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峰会不能失败 英国《金融时报》
社评 2009-12-07
在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环境会议在哥本哈根开幕之际,达成一项全球协议、以抗击人为气候变化的科学根据,仍是具有充分说服力的。英国东英吉利大学(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的电子邮件被盗后,引发所谓数据操纵的轰动,让怀疑者振奋,也动摇了某些科学家的观点,但“气候门”并未改变真正的议题,即尽管存在众多不确定性,但地球气候发生灾难性变化的种种风险,意味着有必要采取果断的全球行动,减少碳排放。
尽管政治现实不允许谈判者在哥本哈根达成一项全面条约,但他们需要落实相关机制,以便在明年达成一个有约束力的协定。本次会议必须打造出一种真实进展的精神(超越不可避免的讨价还价和政治作势),让世界各地的政界人士乃至数十亿人相信:抗击全球变暖是一项值得投入的事业。就商业规划而言,也需要一条通向低碳全球经济的可预测的路径。
哥本哈根会议必须在多个复杂的问题上取得进展:针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排放指标;资助较贫穷国家的适应与缓解措施;技术转让安排;以及一个管治架构,确保商定的碳排放指标得到遵守。应当传承《京都协议书》比较成功的成果,比如其监督机制,使之成为一份新的协定,当然要经过精心的重新包装,让美国国内能够接受。
哥本哈根会议前夕,世界各大经济体提出了减排指标,这些指标是一个起点,能够启动有意义的谈判。尽管美国和欧盟在谈论排放量绝对值的削减,但它们应当允许中国和印度承诺大幅降低各自的“碳排放强度”,这种指标更适合人均排放较低、但经济增长快速的国家。
在另一方面,有几个与会国家(主要是在经济上依赖化石燃料的国家)在哥本哈根将拿不出任何积极的提议。沙特阿拉伯的气候谈判主管抓住“气候门”电子邮件不放,嘲笑人为全球变暖的说法。而就俄罗斯而言,除非其排放指标含有慷慨的额度,以计入苏联解体后的经济大幅下滑,否则它将不会扮演一个建设性的角色。
如果我们要在不损害未来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减轻地球未来面临的威胁,那么消极与怀疑的势力,无论是出于自私还是幼稚,都不得占据上风。
译者/和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