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实务版
5680 74
2018-06-03
加入充实计划】【了解充实计划

|新充实挑战|    |公告【想成为牛人】|


每日签到及奖励:
1.须在当日主题帖下回复(昨日阅读时间与累积阅读时间)及算签到。(例如昨日阅读时间1小时,总阅读时间30小时
2.有效签到即奖励10论坛币(非当日为无效签到
3.回复内容包含所有5条者,且思考点评感想优秀,最高奖励100论坛币
4.所有5条者】可加入充实计划群组分享深度信息


充实计划理念与目标:
投资的眼光,视野和格局需要海量理论及实践积累,而阅读是所有基础的基础
团队成员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在每天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的阅读有价值的信息



所有5条,回帖参与内容可以包含:
1.今天你阅读到的有价值的全文内容链接
2.今天你阅读到的有价值的内容段落摘录
3.今天你阅读到的有价值信息的自我思考点评感想
4.昨日你阅读的时间量(小时计算,如0.5小时)
5.你参与活动至今的总时间量(小时计算,如20小时)




前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
再一次,我想跟在座的年轻人共勉:每个周六,你可以选择看美剧,也可以选择学习。如果你学习,两天后的周一,你不会很快的就在工作中出彩,你的老板也不会知道你花了整天的时间学习,更不会夸奖你什么。你几乎找不到任何东西可以证明你在努力学习。但是我想告诉大家:如果你每个周末都这样努力工作,持之以恒,你会发现你已经突飞猛进。我认为,学习是一件几乎没有短期回报的事,但是从长远来看,回报却是非常丰厚的。
我阅读很多材料,也花很多时间和很多人交谈。我觉得两个最有效的学习、获取信息的方法是阅读和同专家交谈。所以我会花很多时间做这两件事情。在我的kindle上有不到一千本书,我大概已经阅读了其中的2/3。

在百度,我们有阅读小组,在那里,我们可以每星期读半本书。我试试上参加了两个这样的阅读小组,在每个小组里都会每星期读半本书。我想我是唯一一个参加了两个阅读小组的人。我每周六下午最喜欢的活动就是独自在家阅读。
当我和研究人员,或是想创业的人交谈时,我告诉他们如果你不断地阅读论文,每周认真研究六篇论文,坚持两年。然后,你会学到很多东西。这是对你长期发展一个极好的投资。

但这种投资,比如你花整个周六去学习而不是看电视,没有人会赞扬你。而且很可能你在周六所学的东西对你在接下来周一的工作没有什么帮助。我们很少会从这些投资中得到短期回报。但这却是很好的长期投资。确实,要想成为一个伟大的研究者,就要大量阅读。

人们通常用意志力做这些事情,但不起作用,因为意志力会耗尽。我觉得,人们喜欢创造习惯,比如每周都努力的学习工作,这是最重要的。这些人才是最可能成功的。
学习很少有短期成效,但如果你决心做研究或者做工程, 而且你并不是只做一个周末,而是每周如此往复,坚持一年,你把每个周末都花在学习文献上,那么一年之后,你将收获巨大。所以,我认为, 自我进步的途径就是博学研究,因为你日复一日的坚持学习,并不是仅仅持续一周或一个月,而是一年,甚至两年,那么在这段时间之后,也许是几个月或者一年,你就可以把一些东西学得非常透彻了。
第二点,特别是当你还年轻的时候,不要去试图预估投资在你自己未来教育中的价值。

我定义的「年轻」是任何在100岁以下的人。

任何你所学习的东西都能够在数十年后给予你回报。但这并不容易。一旦你离开了学校,投资于学习的时间在短时间内几乎很难看到明显回报。没有老师会站在你身后给你一个分数评语或者督促你继续用功。但是如果你肯自我激励或者保持阅读的习惯,继续跟自己的想法较劲,和能够让你获益的人保持沟通,那么在数年之后你可能会成为在特定个人领域学习之中的佼佼者。

学习的过程也会帮助你决定真正该从事什么,当你看到了足够多的关于别人如何改变世界的实例,你也会得到更多灵感来启发自己如何去改变世界。

做一个简单总结:即使并不容易,但还是应该坚持在学习中探索,同时积极寻找一种能帮助整个人类的事业,并投身其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8-6-3 06:50:25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6-3 07:20:43
昨天阅读3小时,累计阅读1208小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6-3 07:25:04
昨日阅读1小时,累计阅读190小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6-3 07:29:37
充实每一天 发表于 2018-6-3 06:49
【加入充实计划】【了解充实计划】

|新充实挑战|    |公告【想成为牛人】|
阅读1小时,总计518小时,第485日。

阅读《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至36%

透镜模型把判断看成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试图通过离事物最近的透镜——也就是那些我们最容易得到的被称为线索的信息——去看清楚世界的真实状态(这个人的年龄)。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做出判断很可能是通过观察并且依据以下这些线索:头发的特征(是银白的还是秃顶的)、皮肤状况(是光滑的还是有皱纹的)、身体状况(看起来是匀称挺拔还是老态龙钟,是步态轻盈还是步履蹒跚)、他的衣着(是时髦艳丽还是保守古朴)、他的声音(是稚气未脱的、青春少年的、尖锐的、还是苍白无力),或者其他能支持年龄推断的线索。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就算是年龄大小这样的直觉判断,一个正在做判断的人也不能报告出来他们依据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线索。

判断者(甚至是专家)倾向于只依靠相对较少的线索(通常是 3~5 条)来做出判断。但也有例外,比如说在专业的天气情况判断和牲畜质量判断方面。在这些例外的领域中,判断者之所以会对更多的线索保持较高的敏感性,是因为判断者在学习如何做出判断的训练中得到了及时和准确的反馈(这与医疗诊断、招生决定或者金融预测等领域的训练不一样。这些领域里,判断者得到的通常是延时反馈或者没有反馈)。

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非结构化面试能提供除了过往行为以外的重要信息——除了能说明面试官是否喜欢来访者,这一点在某些特别的情境中很重要。(一些同学认为面试是为了避免招进“书呆子”,但是他们却不知如何在现场面试中确定一个人是书呆子,甚至,他们都不知道如何定义“书呆子”这个词。)

即便最好的人工判断也比不过机械的加减法则。

人工判断的准确率只有 75% ,而基于同样数据的回归分析,其准确率达到 82% 。事实上,仅用资产负债率一项来进行回归分析,其准确率都能达到 80% 。

从上面的几个小节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论是随机的、系统的或者是自举引导式的模型,它们的预测力都普遍高于训练有素的专家。然而专家,或者是依赖这些专家做判断的人却不太乐意接受这样的事实。

实际上我们所讨论的判断框架可以应用到更大的决策框架和如何确定备选行动的判断中。线性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判断的心理过程,同时对预测外部事件来说,也是一个虽不完美但却相当实用的统计工具。此外,线性模型对预测我们自己的评估和偏好,也就是所谓的“内部”事件与主观世界,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不太熟悉某人时,我们不能确定这个人所说出的话是真诚还是嘲讽。 Epley 等人指出,这种微妙的判断始于对外显信息内容的锚定——我们可以暂且称这种情况为首次解释。他们还指出,只有深入思考之后,这种首次解释才能脱离其表面意思,进而展现出真正的含义。该研究成果非常有价值,因为它仔细分析了对讽刺性消息的反应有一个时间过程,证实了理解信息时先是对表面意思的锚定,若要理解深层含义,则需要对首次解释进行必要的调整。

你会认为你所选择的候选人将得到相当大比例选民的支持,而这种预测往往会比实际大人们倾向于从自己的角度推测他人,而且很显然,锚定 - 调整的过程可以解释其中的大部分现象。

对于基于记忆做出的频率估计,我们能够构建一个将客观数量对应于主观数量的心理物理函数。在客观频率较低的一端,主观频率倾向于高估。随着被评估事件客观频率的增加,主观估计误差则朝着低估方向发展。(这种先高估再低估的模式叫做回归,类似于统计回归曲线。)

当对事件进行即时评估而非通过记忆提取的时候,心理物理评估曲线会与上面的有所不同。在即时条件下,小数量的客观频率(1~5 个/ 次事件)能够被准确估计。事实上,早期的经验论哲学家们曾做过一些关于短时记忆的研究,在实验中他们将一把鹅卵石撒到桌子上,然后迅速盖住,要求参加实验的人估计鹅卵石的数量。当不超过5 个时,人们能够精确地估计,因此“5”也被称为“理解范围”。

我们做出的许多判断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即在做判断时虽然手头上没有必要的信息作为依据,但是我们可以利用过去习得并存储于长时记忆中的相关信息。这种简单的联想思维被称为可得性启发式( availability heuristic ),我们依赖于简便的检索提取来应对名目繁多的判断任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6-3 07:30:09
昨日阅读1小时,累积阅读139小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