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理论,是研究生产资源在一定空间(区域)优化配置和组合,以获得最大产出的学说。生产资源是有限的,但有限的资源在区域内进行优化组合,可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正是由于不同的理论,对于区域内资源配置的重点和布局主张不同,以及对资源配置方式选择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派别。以下对区域经济理论的十种流派作一介绍评价。
杜能:农业区位论
杜能在《孤立国》中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理论:假定有一个孤立国,它全是沃土平原,但与别国隔绝,没有河川可通舟楫;在这一孤立国中有一个城市,远离都市的外围平原变为荒芜土地;都市所需农产品由乡村供给,都市提供农村地区全部加工品。在这种假设下杜能提出了各种产业的分布范围,或者说它们的区位。他把都市外围按距离远近划成6个环带,这些环带后来被称为杜能环。第一个杜能环被称为自由农作区,距离都市最近,主要生产新鲜蔬菜、牛奶等。由此向外,距离变远,运费增加,新鲜农产品可能因来不及运抵城市而腐烂韦伯:工业区位论并失去价值。故空间一个圆形带生产新鲜农产品不如其他产业生产有利,从而使这个带转变为别的农作物生产区。杜能根据当时的价格计算,如果在第一个环外生产粮食没有木材生产利润大,因此形成了林业带,生产木材供应都市能源消费。在第一个杜能环内不能发展林业是因为新鲜农产品生产比林业有更大利润,两种资源竞争排挤了林业,完全类似,林业带也呈环状,依次导出第三环为谷物轮作区,第四环为谷草轮作区,第五环为牧业区,第六环为荒芜土地。地租的差别全视距离都市远近而定,越近都市,地租越高,远则反之。
韦伯:工业区位论
韦伯于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提出了他的工业区位理论。
假定:(1)原材料产地是已知的;(2)消费地的位置和规模也是给定的;(3)劳动力不具有流动性,每个有可能发展工业的地位,都有相应的劳动力供给,而且每类工业的工资率是固定的,在此工资率下,劳动力可充分供给。
韦伯认为,假定暂时不考虑劳动力成本和聚集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那么工业区位就是由运输成本高低决定的,运输成本会将工业企业吸引到运输成本最低的地点上去,运输成本最低的地点即为工业的合理区位,称为运输区位或运输指向的区位。在他看来,假定某
一工业企业原料地和产品的消费地为已知,生产分配的运输成本主要是由运输距离和运输重量决定的。而运输重量与生产中使用的原料性质有关。企业使用的原料可分为广布原料和地方原料,前者指各地普遍分布的原料,后者仅限于某地才能获得。原料还可分为纯原料和失重原料,纯原料的重量会完全转移到产品中,而失重原料只是转移部分重量。他认为,企业所使用的原料分布状况决定着要不要运输原料,是纯原料还是失重原料决定着要运多少原料。韦伯还使用了原料指数和区位重两个概念,前者为所使用的地方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后者则为所使用的地方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的和与产品重量的比例。显然,原料指数衡量的是生产每吨产品所需移动的原料重量,而区位重表示的是生产每吨产品需要移动的总重量。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韦伯分别对生产某种产品使用一种原料和使用两种以及两种以上原料的各种情形下的运输成本最低点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前一种情况中,工业区位可由原料指数的大小进行判断;在后一种情形中,可采用“范力农构架”方法对运输成本最低点进行求取。无论哪种情况,运输成本最低点即为工业企业的合理区位。
除了运输成本之外,劳动力成本的地理差异也影响着工业区位,从而有可能使由运输成本决定的工业区位结构发生变形。区位的变化只有在新地点劳动力成本可以产生的节约大于为此增加的运输成本的情况下才能发生。他引入等运费线和临界等运费线对此进行了分析。他还提出劳动系数概念作为衡量工业企业受廉价劳动力区位吸引程度的指标,劳动力系数可表示为劳动成本指数与产品区位重之比。劳动力成本指数是每单位重量产品支付的工资成本,这一指数越高,意味着工业迁移到廉价劳动力区位可节约大量劳动力成本,劳动力区位吸引力越大,反之越小;而区位重越大,每吨产品所需运输的重量也越大,工厂迁移增加的运输费用越高,劳动力区位的吸引力越小,反之越大。韦伯还研究了工业的环境条件对工业企业向劳动力区位迁移的影响,其中人口密度和运输条件的影响较大。人口密度低的地区,劳动力密度也低,这样的区域往往是均质区域,各地工人劳动生产率和工资差异不大,工资成本对企业迁移影响较小。在运输方面,工业区位相距越近,运输越发达、运费率越低,企业迁移增加的运费愈低,从而迁移的机会和可能性也就越大。正如在廉价劳动力区位上工资成本的节约可能导致工业区位的变化一样,由聚集、分散因素导致的成本节约也可能引起工业区位结构的改变。韦伯将聚集分为低级聚集和高级聚集。低级聚集是“通过企业扩张使工业集中化”,即企业通过自身规模的扩大而发生的聚集,这种聚集引起的成本节约来自于规模经济;高级聚集是指许多企业的空间集中,这种聚集可以通过企业间分工协作、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市场的完善以及共用基础设施而使企业生产成本降低。至于分散因素,韦伯基本上将之视为聚集因素的对立面,认为分散因素的强弱与聚集规模大小有关,聚集会引起地租的上涨,因而会对工业起到一定的分散作用。只有当聚集节约的成本大于因偏离原来的区位而增加的运费时,工业企业才有可能发生聚集。他提出可用制造业系数来判断工业的聚集倾向,制造业系数可表示为每吨产品的附加值与产品的区位重之比,某种工业每吨产品的附加值越高,说明这种产品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这种工业过程本身的结果,也才有可能通过聚集大幅度降低成本,因而聚集对这种工业吸引力更大;但另一方面,如果产品区位重高,则表明偏离原来区位的运输成本越高,这种工业就越不容易向聚集中心迁移。此外,工业密度、运输条件等环境条件也影响工业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