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速下滑,就业压力加大。政府为保就业使出浑身解数,其中一个令人注目的举动就是公务员大扩招。政府自身提供更多的职位似乎为号召社会各行各业共同缓解就业压力作出了表率,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公务员扩招,对提高社会的整体就业起的不是正面而是负面影响。
什么?政府多招人不利于就业,难道少招人反而有利于就业?对,政府少招人有利于提高社会整体的就业,进一步说,政府如果精兵简政,大力缩减自身规模,将更能促进社会的整体就业。如果公务员扩招有利于就业的论断成立,那么将全社会人员变成公务员不就完全解决就业问题了吗?你肯定会问,大家都当公务员,那谁来生产啊,谁来养活公务员啊?问到点子上了,有时候将概念作适当外延,荒谬就容易看出来了。
一般人只看到公务员人数的扩张,而没有看到给增加的公务员发工资的钱从哪里来。企业人员由企业挣钱养活,而政府公务员是要靠税收来养活的,而税收主要来自企业、消费者。公务员的增加意味着税收的增加,企业、消费者所得的减少。企业所得减少意味着企业提供的职位减少,消费者所得减少意味着消费减少,从而对企业产品的需求减少,企业的收入由此进一步减少,提供就业的能力进一步减弱。大家看到了公务员人数的增加,而没有看到由此导致的背后企业就业人数的同等甚至更大规模的减少。因此公务员扩招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是没有任何帮助的。更为重要的是,公务员的劳动是一种非生产性劳动,同等的就业量,在生产性部门如企业就业的越多,那么整个社会的产出就会越高。因此,公务员扩招,不但不利于就业,更直接降低了社会的总产出。
但是,有人可能会说,即使不多征税,企业及消费者收入增加了,企业也不会把多增加的收入全部用来雇佣新的员工,消费者也不会全部用来消费。而通过征税,钱转移到政府手中全部花掉(雇佣新的公务员),也许社会的整体就业因此而提高。
错在哪里?为了一些人的就业,而强制性地剥夺一些人的收入,这是一种明火执仗的抢劫行为,虽然征税是一种合法的强制。一些人得益了(即使能增加就业,就业的好处也是落在特定人身上,比如有幸成为公务员的人),但更多的人受损了(征税面向所有纳税人),它不是一种帕累托改进,社会的整体福利并没有增进。这样的政策只是转移了财富,而没有创造财富。实际上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在这种转移过程中,不但没有创造财富反而减少了财富。
这是一种典型的为了就业而就业的政策,它不但连增加就业的最初目标都难以达到,更是在政策的施行过程中对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然而类似的政策却在各国畅行无阻。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各国政府应对之策是增加政府支出,拉动内需,避免经济衰退。它的逻辑基础是凯恩斯主义式的,经济萧条是因为需求不足,老百姓手中有钱不花。怎么办?将钱从老百姓手中“抢”过来,强制性帮你花掉。因为政府所有的支出均来自于税收,从本质上说,税收就是合法的抢劫。政府“抢劫”了本应属于老百姓的钱,然后打着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的旗号自作主张地花掉了。
这样的政策错在哪里?其实用前面公务员扩招的例子就可以解释,这里我们以经济学里的著名的“破窗”来进一步阐释。
“破窗”是19世纪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斯夏在其著名文章《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That which is seen, and that which is not seen”)虚构的一个例子。假如小孩打破了窗户,必将导致破窗人更换玻璃,这样就会使安装玻璃的人和生产玻璃的人开工,从而推动社会就业。这里面的“小孩”扮演的就是政府的角色。内需不足不是源于老百姓不花钱吗?那好,政府帮你花掉。办法就是拿起一块石头打碎你的玻璃(征税),破户破了被迫花钱更换(当然政府代你花掉了)。玻璃打碎了,确实增加了玻璃生产工和玻璃安装工的就业,这是看得见的,但是看不见的是,被打破窗的人本来打算明天去买一双新皮鞋,但是因为窗户破了,所以取消或者说推迟了新皮鞋的购置计划,皮鞋生产工的就业因此而受损,这是看不到的。
退一步,即使看得见的就业大于看不见的失业,因而破窗能促进就业,但常识告诉我们,也不能以打破窗户的方式进行,因为窗户是现存的财富,破窗的结果是社会的一部分财富永久地消逝了。人们辛勤工作的目的是为了积累财富、享受财富,而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为了工作而毁掉现存财富是多么的荒谬!并且这种财富毁损并不是出于个人的自觉行动,而是外力的强制——征税。在这里,个人的财富自由处置权,首先就丧失掉了。这是更大的看不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