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898 0
2009-12-08
2009年12月08日 20:20:04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2月8日电(记者姬少亭)中国经济50人论坛课题组8日在京发布最新研究报告,站在发展中国家角度,建议建立新的国际合作机制,促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碳减排合作。
    “许多评论认为,哥本哈根谈判存在失败的可能,而谈判一旦失败,就需要新的机制激励国际合作,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中国经济5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成员、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说。
    中国经济50人论坛课题研究小组8日发布新书《走向低碳发展:中国与世界——中国经济学家的建议》,为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出谋划策。书中建议新增第三种协作减排机制“国家间协作减排计划”(ICP),强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碳减排中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以促进发达国家按其应负起的责任,进行必要的资金与技术转移,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实现更多的减排。
    研究小组负责人樊纲指出,这是中国经济学家首次向全世界系统、完整地表达对全球气候变暖和减少碳排放问题的观点和建议。
    该书指出,目前世界上仅有两个国际协作渠道:清洁发展机制(CDM)和多国基金机制。这使得当前国际减排协作存在一些问题: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太少;资金和技术转让发生在私人部门之间,难以实现大量公共设施以及国家层面的研发和试验计划的投资。
    樊纲说,ICP机制比CDM机制更加灵活,不需要所有国家一致通过,而只要在双边或者多边谈判中达成协议即可,这使得发展中国家可以更多地参与到碳交易中来。
    “这一建议可以看作是为‘后哥本哈根时代’准备的策略,”樊纲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7日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会议将就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温室气体减排指标重新作出安排。
    同日,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与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环境研究院共同发表的《走向清洁——中国低碳发展的经济学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在主要的高碳强度行业急剧消减碳排放,同时仍然保持经济增长和实现其发展愿望,是可行的。
    这份由中国、瑞典、德国、英国和美国专家共同完成的报告指出,中国通过提高能效和发展清洁技术等途径,可以实现2050年全球升温低于2℃的目标所要求的减排。
    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院执行院长约翰·洛克斯特略姆说,中国可以通过开发清洁技术实现低碳发展,同时可以考虑通过碳税等政策法规实现结构调整。他认为,可以通过技术转移增加中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使得中国在产业链中处于更上游,从而达到减排的目的。
    中国经济50人论坛是由一批中国经济学家于1998年在京共同发起组成的独立的学术群体,目前已成为中国经济学家讨论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一个重要场合。
从生产角度看,中国经济过于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支撑增长。第三产业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近年来徘徊在40%左右,而美国的水平是80%。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工业,必然加重资源环境压力,是不可持续的,应当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
    从投入方式看,中国经济过于依赖靠物资消耗推动经济增长,自主创新能力偏弱。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特别是国内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这种方式难以为继。应当使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
    调整经济结构才能实现“促转变”
    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对经济结构进行深刻调整。
    经济结构的调整,首先是内外需结构的调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与稳定外需结合起来,着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均衡性。
    “目前消费只占GDP的35%,明显偏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冯飞说,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必须依靠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发展经济,这样才能提高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而扩大居民消费的背后,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说,当前国民收入分配向企业和财政倾斜,居民收入增长相对较慢,制约了居民消费的能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抓住了问题的要害。
    当前,随着经济企稳回升,钢铁、水泥等一些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再度凸显,产业结构调整更加迫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严格控制新上项目,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
    “在目前产能过剩的情况下,要坚决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拓展发展空间。”姚景源认为。
    “促转变”更需新动力新空间
    “促转变”一方面要调整旧有的不合理的结构,另一方面要寻求新的增长动力和新的发展空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抓紧研究提出培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改革开放初轻纺产品短缺,带动经济增长;‘十五’期间重化产品短缺,拉动经济增长。现在,我们需要新产业来支撑中国经济‘后危机时代’的持续增长。”冯飞说。
    当前世界新技术变革初露端倪,低碳经济发展渐成趋势。中国如果在这一轮发展中占得先机,将会迎来更加健康、更加充满活力的新一轮增长。特别是中国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等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小, 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可期。
    新兴产业肩负经济发展新动力的重任,而城镇化则将扮演拓展发展新空间的角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大力拓展发展空间。
    冯飞认为,推进城镇化,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将起到扩大居民消费、带动城镇投资、改善进城农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一举多得的作用。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也使得中国经济发展更加惠及百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