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281 0
2009-12-10
   《万历十五年》,本是一本历史类书籍,但是由于作者的“大历史观”,使得此书不再是单纯的琐碎的记述历史人物和事件,而是有着浓厚的文化学术气息,能够深入地分析中国传统社会组织的本质。
    何谓“大历史观”,本人个人的理解是:不是单纯的复原历史,而是通过历史人物和事件,深刻地剖析当时社会的林林种种,分析社会的组织架构,探讨人物的本性等等。
    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国历史上原本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年份。作者以该年前后的史事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为中心,抽丝剥茧,梳理了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汲取的经验和教训。
    该书有七个篇章,每篇都有一个核心人物,围绕该人物展开探讨明朝乃至中国传统朝代社会管理层面的问题。
    万历皇帝,一个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和礼仪的皇帝,正是由于看清了皇帝虽然是至高无上权力的拥有者,但是一旦他的行为与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相背离,他就会受到无数仁人志士的劝谏和抨击,最终向几千年来形成的世俗标准低头,于是他选择了“无为”。有很多历史学家认为,万历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昏庸的皇帝,而黄仁宇先生通过研究,却认为万历的转变是一个从有为到无为的过程。万历早期曾经励精图治,认真地批阅奏章,积极地参与各种活动仪式,虔诚地在炎热的夏季为了黎民百姓而长距离徒步祈雨。然而1587年前后,立储问题的出现,使他渐渐发现所有他想做的事情统统做不到,既然他无法像正德皇帝一样我行我素,把满朝文官以及所谓的正统、道德、标准统统踩在脚下,他就只好选择消极对待一切,选择无为而治。
    到1587年,申时行已经做了四年首辅,而他还要继续做四年。申时行清楚地看到,在他前任的八个首辅中,只有李春芳和张四维可谓能全始终,其他翟銮、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和张居正六人,或遭软禁,或受刑事处分,或死后仍被追究。表面来看,所有处分出自皇帝的旨意,其实所有案件,无一不产生于文官集团的矛盾。作为首辅,他要尽量平衡各个文官集团的利益,于是他决心做个和事佬,与文官合作,按照他们的共同意志办事。张居正任首辅期间,他以权力强迫所有人听命于他,他限制其他人的私欲,甚至要求万历崇尚节俭,而他本人却自我膨胀,极尽奢侈浪费,这也是为何死后遭人清算的原因。作为张居正的后任,申时行没有忽略文官的双重性格:虽称公仆,实系主人;有阳就有阴。他必须恰如其分地处理其中的矛盾。然而,作为首辅,即使他再八面逢圆兼顾左右,靠他一个人的力量解决整个文官集团的矛盾,还是显得力不从心,最终他被人讽刺为“首尾不端”。
    1587年,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海瑞在任所与世长辞。海瑞官至二品,死的时候仅留下白银二十两,不够殓葬之资。海瑞一生清贫为官,这也是他被人钦佩的一点。然而,海瑞从政二十多年,他的信条和个性使他既被人尊重,也被人遗弃。也就是说,他虽被人仰慕,但没有人按照他的榜样做事,他的一生体现了一个有教养的读书人服务于公众而牺牲自我的精神,但这种精神的实际作用却至为微薄。他可以和舞台上的英雄人物一样,在情绪上激动大多数观众;但是,当人们评论他的政治措施,却有着很大的争论。在各种争执之中却有一个共通的结论,就是他的所作所为无法被接受为全体文官们办事的准则。海瑞重视法律,执法不阿,但是他不明白一旦触动既得利益集团,无论他的所为是多么受到下层人民的支持和认可,他都不会再为上层官僚集团所接受。虽然他是人民大众心中的英雄,但他开始了有职无权的官场生涯。
    继续读下去,即使是明朝名将戚继光,著名哲学家李贽,一旦打破文官集团力图保持的平衡,就必然会付出代价。在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朝代都是文官凌驾于武官之上,文官集团按照他们共通的道德标准去行事,同时他们也把所有其他人放在这个框架之中,包括万人之上的皇帝。在这个框架内,各个集团有各种各样的利益之争,会有很多矛盾,但是决不允许打破框架的平衡,重新建立一个新的框架,即使是皇帝也很难拆除这个框架,万历即是其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