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2006-2-7 15:24:00
以下是引用cuican在2006-1-8 21:38:00的发言:
可以这样理解,我国的教育供给相对于庞大的需求而言,极其偏少,并弹性不足。因此,就现在的管制价格大家认为高的不得了了,如果没有升学成绩这个门槛,市场自由形成的价格可能会更高。

有道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7 16:47:00

我觉得这不是简单地用需求与价格的关系就能解释清楚的。当然可以用经济学的方法加以解释部分原因。

这里需求与价格的关系不是简单地正相关或负相关的关系,在自由竞争市场中,价格是由供给与需求共同决定的,而在独家垄断市场中,完全是由供给方决定,消费者只是价格的接受者。具体到教育产品,其需求的背后还有着人们文化心理上因素在起作用,导致了对教育产品需求的刚性作用,以及对价格变化的不敏感。而教育产品的供给方面,则主要还是国家定价为主,还包括各种准入门槛,资质认证等等。

不过,这种对教育产品的需求还是存在一定弹性的,具体的反映就是,一些低收入的家庭,尤其是农村人口,不少由于学费高昂事实上放弃了上大学的要求。这种由于学费门槛所造成的失学,长久来看是对一个民族智力上谋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11 10:49:00

供给虽然增加,仍然不能够满足需求;

不过,教育不应该产业化;教育是一个国家生产能力的指标;同时,这也是一个效率和公平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12 22:00:00
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13 13:32:00

可否这样理解:

1、从市场的角度看,学费奇高但是仍然有人想上学而又上不了,显然市场并未达到均衡。

2、市场表面上看处于供小于求的状态。原因在于受到非价格因素的限制,这些限制条件各种各样,使得供给总量低于需求总量(能够支付相应价格的人群)。这些限制条件各种各样,它们改变了谁将获得教育的权利条件。这些条件包括:

(1)高考、考研、考博等考试条件。优秀的学生,获得良好的教育,应该可以有更多的产出。从社会角度看,这是符合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的。这些将提高教育的投资,变相提高价格。

(2)人际关系。通过人际关系获得保研、专业科试题、加分等机会,这些人将支付相应的价格。

3、如果综合来看,市场会再远远低于实际均衡价格的价格上达到均衡,这个价格差就应当构成了考试培训、灰色收入之总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14 21:37:00

理性假设下,你们说的都没错.

但是,你们的观点好象还是欠点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15 03:29:00

与1垄断有关,与供求有关。主要由3供求决定。垄断加剧了这一形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18 13:26:00

1,教育部分的属于公共物品范畴。就好像医疗很贵,生病了仍然得去看一样。

2,这里有一个变化中的,粘滞现象。大学生供给,已经有点过剩,这个商品价格已经开始下跌。但生产商学校和学生得过一段时间才能有所反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18 15:55:00

我觉得这个问题并不能单纯的用经济学的知识来解释,但毫无疑问它跟很多经济学问题有关

中国的教育属于垄断市场,家庭和学生只能是价格的接受者;同时普遍又认为上大学的预期收益比较大,而高等教育的供给又不能满足需求,这一市场好象根本不能达到均衡,形成这样的情况就不奇怪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19 01:31:00
就业难,不读书就只能卖苦力,尽管读了也未必找得到工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19 17:34:00

读大学的机会成本是什么? 4年的工作经验足可以进入高层了,看看现在招聘要求 要求有工作经验。这么算来收入(文凭)远远小于他的机会成本(经验)。 殊不知现在高级技工已经是凤毛麟角,成为职场难求。

高校的产业化经营毕竟要讲收益,从中国国情来讲的话,国人对于大学的情有独钟,自然是一种偏好了,利用国人的这种偏好而高价实为明智之举。 在传统观念的牵引下,中国人都愿意去高费的高校,也不愿意去对将来更为有用的学校。

经济学假设中有理性人假设,可是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 理性人假设是行不通的。 经济生活是人的生活,必定要考虑人的心理状况,我想才是合理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19 19:40:00

用机会成本来解释:高中生考大学的机会成本是在家呆着或者去做苦力的收益。上大学毕业后,选择空间会多很多,工作,考研。。。对未来的预期比高中毕业去打工要好的多。用简单的概率计算到上大学一生收入的期望值会超过高中毕业后的期望值。所以去交学费读大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19 21:45:00

帕雷托效率问题:如果一个社会中不同的group之间,在一部分group中的人们利益不会受损的情况下,还能让另外一部分group中的人们处境变得更好一些,说明经济系统中资源配置不当,存在浪费现象。超女还有明星演员之类代言一个广告就是百万千万(这是普通人数都数不过来的钱啊)!普通人成不了星就得按常理出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19 23:47:00
我觉得这里面是不是有一个预期的问题。正是因为家长们对自己孩子读大学出来后的工作满意程度的过高预期造成了对有限教育资源的拥挤,这应该是高校高收费的一个原因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23 11:42:00
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教育根本不能商品化,即便是将来经济发达了也不能商品化,现在商品化的后果就是完全无弹性的教育,而购买者是不计成本的进行教育投入。因为教育本身不能用供需原理来解决,所以教育产业化必定失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