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这是一个不合情理的提法,但是现实的观念一旦普及,它将对缩小贫富差距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果你拥有现实的观念,那么你在面临选择时,你会选择有利于你未来生活的一方,一旦你的选择会提高你未来的生活水平,那么你的亲戚朋友未来的生活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正面影响。在一个社会中,这种观念的普遍存在,其结果将是致使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缩小,因为贫富的搭配调整了收入上的不平等。
一个简单的例子:家境不佳的美女一旦拥有现实的观念,她在择偶上必然选择富裕的男士,而不上选择有能力而不富裕的男士和既不富裕也没有能力的男士,因为选择前者可以避免奋斗中的痛苦。选择了前者,美女未来的生活是可以预知的,是会富裕的,与此同时,她的亲戚朋友的生活也会得到改善,或许她的弟弟会因为姐夫的影响力而找到一份收入可观的工作,她的堂兄弟姐妹也会改善生活环境……………社会中这样的情况如果大量存在,其对缩小贫富差距的效果或许比用政府力量来实现的效果好的多。
但是这种情况也会造成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忽视了精神生活的提高,对精神文明建设拖后退。这样的话,上面的例子说明的情况就只有建立在真实的感情之上才是道德的,即使这样,现实中建立在金钱之上的感情更能持久,毕竟物质生活好了,才谈得上精神生活。
这样看来,现实观念得拥有总体上是不应该得到谴责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7 0:34:04编辑过]
我的意思是:“拥有现实观念是不是应该得到谴责”这个问题没必要讨论(经济学研究的前提假设即行为人是理性的)。
其次,你举的这个例子太荒唐了。除非满足这样一些条件:
1. 家境不佳的都是美女,且越穷越美,家境好的生出来都是丑女;
2.家境不佳的美女都追求现实物质利益,而家境好的女人都追求纯真的爱情;
3.富裕男人求偶的唯一标准就是长相,而不考虑其他因素;
4.不存在信息不对称以及各种交易成本。(大部分穷人在农村,富裕男人是不是都该下放到农村去找媳妇) …………………
还有很多前提条件需要满足,你说这个例子有什么现实意义?另外,这个例子还有性别歧视的倾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7 23:24:13编辑过]
就象西方经济学一样,里面的好多假设在现实中是不能满足的,可是我们仍然可以在假设条件下研究他,然后用于实践.因为局限性的存在导致我们放弃了对有些门题的讨论.
我很想知道版主是不是学经济学,理性与现实有差别吗?当然用不着再提了.
其次,按你的观点,贫富差距不能缩小的原因是人们不够现实,请问你是现实的吗?你周围人又有谁不现实呢?
中国贫富差距的原因还是主要的政治权利集中在不到1%的人手里,还有客观条件下中国的教育也是一方面,中国的教育还是属于照本宣科,而美国的教育从小学开始就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中国贫富差距的原因还是主要的政治权利集中在不到1%的人手里,还有客观条件下中国的教育也是一方面,中国的教育还是属于照本宣科,而美国的教育从小学开始就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即便美国人胎教就开始培养研究能力好像也没法和中国的贫富差距挂上钩吧
林毅夫说:“我赚了钱都被征走了,补给了穷人,那我也当穷人等着分富人的钱就好了。”林毅夫说,把富人的钱征了以后来补贴给穷人,从理论上来讲,可以平衡财富。但是,如此,谁还愿意去赚钱呢?
由此看来,宏观上政府对解决贫富差距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发展经济,其他别无选择,但是目前,经济的发展并没有使贫富差距有所好转,反而是有所扩大,在这种无药可以医治的状况下,人民自己就必须站出来解决困难--------现实的观念就是一个好选择.这里要明确:我说的现实的观念是指人们在面临选择时,主动选择有利于自己未来生活的一方,开篇所举的例子只是目前大多数人涉及到的一方面.
有人质问我是不是学经济的,这个问题不必回答,有没有看到,国内的经济学家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郎咸平的有些观点虽然很偏激,但是我不得不敬佩他高尚的责任感,反思国内,这些经济学家不是不如郎咸平,可最终呢,站出来的不是他们.
林毅夫说:“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的主要矛盾不在于富人太富,而在于穷人太穷。”“穷人大多数在农村,于是城乡差距扩大;因为城里也出现了穷人,才有了收入分配不公。”于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集中到“穷人致富”上。但如何致富?难道我们不明白,资本可以赚钱的道理吗?资本的种类很多,穷人有多少资本,有什么样的资本?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
中国贫富差距大多是人为的,干部们都暴富,权钱交易的暴富,跟官场有关系的都暴富,而农民,百姓穷的要命,扶贫款都让大款得去了,没有公平竟争的场所,满都是人情网,当权控制选举,人大跟人民没一点关系,也没一个穷人,各处都是买官,选举都是儿戏,这样贫富差距怎么不大。
干部,有关系的人,他们有资本.农民,百姓,什么也没有,没有钱,没有关系,没有人做官,怎么富???靠种地吗?好多穷人的孩子想致富就想到读书,遗憾的是,他们连读书所需的资本都没有啊!!!
"现实的观念是指人们在面临选择时,主动选择有利于自己未来生活的一方,开篇所举的例子只是目前大多数人涉及到的一方面"这是现实的观念的定义,你可以告诉我理性的定义吗?分析一下理性定义与你的现实观念有没有区别?
我意思是说现实中,人们已经很现实了,说的不好听,我认为整个国家都处在功利主义的现实中,都为了效率拼命,能还说人不现实吗?
各位:
春节快乐,很高兴和大家讨论!大家的高见使我受益匪浅.
我们放寒假了,要回家,接下来的一个月要暂时告别心爱的论坛,2月15号开始我们接着来.
春节快乐!!!!!!!!!!!!!!!!!!!!!!!!!!!!!!!!!!!!
那家境不好又长的很差的呢???怎么办啊??
贷款整容啊......
拥有现实的观念
我认为楼主的观点错误,你举的是片面的例子,人们越是现实,那么越拜金,但是越是富人越可以使得他能够挣更多的钱,而且富人越不愿意做公益事业,导致马太效应加剧。
林毅夫说:“我赚了钱都被征走了,补给了穷人,那我也当穷人等着分富人的钱就好了。”林毅夫说,把富人的钱征了以后来补贴给穷人,从理论上来讲,可以平衡财富。但是,如此,谁还愿意去赚钱呢?
同样林毅夫的 观点错误,首先他挣钱不是正比于贡献的,其次征税只是征了很少一部分,并不影响积极性的,而且他的观点最终只会导致经济危机,共同贫穷。
下面附上这篇最新修改果的文章,大家就明白了。
摘要:本文讨论了收入分配差距及其激发的积极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辨证关系:当按照人口进行绝对平均分配时,无法提高积极性,也无法带动经济发展;当贫富差距过度悬殊时,收入分配差距及其激发的积极性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很大的副作用。
关键词: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失业;市场经济
Abstract:The paper elaborates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 between gap of individual income distribution together with the positivity it inspires and devo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It shows that when individual income is averagely distributed, it cannot heighten the positivity and thus cannot driv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by contraries,when the gap of individual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the gap of the rich and the poor is prodigious, the gap of individual income distribution together with the positivity it inspires goes against the devo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Keywords: income distribution, social security , unemployment, market economy
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由于非常重视利用收入分配差距来带动积极性,现在贫富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都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危险的边缘,不仅仅不利于民生,不利于提高生活水平,带来社会的不安定,而且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在此讨论收入分配差距导致的积极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辨证关系,并且针对我国的过度悬殊的贫富差距来分析应有的取向。
有观点认为均贫富会降低效率,导致无法提高积极性(从而不利于经济发展)。这个看法对于极端情形-按照人口进行绝对平均分配(而非按劳分配)是适用而且正确的,由于对于此已经讨论的非常详实,所以在此不再赘述。但是当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贫富悬殊和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就未必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当贫富和收入分配差距过度时,首先大众平均的消费能力将会下降,消费能力的下降将会导致许多产品没有出路,企业没有效益,必然带来失业。失业者虽然有生产劳动积极性,可是没有就业岗位等于空有积极性。同时投资者的积极性和劳动的积极性也需要以消费来拉动,没有消费拉动的投资和生产,迟早给社会带来的是资源的浪费和经济的泡沫,而且在这样的情况下积极性越高,浪费越严重。在贫富差距悬殊的情况下,投资者即使产品有销路,也是挤压着有限的消费市场,导致其他行业的利润相应下降,因而经济从整体上也不能免于衰退。先富是否代表可以带动全国富裕呢?其实未必,因为有些致富是以占有市场和其他的超广义资源为基础的,一旦推广,整个市场上的利润都会下降,比如旅游经济、能人经济等都未必具有很好的推广性,因为消费市场等是有限的。这也可以用系统观点来解释,本身经济是一个巨大且复杂的系统,各个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非常复杂,实际上一些企业和个人赢利的同时损害了大家的共同利益,可见在经济学分析中不应当以片面取代全面,以局部来考察整体。
我国贫富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拉大,且我国的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力度都不大。这导致在处于波动和激烈竞争状态下的市场经济中,个人存在很大的经济风险。失业等无法获得足够经济来源的人员不仅无法消费,而且生存权无法得到保障,为了生存他们自然就积极性非常高涨,可以不惜采取一切手段、不惜牺牲利益来挣钱获得生存。即使一个在职的人员也会积极性高涨以应对随时可能的失业和经济风险。这样的积极性本身是严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初衷,给社会带来许多悲剧,也导致犯罪率上升,社会风气变坏,人们的身心压力加大,一些人从精神上堕落。同时为了防止意外,人们还需要加大风险储备,导致他们消费的积极性不高,从而一些产品没有销路。
此外在社会保障不力的情况下,市场经济也导致人对于金钱的绝对依赖,同时也是对于企业主和就业机会的依赖,导致了他们被迫接受低下的工资、不惜牺牲健康甚至出卖人格等。由于金钱对于生存的重要性,整个社会对金钱的期望和依赖增加,可能形成拜金主义并进一步导致人们拼命追逐金钱,而富人则凭借财力更加有能力使财富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另外也导致了许多在职的人员为了获得高收入却拼命加班加点和兼职,企业也为了高额利润一边裁员,一边让雇员超长时间劳动,占用了失业人员的就业空间,进一步导致就业情况的恶化,而且一些人超长工时工作也导致他们没有时间进行消费,制约了有效需求。拜金主义还是腐败和暴利的原动力,导致一些人以不合理或者不合法的手段致富,加剧了贫富差距的扩大,贫富差距的扩大也导致拜金主义更加严重,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就业状况的恶化也导致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且失业人员无力消费也会压制有效需求,有效需求不足又导致产品没有销路,失业增加。如此,失业与有效需求不足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产生类似经济危机的现象。这样一边是劳动积极性过度利用而牺牲身心健康,一边是失业导致的人力资源浪费,形成鲜明而且不和谐的对比。显然失业带来人力资源的浪费和生活水平低下,两者分别与提高劳动积极性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初衷相违背。贫富差距不仅在经济上造成不良后果,而且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减轻人民生活负担和心理压力上都起到了巨大的副作用,造成社会不和谐。可见这样的情况下贫富和收入分配差距和积极性不利于经济发展,更不利于提高生活水平和社会和谐。
贫富差距和社会保障的缺失导致贫困人口没有消费能力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而富人的消费增加有限,这导致总体消费能力下降。消费能力下降导致一些生产产品销售没有出路,影响了一些企业的效益,导致这些企业的职员部分非自愿性失业。同时贫富差距拉大导致需求的结构发生变化,富人增加的商品(或者其他)需求和穷困人口减少的商品需求不一样,经济的结构发生改变,体现为经济在某些方面过冷,在另外一些方面过热,因此贫富差距除了导致总体就业需求减少外,还导致结构性失业。失业导致就业市场供大于求,但也有些过热行业对人才需求旺的却找不到人,从而导致总体上人力资源贬值。失业和人力资源的贬值又将导致贫富和收入分配差距的加大和消费能力的进一步降低,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出现一损俱损的局面,最终导致类似经济危机的状况。十六大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来看经济过程中涉及的积极性可以分为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投入的积极性。它们在分配中好比分蛋糕,是互相排斥的,而对于贡献的衡量没有确定的标准,而且从技术上来讲很难于衡量,那么就产生了另外一种积极性,就是如何从已有的蛋糕中分得最大的份额。我国人力市场上供大于求,造成人力资源的贬值,因此导致分配上不平等地位,劳动者获得的报酬低于应有的,而投资者则获取过高的利润。由于贫富差距中的富人主要是投资者,贫困者往往是失业者或者劳动者,因此人力资源的贬值在总体上造成贫富和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加大。这一加大必然又加剧上述的失业问题和经济的恶性循环。由于贫富差距的扩大也会成为新一轮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这种互为因果造成了恶性循环,违背了邓小平共同富裕的思想,形成“马太效应”,而贫富差距的不良后果也因此不断加剧。发展是硬道理,有人主张不要对治贫富差距,任贫富差距的拉大,采取一心发展经济的方法自然贫困会消除。但是上面已经提到了,贫富差距加大导致消费能力下降、失业,并且最终形成类似经济危机的恶性循环。可见如果忽视了贫富差距的控制,即使劳动和生产积极性高涨,也最终有可能由于只有生产,没有足够消费,导致经济倾向于萧条而不是发展。此时即使有投资者具有投资的积极性,他通过投资带来短暂的经济增长,但是如果没有有效需求的带动,迟早一天这些投资会造成经济泡沫和资源的浪费。
贫富差距也导致富人钱太多而进行浪费性的消费。相对于富人的浪费性消费而言,贫困人口具有更高效用的消费却无法得到满足,因此贫富差距导致消费效用的下降和资源的低效、无效利用增加,可能出现类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状况。此外古人云:“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过度的富裕未必利于富人,富贵往往伴生腐败、堕落、为富不仁、丧失艰苦奋斗精神和斗志,而且富人由于生活的富裕还容易产生富贵病。而另一方面过度的贫困则给贫穷者带来的是身心折磨,造成社会的不和谐。
经济中的积极性也是一个两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消费的积极性。一般而言,生产积极性高与大众的金钱占有欲有趋向正比的关系,消费的积极性与金钱占有欲则是趋向反比关系,因此只有生产的积极性并不一定带来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有相对应的消费的积极性拉动消费。消费的积极性、金钱占有欲与贫富差距和社会保障有很大关系,只有基本的生活有保障,人民才敢于进行消费。在我国内需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应当着力与拉动内需和消费能力,不应当片面追求生产与投资。
贫富和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要带动生产劳动积极性,还需要我们的收入分配制度能保证收入分配的差距是完全取决于生产劳动以及投资的积极性的,而不是取决于一些不合理、不合法的原因。但是现实中,有些贫穷是因为丧失土地、负担的不合理、收入分配不合理、物价不合理等不平等的因素造成的,并不是所有的贫穷都是由于懒惰、缺乏积极性、个人能力低下造成的。合理、合法的致富所导致的贫富差距拉大是有限的,而实际上我国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有些暴发户则利用不合理手段,以出乎意料的发展速度暴富。可见要让贫富差距真正提高积极性而不是导致不合法、不合理行为的出现还需要消除这其中的不合理、合法的致富因素,而这些不是市场规则所能完全做到的,需要政府有效干预。不合理致富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平、伤害了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人们对提高效率采取消极态度,也在民众中滋长了不公平感与不满情绪,产生相对剥夺感和仇富心理,导致犯罪,影响社会稳定,最终导致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的负面影响。这违背了提高经济效率和积极性的初衷。此外,积极性未必代表了进步,比如从现在看来,古人的积极性应当是很高的,因为那时技术落后,为了生存他们必须积极辛苦地劳动。当积极性是出于人民非常渴望满足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我们需要审视经济发展的质量问题,同时更加要反顾经济发展的初衷。
市场经济中,所有的企业和个体都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因此在经济分析中不应当忽视其他利益相关企业和个体的存在而仅仅考虑交易各方,而现在的市场经济中往往简单地仅考虑交易各方来分析经济活动,这导致了分析的局限性,正是如此,市场才会经常失效,因此政府要合理地加大干预和调控力度。根据文献[2]的超广义资源的概念和分析,收入分配的不合理性还在于生产销售等环节中存在在超广义资源的利用问题,超广义资源具有公有性的一面,应当给予征收税赋,这些税赋可以用于社会保障、公共福利和公益事业,这也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依据。
这里提到的积极性是以经济和金钱驱动为主,而对人民有益的工作在许多时候是无法获得经济回报的,比如一些基础研究和环境保护,虽然得到政府的支持,但是还有许多工作是没有得到政府支持的。而另外则有些行业可以既危害社会又获得高利润,比如毒品贩卖是一个极端的、被法律禁止的高危害却又高利润的行为,但是还有许多不在法律的禁止之列的边缘行为,此外生产产品的利润往往与它们对社会和顾客的价值不成正比的。由此可见经济学中的这种积极性具有很大的片面性,相应的经济指标也存在局限性。
科技的发展使得许多人力可以被取代,这给高科技行业带来高利润的同时,也使得更多的人失去了就业机会。政府应当通过社会保障和对高科技研究开发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资金来减少因为技术进步带来的失业问题,将高科技带来的高利润反哺给基础研究和研究于开发。实际上由于经济学中的积极性是以追逐金钱为基础的,许多的基础研究都往往没有短期的回报,而且难于通过专利法获取回报,因此具有这样的积极性并不一定就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有利,没有这样的积极性未必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不利。我国现在众多的大学生经过培养已经到了可以发挥巨大社会效益的时候,需要有发挥用武之地的就业岗位,但是就业市场不景气造成大学生失业。将失业的大学生转入到科研和基础研究的行列中可以很好解决就业问题,也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提供很好的基础。但是这需要有科研和基础研究的投资,但是由于投资的积极性是以经济效益为驱动的,而这样的投入往往无法获得短期的回报,知识产权也不一定能够得到专利法的保护,一般企业是不愿意投入的。这造成一部分经过政府投资、父母高额投入、学校辛苦培育而产生的人才资源因为没有用武之地而被浪费。强国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经过教育的人才能够创造巨大的价值,特别是让他们加强科研,能够让国家的科技实力、军事实力、经济实力迅速增强。投资者追逐利润,但是科技发展历史告诉我们,许多重大的发现和创新源于非功利的研究,还有一些对于社会具有重大意义的活动的展开都不能过度地依靠经济意义上的积极性提高。可见政府需要更加强化调控和掌握更多的财政收入从而投入到科技、公益等市场鞭长莫及的地方。
还应当看到积极性的拉动是给予压力的结果,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但是在我国现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过多的压力带来的经济增长必然是有限的,压力过度必然更多地体现为副作用,如一些人为了追逐金钱不择手段与不惜牺牲一切,一些人承受着过度的身心负担和压力,社会上犯罪率增加、社会风气变坏、幸福感下降和贫困人口增加。这些副作用都造成社会不和谐,严重违背了发展经济的初衷,并且从长远上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发展。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过分地看重经济增长,特别是一些指标,如GDP等,但是却忽视了真正地提高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的一个目标是满足大众需求,但是许多时候经济指标并不能够有效反映这一点,而且有时候经济指标的增加反而却意味着产生了一些对大众不利因素。以GDP为例,一些数字和需求越多,说明社会问题越严重,不是进步而是退步,比如医院的收入、房地产,在某些时候可能反应了人民的基本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比如由于疾病防治不力和环境污染导致的疾病增加,由于失去土地而导致的没有房屋居住而产生的住房需求。经济增长未必就是生活水平的提高,比如病人越多,虽然拉动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对于社会是巨大的损失,也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这些是无法记入GDP的,因此在GDP的衡量上应当更加精确,比如医院就诊量的某一些指标以及这些指标产生的因素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认为是社会退步的表现。再比如环境污染,环境污染越严重,那么就可以带动环境保护产业,是否环境污染越严重,以此带动经济发展就说明社会进步了。还有科技对于经济长期推动作用,军事对于经济有长期的保护作用,并且带给人民生存安全感、自豪感和幸福感,这些都不可能用GDP来衡量。如果一定要用经济指标来衡量,这些经济指标如GDP应当是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乘以系数的,而且某些情况下一些系数还应当是负的,把经济指标不加以区分地崇拜而完全抛开其他科技、军事、生存等因素是非常错误的,所以这里谈到的经济增长和积极性就具有不真正反映生活水平和社会进步的一面。科技成果和军事成果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而且是很重要的产品,因此有必要建立广义GDP的概念,将其他的对社会有益的产品或者成果纳入计算、考核和研究范围之内。而这其中的许多产品和成果是具有共享和公益性质的,需要政府资助来完成,因为市场很难为这些成果提供支持和利润。可见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更加有力的宏观调控和干预。此外,经济学中还有效用递减原理,当富人消费时,效用往往低于穷人的消费,而且不同的商品对于人的效用也是不一样的,在同等价格下,奢侈品和必需品的效用往往差距悬殊,而GDP中并没有考虑这些因素。在计算GDP时需要扣除物价增长因素,同时也要扣除物价变相增长因素,还要考虑社会保障水平和政府公共产品的提供,如住房改革后,由于住房是一种必需品,再昂贵也必然要购买,因此在炒作之下房屋价格上涨很快,房地产大大带动了经济的增长,但是我们要看到福利分房时房屋的价格可以认为是很低的,住房改革后房价飞速上涨,实质上是一种变相涨价。同样医疗、教育改革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虽然房地产大大拉动GDP的增长,但是却大大地增加了居民的负担和削弱了居民购买力。变相涨价很难衡量,同时在GDP等经济指标中并没有扣除,可见经济指标存在很大局限。而在贫富差距过大的情况下,无论是GDP产生的实际效用,还是资源的效用,都很低。而大众的有效需求因为消费能力被扭曲,造成经济的畸形发展。
由于过大的贫富差距对于经济的上述危害,因此应当加以有效控制,特别是对于不合理的因素造成的贫富差距扩大要坚决制止。我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超过警戒线,且我国现在的内需不足也充分反映了贫富差距的副作用。长此以往必然产生恶性循环,应给以足够重视。政府应一方面需要解决贫困和缩小贫富差距,另一方面要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这些不仅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权利,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而且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应当看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最终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科技进步和军事实力的加强。这其中短期的效益应当要以满足人民需求为出发点,长远的发展还依赖于科技和军事实力,而且改革开放的经验告诉我们科技和军事实力的增强不应当寄厚望于引进,而应当采取政府加大人力和资金投入、加强政策扶持等措施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点,将人力投入到科技研究和创新行列中,形成创新产业。由于经济上也存在物极必反的许多现象(如竞争、压力)和存在需要兼顾的矛盾(如公平与效率),所以始终要综合考虑,把握最佳的量与度,绝对不能以牺牲过多的幸福和以降低生活水平来调动积极性,并以此来推动经济发展。此外调动生产劳动积极性还要与人民的需求相应,现在我国应以扩大消费能力来拉动经济可持续增长,防止经济泡沫。
参考文献
[1].张维达编.政治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王勇.开辟中国第四产业—创新产业,科技和产业,2004年8期
[3]. 刘涤源编.凯恩斯经济学说评论[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4]. 李从国.“三农”问题:思危再思危,农业经济导刊,2003年11期
[5].王健.我国需求不足的实质和深层原因的分析.江苏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6(1):32-35,46
[6].华迎放.城市贫困群体的就业保障.经济研究参考,2004(11):2-18,28
[7].邰丽华.收入分配制度创新的若干理论误区探析.当代经济研究,2004(1):51-55
[8].王勇,陈小平,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成因、后果与对策,科技和产业,2005 Vol.5 No.5 P.14-21
政府还没有找到有效缓解贫富差距继续拉大的方法.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国家在投入上的偏移致使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落后地区越来越落后,尽管实行西部大开发,但是效果并不明显,长时间的封闭思想一时不能转变,现在来开发西部已经时过景迁,要达到同样的效果需要付出更大的投资和努力.
自然条件的差异,资金的短缺,人民知识水平的底下,政府职能的缺位等等因素导致落后地区在发展的道路上举步为坚.
以我个人看:这到是与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密不可分。
就贫福差距而言,这是当今任何理论所不能包含和解释清楚的,但可喜的是我国政府始终把缩小贫富差距放到首位。我们总是把人均看的很重,可是现实真的很平均吗?那个国家没有穷人呢?
<亮剑>中暂7军军长--常乃超说过一句话,“中央的命今是由天才制定的,可是都是由蠢才执行的”。
楼主的观点背后的理论依据毋庸置疑的就是经济学中“个人对最好的追求将会最终提高全社会的福利”的原理,咋看之下即以经济学所特有的全盘理性的经济人角度而言是合理的,但一旦将其与实践相结合就可以看出与大多数现实状况是相反的。楼主所举的美女出于现实考虑而选择富人结婚的例子,并在文中末尾下结论指出这样的状况会更好。难道楼主从来都没有听过世面上充斥的“某某富翁不满娇妻某某行为将其刺死”的新闻?现实的安定只是建立在暂时的诱惑之上,也就是说由于美女嫁给富翁而引致的各方面福利的提高仅仅是一时的,这与现实社会的状况是符合的。
还是老话,有些东西是不能够仅仅以金钱来衡量的,譬如婚姻。
作为婚姻成立的要素“感情”一旦被排斥在外,那么这段婚姻注定是要以失败告终的,不管刚开始看起来是多么的鲜亮和完满。
现实的观念必然扩大---形成贫富差距。
当贫富差距仅仅源于经济活动主体自然垄断性的差异时,“贫富差距”再大都不是个问题,反之它就是问题。
[em01][em01]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