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磊
是自主创新,还是走合资模式,一直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中的困扰。一批搭不上外企的车的民营汽车企业正在杀出外资与合资车企的重围,吉利汽车作为中国汽车工业“在合资浪潮”之后投身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用事实和行动在中国汽车领域树立起一面自主创新的旗帜。在新的起点上,如何提升自主品牌,成为至关重要的战略选择。
现在为消费者所熟悉的吉利汽车公司,在“十五”之前还没有汽车生产资格。吉利借着入世的东风成为第一家民营汽车企业。初趟汽车产业“浑水”的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初生牛犊不怕虎”,他说:“扛着别人的旗帜登上珠穆朗玛峰是愚蠢的。”正是凭借这股勇气,吉利杀入了硝烟弥漫的汽车业。但现实却是残酷的,吉利面临着抉择:是购买别人的核心技术,还是完全自主研发,实打实地自主创新?
吉利也有过走前一条路的想法,其最早的发动机就来自丰田。但丰田卡住了吉利的脖子,吉利决定不再购买别人的核心技术和部件,而是自力更生,开拓一片真正属于自己的天地。对于吉利的非议一直没有停止过,吉利造车曾被一些人看做是个玩笑,从模仿夏利平台开始做起,开始制造比夏利还便宜的微型车,吉利这家纯粹民营企业在2002年之前,没有引起对手的重视。直到 2004 年,吉利车开始带来现金收入。今天,吉利已经拥有了自主研发的发动机、变速箱的配套体系,建立了四个经济型轿车生产基地,并在香港上市。今年,吉利爆出的两件事,又吸引了公众的目光。一件事是在国际车展上展示了仿制的逼真的“劳斯莱斯”外型车,另一件事是盛传要出手并购“富豪”(VOLVO)。
从3-4万元造低档车起步,在拥有自主创新的汽车开发平台和低廉的成本之后,吉利开始向单车价格6-8万元的中端市场发力。吉利在制造方面表现了出色的能力,吉利就像汽车领域里的“格兰仕”,在降低成本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吉利的成本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其一是内部营运管理,如降低管理成本、财务费用;其二来自供应链管理,如压低零部件供应价格,与供应商进行技术交流,建立配套体系,甚至延长付款周期;其三来自自主创新,吉利自己开发所需的一般设备和工夹具,2005 年开始,使用自主研发的发动机、自动变速箱等关键部件,仅变速箱一项就为吉利节省了数亿元。正是吉利这样的民营车企成为市场竞争的弄潮儿。但成本的降低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内部营运成本不可能不限度地降低,现在,靠一个产品一年卖10万、8万辆,卖10年、8年,一辆车子赚三五万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汽车产品推出的速度快,产品周期在缩短,汽车的利润率越来越小,产品投入成本比过去高。
对供应商的控制能力还不够,无法避免供应商偷工减料和降低质量,而拖延货款更不足取,自主研发先期投入巨大,吉利的生产规模效应还不足以摊薄成本,凡此种种都导致综合成本水平仍不理想,而吉利车的质量也还不尽如人意。吉利低档车的利润很小,即使再降低成本,盈利也很有限,继续降价必然要影响收益,而吉利作为上市的民营企业,在利润空间上几乎没有腾挪余地。它及时地放弃了以牺牲利润为代价拼命追求销售额和市场份额的策略,从低端车向中高端车迈进。2007年5月吉利着手进行战略转型,透过增加生产较高档次及较大型的轿车,在提高技术水准,增强竞争力及提升产品品牌形象方面增加了更多的投入,力图将吉利轿车的竞争优势由过去的以价格为主导转向为以技术及性能领先为主导。
在国内汽车业发展初期,吉利这样的民营小公司具有灵活机动和快速突击的优势,更靠近低端市场用户,适合国情,有着外资车企不具备的渗透力。这是本土车企在初期得以异军突起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任何一个市场都是不断成长的,市场需求的层次不断丰富和提高,要求企业的产品、技术、品牌和服务跟上消费者日益提高的品味。吉利如果永远只在低端车市场里打拼,路会越走越窄。即使面向不发达国家出口,也仍不是长久之计。吉利车主要向中东、东南亚等汽车行业欠发达地区出口,量小而地域分散,吉利欲在境外建立完整的销售体系,需要大笔投资。而进入欧美等购买力强的发达国家,目前的车型、质量技术水平还没有条件。近年来,关于吉利的负面消息渐多,特别是质量问题和国际化进展上受到的挫折。如吉利车未能通过美国废气排放检测, 在一项仿照美国标准的侧面碰撞安全测试中也未达标。
客观地说,吉利进入汽车制造行业时间很短,在技术成熟度上与有百年历史的国外对手的差距还很大,即使策略得当,路径正确,追赶的必要条件也不仅仅是时间,更重要的还有资金瓶颈。吉利前几年一直靠银行和证券市场融资以应付日趋增长的资金需求,尽管已多次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等融资,负债率曾高达79%。尽管吉利多年来坚持以高于国内平均水平的销售额6.2%用于研发投入和设备更新,但仍然存在由于投资有限,设备精度不够,造成产品质量提高受到限制,而且为了提升竞争力,必须加大在汽车底盘和车身设计上投资。
吉利能造出外型酷似劳斯莱斯的车,说明其模具制造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那还只是外壳,如果装入吉利汽车现在的内部配置,仍无法成为高档轿车。吉利并购富豪,正是其要求快速扩张进入高端市场的一个信号。但是,吉利会不会遭遇上汽在并购双龙时的遭遇呢?富豪员工并不希望被吉利收购,而且富豪被收购后不容许裁员,这个“富家女”吃不了吉利家的苦。很明显,吉利如果希望自己接受后,富豪车在中国销量得到很大提升,这个期望不现实;靠裁员降低成本并将生产转移到中国,又遭遇法律和政府等各方面限制。并购富豪将让吉利背上难以承受得负担。吉利也许是希望能够将富豪车的技术尽快引进到吉利中去,以吉利的低成本造出富豪级的高档车,尽快丰富自己的高端产品线,这是一条过于理想化的阳光大道,可以肯定地说,如果吉利全盘收购富豪,它的目标将无法达到,那其实是一条南辕北辙的路。更合理的做法是只收购高端品牌的技术、设备、品牌和渠道。
(作者系香港招银国际投资银行高级副总裁,《海外鏖兵(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实践案例及行动指南)》作者,个人博客:
http://charlielzheng.chinavalue.net)
本文发表于第一财经日报“海外鏖兵”专栏,该书已被列入新浪网2009年最佳商业图书评选的候选名单:
还有作者评选
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投票地址在
http://book.sina.com.cn/z/2009financebook/index.shtml
投票方法很简单,打勾然后点击“提交”。(注:不需要注册。)
关于这本书的介绍和部分内容,如有兴趣,请点击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91586.html
http://www.chinavalue.net/Blog/BlogThread.aspx?EntryId=125406
谢谢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