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640 3
2009-12-08
如何看待地方债
李华芳


200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基调是“调结构、防通胀”,已经明显扭转了2008年的“保增长、促发展”基调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方向。调结构并非朝夕之功即可完成的,一年也不行,事实上中国调结构的宏观政策也已经实行多年,即便在2008-2009期间也是如此。经济刺激计划被要求向节能环保产业有所扶持,并且加大了在第三产业上的投入,尤其是文化产业和医疗服务领域。“调结构、防通胀”尽管表面上并没有触动经济刺激政策的方向,但已经为退出经济刺激计划留了后路。


事实上,如果要继续维持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可能会遭遇的困境就是财政压力,尤其是地方财政的配套压力。马光远在《地方债务恐成中国经济第一杀手》一文中就强调地方配套可能采用的措施,除了发行地方政府债之外,就是利用城投债等高风险手段融资,以及地方财政违规担保融资。这可能对地方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不利于中国经济的远景。


我同意如果不执行退出计划的话,地方财政将会吃紧。但我的解决方案却是继续鼓励地方发政府债。尽管目前地方债的销路其实不佳,但我认为允许地方继续发债将是一个重要的举措。理由是:如果维持经济刺激计划,城投债和违规担保的风险要大于政府债;地方政府债销路不佳的原因在于政府债的销售需要调整策略,让更多地方的百姓成为政府债的持有者;如此一来,至少可以部分促成地方百姓成为政府的债主,拥有债权。这意味着,通过购买地方政府债的形式,地方公众至少有机会可能获得部分对地方公共政策的话事权,而政府由于面临要紧的财政压力,将不得不出让部分权力。这里面的道理并不复杂,债主对借钱的,多多少少拥有点巴泽尔所说的“产权”。


而且即便宏观政策转向,为了调结构和防通胀而停止刺激计划,地方财政的压力并不会大幅度减轻。这是因为不论是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投入,地方都需要配套大部分的支出。地方财政同样会受到压力。不过,地方政府若能向地方举债,这种压力就会减轻。理由同样不复杂。一个地方的治理,如果能提高地方的资金的使用效率,将会有利于地方的经济增长和福利改善。并且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机构,同样需要更多的地方自治。


在中国转型的过程中,应该避免一种一刀切的思维。中国是一个如此巨大的国家,以至于适用于北京的政策并不一定适合上海,而上海方面行之有效的同样不是全国的榜样。试点改革在中国改革的历史上有其积极和重要的意义,但改革进入到深水区,需要各个地方自己去摸着石头过河,而不再是统一步调。从财政压力的角度来看,要实现结构转型同时不对地方产生过大的财政压力,应该允许地方政府千方百计动员地方资金,而政府债是一个不错的选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2-9 02:17:32
local governments do not have taxing power. that is the main issue.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9 10:10:25
最后肯定都是国家还,地方还不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9 11:17:11
中央好不容易采集中起来的财政权,没什么可能又下放下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