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自由精灵 ”
凡能吸入我著作中气息的人,他就知道,这是高岗上的空气,是使人精神焕发的空气。一个人必须加以培养以适应这种空气,否则他就会有受寒的危险。
————尼采
“剥削,奴役,杀伐并不是卑劣的和不可思议,他是人类的本性,人类所要做的不是怎样去避免,阻止,而想着怎样趋势自己别的强大起来,变得聪明起来,即成为一个超人。”读着这样的句子,每个人都会不自觉的感受到生命惊艳的张力。但,这恰恰就是人们习惯了的尼采风格——狂妄!
读尼采的《人性的,太人性的》时我并未感受到什么张力,反而是平静得很。
1878年5月30日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逝世100周年的纪念日。这一天,在意大利索伦托,时为瑞士巴塞尔大学教授的弗里德里希·尼采也写下一本独白式的格言集,向伏尔泰这位他心目中“最伟大的精神解放者之一”表示敬意,书名为《人性的,太人性的》。
尼采本人把《人性的,太人性的》这本书定义为自我精神探索的一个“危机的里程碑”——它既是对尼采早期哲学思想的一次总结和清算,同时又预示了尼采后期哲学所要探讨的诸多重要命题,带有明显承前启后的过渡和转折意味。
当我真正用心阅读时,才发现,尼采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艰涩,不是那么高不可及,那么巍然耸立,那么桀骜不驯,那么太阳似的刺眼,那么唯我独尊的狂热。相反,当逐渐读完这本语录体的著作,更多的感到是他的平实易懂,他的灵性,他的严谨缜密,他的娓娓道来的理性,即使是惊人的出语,也是为了更好唤醒那些沉睡的心灵,解脱“自由精灵”。
“自由精灵”是一种“已经决定性地经历了一场大解脱”的面向未来的精灵类型。在这里,尼采将批判的矛头直指那些束缚人类自由心性的所谓“高级的、精选的人种应尽的责任”:道德、理性、真理、宗教、科学、信仰、圣者、正义。这些都曾经被人顶礼膜拜,被视为受尊敬受推崇的“人之责任”。这些“人性的,太人性的”内容,不过是束缚人类自由心灵的绳索而已,必须予以坚决的扯断和抛弃。
在第一卷的尾声中,尼采留下了下面的诗句:
“默默相对,真美|互相笑对,更美——在丝一般的天幕下|朝青苔和书本靠去|和朋友们大声欢笑|露出洁白的牙齿”
当你看到这样的诗,难道你不觉得美么,这样的诗句,充满了灵性与轻盈,饱含了天真的纯美;这些诗句,是青春的歌声,是大自然的乐章。
前一段时间在“人大经济论坛”上看到你个谈“牛校到底牛在哪里”的帖子,谈的是哈佛大学的课程设置。说的是作者在哈佛求学时,一次去图书馆借人文类图书,管理员拿出的图书目录长达一千多页。作者单单是从一个历史门类里,只挑了一些自己觉得比较好玩的课程出来晒晒,就达到了45门。不用说其他学校,单单清华北大,能给那些刚刚背井离乡的18岁孩子,开出这45门课中的几门呢?
我相信,大学精神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恢复人类的天真。天真的人,才会无穷无尽地追问关于这个世界的道理。关于自然、关于社会。大学要造就的,正是达尔文的天真。爱因斯坦的天真。黑格尔的天真。顾准的天真。也就是那些“成熟的人”不屑一顾的“呆子气”。“成熟的人”永远是在告诉你: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而合理的就是不必追究的,不必改变的。真正的人文教育,是引领一群孩童,突破由事务主义引起的短视,来到星空之下,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数学、物理、生物、心理,象星星一样在深蓝的天空中闪耀,大人们手把手地告诉儿童,那个星叫什么星,它离我们有多远,它又为什么在那里。
“大解脱突然像地震一般降临到那些受到如此束缚的人们头上:年轻的心灵一下子受到震颤,扯断了束缚,解脱出来。”什么时候我们中国大学里的“自由精灵”得到大解脱,那么中华民族的复兴路就真正不远了,那时候我们就可以高昂着头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