史上最强有力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11月11日在美国众议院获得通过。事实上,危机发生以来,西方世界的金融监管改革每天都在推进。英国提出了一系列监管方式的改革建议,欧盟也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改革方案。
这些改革建议与举措汇总起来,可以归类成几条:(1)加强金融机构的资本金;(2)加强对动态流动性的管理;(3)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4)加强对对冲基金等基金行业的监管;(5)加强对金融机构薪酬体系的改革,从根源上减少企业过度冒风险的原始动力;(6)考虑对那些太大而不能倒的金融机构实施严格监管,特别是在这些机构发生危机后的处理办法,比如把大银行分拆。
关于资本金的监管,美国的目标是要确保金融机构在困难时期也要保持足够的资本金,推动银行机构的“压力测试”向机制化转变。欧盟提出一系列具体措施,例如对银行交易账户,要求增加在不同时期在险价值的额外资本缓冲,增强违约风险管理,制定交易账户下证券化头寸的风险加权要求;对证券化业务,提高银行对诸如交易账户中资产证券化风险敞口的信息披露,帮助投资者了解风险;对再证券化业务提出更高的资本金要求,对银行从事复杂的再证券化投资业务加以一定的限制。
关于流动性的监管,美国拟制定银行流动性规定,要求银行监控衡量对短期融资依赖程度和感受市场冲击的指标。一是银行资产与稳定融资来源(如存款、长期无担保贷款)的比率,二是借款与容易出售资产的比率,衡量在无法获得短期市场融资的情况下,银行能在多快时间内通过出售资产获得资金。欧盟对流动性风险提出了30 项原则性建议,其中前18 条是关于欧盟信贷和投资机构在流动性正常和出现流动性紧张的情况下如何确保充分的流动性管理,后12 条是关于流动性风险监管的相关建议。
关于金融衍生品的监管,10月15日,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通过了一项有关金融衍生产品柜台交易(OTC)市场监管的方案,规定所有在交易商和大型市场主体(又称主要掉期市场主体)之间进行的标准化掉期交易,必须由中央结算系统结算,并在交易所或电子平台完成交易;这些市场主体和相关的产品、市场、交易商、交易平台,由美国证监会(SEC)和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按照各自的法律权限进行监管。若二者监管领域之间存在真空,并且无法在180天内达成一致的监管条例,则由美国财政部介入并出台规则。英国《改革金融市场》白皮书指出,将强化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批发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和衍生品市场的监管。欧委会拟赋予监管机构相应的权力,对衍生品交易头寸设定限制,以抵消价格的过度波动或投机头寸过度集中。
关于基金行业的监管,英国率先行动,2007年10月正式宣布对对冲基金实施监管,并建立了对冲基金标准管理委员会。2008年1月,英国政府发布《对冲基金标准管理委员会标准》,在加强信息披露、强化基金资产估值管理、组建风险管理架构与完善和健全基金治理机制等方面对对冲基金的监管做出了相应规定。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于10月27日批准对冲基金顾问需美国证监会注册。欧盟也颁布对冲基金监管草案,不仅将对冲基金、私人股本和其他另类投资基金置于其监管范围之内,还对基金的投资额进行设限,要求它们提供足以弥补潜在损失和补偿的资本金,并对组合投资提出更高的信息披露要求。
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事件加速了各国对“太大而不能倒”金融机构的监管,各国纷纷规划系统性风险监管改革框架,开始对界定为“太大而不能倒”的金融机构的资本、流动性和风险管理进行调整。美国拟授权美联储负责监管系统性风险,赋予政府接管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型金融公司的权力,赋予美联储在非正常紧急情况下进行紧急放贷的权力。英国加强了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型复杂金融机构的审慎性监管,通过改进公司治理机制、提高市场透明度和其他激励性措施来强化市场纪律约束,明确监管当局在危机处理中的权限和程序,并将采取铁腕手段,拆分援助过的大型银行。
毋庸置疑,加强全面监管是危机后全球金融业将面临的一个重大变化,必将对整个行业的资本需求、赢利模式、规模扩张等产生重大影响。
3 金融业整体规模收缩
过去10多年里,全球金融业的膨胀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
到2007年底,全球股票市值为62.7万亿美元,债券余额为78.9万亿美元,1000家大银行的总资产规模达到96.4万亿美元,金融衍生产品的名义价值更高达674万亿美元。四者合计,全球金融资产的名义价值是实体经济的16.4倍,而在1998年时,这个数据仅为6.2倍。我们不禁要问,实体经济真的需要一个15到16倍的金融业来为它服务吗?回答是否定的。经过这次金融危机,我们更加认识到,过去金融业的规模过度膨胀了,脱离实体经济需要的金融过度膨胀必然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例如,在债券市场,许多产品的基础支持资产只有一个——银行住房抵押信贷,但是经过数次的重复抵押和衍生,被放大为数倍甚至数十倍规模的债务抵押证券和信用违约衍生品。这些产品再次回到银行资产负债表,或是以“影子银行”的形式存在于其他金融实体中。一旦基础支持资产出现问题,整个衍生而来的“倒金字塔”式的金融产品便都会受到波及,给金融稳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再如外汇市场,10多年前大部分外汇交易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对外贸易的需求,但到最近几年,每天接近4万亿美元的外汇交易中,98%以上只是为了投资、投机性的盈利需求,以及规避风险。金融业过度膨胀只为金融业自身服务,离实体经济的真实需求越来越远。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金融业规模的“瘦身”不可避免。2008年末,全球股票市值几乎较高峰时下跌了一半,金融衍生产品名义价值较之前下跌了24.6万亿美元;由于国债发行大幅增加,全球债券市场余额继续增长,但增幅已从上年的15.8%大幅放缓到5.8%;由于新兴市场银行业迅速成长,全球银行资产继续增长,但增速从上年的21.6%大幅放缓到6.8%。2009年的统计数据尚未出炉,但我们已经看到,唯有股票市场因在危机中“超跌”,在宽松政策推动下 “收复”了大部分失地;在债券市场上,很多资产抵押债券发行几乎已经停滞,只有国债市场还在增长。许多大银行资产规模开始缩减。
金融业规模收缩,还有多种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在下降。在本次危机的低谷,全球工业生产较最高峰时下滑了12%,全球贸易活动较最高峰时下滑了20%,与1929年“大萧条”的危机前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图2)。目前全球经济已出现回升,但未来能否持续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如果实体经济持续疲软,金融业的发展就一定会受到制约。第二个原因是,金融业因过度的自身循环链条被打断,许多“有毒资产”需要进一步核销,此前超过实体经济需求的膨胀部分将回归到真实价值。第三个原因是,金融监管在全面强化,将会抑制过度投机形成的金融泡沫,特别是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泡沫;监管机构对流动性过剩的关注,也会进一步降低金融市场的“货币乘数”,特别是金融机构之间相互借贷形成的批发市场受到较大影响,使金融市场规模缩水。(未完待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