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麻省理工学院:巴尔第摩事件(主要参考文献:舸昕:《从哈佛到斯坦福》)
  
  巴尔第摩(David Baltimore)是美国生物医学界的传奇性人物。他26岁获得博士学位,36岁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37岁获得诺贝尔奖,52岁时(1990年)回到母校洛克菲勒大学任校长。在此之前,他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可以说,他是世界生物学界的权威,是美国学术界的领袖。但在1991年,巴尔第摩被迫辞去了洛克菲勒大学校长之职,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以“巴尔第摩事件”的主角而闻名国际学术界。
  
  那么,“巴尔第摩事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巴尔第摩的一位同事在发表一篇论文时,由於使用了巴尔第摩实验室的数据,因此也把他的名字署上了。后来有人揭发这篇文章的部分内容有假。此事惊动了美国国会,它的一个委员会并且举行特别听证会,要调查这个事件。本来,有问题的那部分内容不是来自巴尔第摩的实验室,因此这个作假案与巴尔第摩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少年得志的巴尔第摩却在关键时刻发表了一封措辞严厉的公开信,说美国“一小部分外界人士要利用这个小小不言、正常的科学争执作为催化剂,另立新法来管制美国的科学。”这封信惹恼了美国国会和公众,这个事件也就从此被打上了“巴尔第摩事件”的烙印。
  
  整个“巴尔第摩事件”的内容非常繁杂,加州理工学院的历史教授Daniel J. Kevles曾写有一本厚达400多页的专著,名字就叫《巴尔第摩事件》(The Baltimore Case)。长话短说,NIH和国会的调查最后都得出结论说,巴尔第摩的那位同事确实造假,那个人也受到了与达西相似的处分。而巴尔第摩也被迫辞去了洛克菲勒大学校长的职位。不过,在1996年,巴尔第摩的那位同事上诉成功,NIH撤销了五年前的结论,并取消了对她的制裁。巴尔第摩现在是加州理工学院的校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8 13:29:57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