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力发展60年:温暖人间来源:中电新闻网 2009-09-16 11:12:44 | 字号:大 中 小
“等到革命胜利后,我送大家一颗小太阳”。在革命时期的艰难岁月,在瑞金的毛泽东主席曾向当地老百姓深情地许下这个充满希望和力量的诺言。如今,这片红色土地早已沐浴在“太阳”撒下的光明之中。漫步在瑞金灯火通明的大街小巷,小太阳电力服务队、小太阳宾馆的标志光彩夺目。在这温馨、和谐的氛围里渗透着电能的多彩魅力,伴随着电能延伸的,是光明,是温暖,是力量,也是爱心,是希望,是责任。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从解决无电问题到逐步改善服务,从建立服务常态机制到开展供电服务品牌建设,再到供电服务接受监管机构监管,我国供电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供电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从繁华都市到偏远山乡,从星星点灯到光芒璀璨,供电服务使人们在逐步富足、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中更上一层楼。
从没有电到用上电
———普遍服务义不容辞
让老百姓用上电一直是电力系统奋斗的目标。
“旧中国的广大地区大多是以城市为供电中心的孤立电厂和相应的低压供电。”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供电分会专家姜桂胜告诉记者。
著名诗人、作家雷抒雁回忆起建国初期的电力时说:“上世纪50年代初,我所在县城的电影院和剧院还是靠自备发电机发电。大约1957年,我读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学校装上了电灯,当时校长还让每班选出两名同学负责开灯关灯。”
“全国近一半的县通电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1963年国家拨出农电投资共2.4亿元,与当年整个电力工业的基建投资2.5亿元相比,农电比重尤为突出。由于重视农电建设,使得农电设施成倍增长,此外还大修和改造了数万千米的农村配电线路。”曾担任多年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农电分会秘书长的蒋连海向记者回忆道。
“上世纪90年代,电力系统开展‘电力为农业、为农民、为农村经济服务达标竞赛活动’。保证农民晚上几个小时的照明用电成为那时的要求和目标,电力部门为此付出了艰辛努力。”原国家电力公司农电发展局局长杨鸿义告诉记者。1994年,当时的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电力部针对1993年底全国还有1.2亿农村人口、28个无电县的状况,提出实施“电力扶贫共富工程”。
为保证扶贫通电工作有条不紊,电力部门采取了县-乡-村-户层层深入、逐步推进的做法。以县县通电为基础,逐步实现乡乡通电、村村通电乃至户户通电。
亲历了宁夏村村通电工程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原农电局常务副局长杨秋宝,回忆起这段往事来如数家珍。杨老说,“1995年2月,宁夏区政府和有通电任务的地区层层签订了责任书后,村村通电工作即全面展开。同心县是通电任务最重的一个县。这个县的无电村距县城最近的也有70多千米。在马高庄乡不通公路的郭大湾村施工时,20名施工人员人拉肩扛运送56根电杆进村用了1个多月。施工时正逢干旱,为了省水,施工队员们全都剃了光头,一干就是两个多月。”宁夏成为西北地区第一个实现村村通电的自治区(省)。“到2000年的时候,全国基本消灭无电县。”蒋连海告诉记者。
2006年,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大历史背景下,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相继提出实施户户通电工程和无电户通电工程。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06年3月至2008年底,国家电网公司共解决了112万无电户、416万无电人口的通电问题。到2008年底,国家电网公司供电区域除西藏外全部实现户户通电。”
据了解,在南方电网公司,2008年,全年投资14.6亿元,解决38个行政村、16.6万户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供电区域内行政村通电率达到99.94%,户通电率达99.5%。
2009年初,国务院领导在“户户通电”工作汇报上给予高度评价,批示:“户户通电”工程意义重大,成就可喜可贺,具有里程碑意义。
从“电老虎”到“电保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