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大家的讨论,通过这个帖子的点击率和回复率也能够反映出大家对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发展的关系程度。但我发现回帖者多数为在所谓“三甲”学校之外读书,或即将有打算考取“三甲”学校的人士。我有幸在“三甲”之一的学校读书,做为“城内人”简单说一点自己的感受:
1.个人感觉过分关注那个学校是“最好”、“最优秀”...没有太大的意义,对于考研或考博的学生来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缺什么、那些地方可以让你学到自己想要的什么,“最好”、“最优秀”隐藏了太多的东西。即使自己心中有了“最..”,但也要清醒“最..”只是指在某一方面,而不是所有。也许许多打算出国的学生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都会以国外“权威机构”的排名做参考,但细心一点你会发现很多的确不怎样的学校也会鼓吹自己在某个方面是“最...”。在说的贴切一点,如果不看什么所谓的排名,问大家那个学校经济学专业排名第一,大家是否一定回一口同声的说是人民大学呢?排名设计的参考指标很多,但对于一个想去这些学校求学的学生而言,关键看在自己最看重的那些指标下学校的排名。
2.我个人观点评价一个学校学科是否称得上“最...”,不仅仅是看有几个博导或者博导的社会声誉怎样,也许还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的师资结构,请注意是“结构”,我想一个优秀院所,团队不仅仅是博导有几个,还要看年轻学者是否优秀,梯队是否合理。如果论文发表是一个客观衡量指标,有兴趣的朋友你们可以大概统计一下国内“三甲”顶尖期刊上的论文发表情况(年轻教师)。
(2)学科建设中对学生培养的重视程度,这一点从学生角度可能是最关键的。学院是否有完善的硕士博士培养方案,导师是否将教学和学科前沿讨论放到首位等...。我本人不好做评论,但希望提醒大家不要太关注导师的名气,试想一个名气再大的导师拿不出时间去指导你从获取知识的角度来看效用又有多大呢?此外,大家感兴趣也可以搜寻一下,国内区域经济学各个学院研究生的学术成果,因为这些“离我们最近”(个人感觉以第一作者独立发表文章可能参考意义更大)。现在国内很多优秀期刊,已经有区域经济板块,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在这些板块上发表论文的作者好像“三甲”并不太占优势。也许大家会学院所接课题多少或级别来判断一个学院的优劣,先不讲得到课题的因素是什么。也许大家要考虑一下,国内评判教师水平的指标是否科学?因为我了解国内有的学校一个大课题可以换算为N篇论文,在国外几乎是不成立的。
(3)学院的发展潜力。在此,我只想说一点,是否学院发展已经与国际接轨。我理解接轨不是仅仅是看你成功举办了多少高水平国际会议,而且要看自己教师是否也能得到国际认可。也许国际期刊上刊发文章是一个参考指标,如果大家留意当前区域经济与城市经济研究顶尖的国际期刊(如Urban Studies,the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Regional Studies....)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的文章了,但这一方面“三甲”似乎也不占优势。如果国内区域经济学春天来了,为何“三甲”中更难发现优秀专业“海龟”呢?
以上仅是自己的一点拙见,最终要的是想说大家选择学校的时候,一定要务“实”而非“虚”!
PS:做为一名普通学生我没有资格去评价学院好坏,但我相信只有重视对学生培养的学校才能走得更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9 9:16:5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