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上习作一篇,大家给点意见哈。
中国央行应当学习美联储的表述方式
──美联储的“理想国”和中国应当如何应对再度泡沫化之一 
美联储在11月的议息会议上曾经明确指出联邦基金利率可能在长期内维持在低水平,前提是资源利用率持续低下、通胀趋势受抑以及通胀预期稳定。美联储深知低利率引发资金泛滥带来的危害,但又不愿冒明确加息从而扼杀经济复苏的风险,因此采用了上述的表述方式,既明确利率的锚定目标,但又模糊目标的具体数值以及启动加息的具体时间。美联储的想法可能是,希望市场能够针对上述表述做出自我调整──当投机资金推动股市和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并提升通胀预期时,市场会猜测美联储加息,结果导致股市自动回调、美元上涨以及大宗商品回落,从而抑制了泡沫的规模;同样的,当经济数据向好进而推升大宗商品价格时,市场也会预期加息,反而不会大规模推高商品尤其是石油的价格,从而不至于将经济复苏扼杀于萌芽。当然,投机资金可能会不断试探美联储的底限,这依然会不断推高股市和商品价格进而扩大泡沫规模。但这一过程必将是反复的,上下波动的。当股市和大宗商品不再是一味的单边上涨,这必然削弱它们的赚钱效应。一些稳健的资金开始考虑其它的投资方向。这些资金很有可能重流回实体经济,从而促进经济的复苏。而且,投资基金与美联储的这种互相试探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但又不引起经济环境的大变动,这有利于实体企业逐步适应并重新开始扩张。这将进一步夯实经济复苏的基础。到那时候,美联储可以从容不迫的加息。现在看来,美联储设想中的“理想国”可能真的存在。上述情形发生的可能性很大。或将破坏这种可能性的是一些意外的发生,比如明年二三季度美国经济数据的再度恶化严重打击投资者信心,商业地产及信用卡坏账规模超出预期、金融衍生品的价格重估导致银行再现危机,以及投机资本的过度疯狂。但是这些意外,都不是央行货币政策实施或表述所能防范或补救的。美联储对利率政策的表述仍然是合理有效的,值得其它国家借鉴。
反观我国央行,却缺乏相应的表述。中国股市特别是房市的泡沫再起,不仅掠夺了其它实体经济现时所需的资金,也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构成了隐患。但中国货币传导机制不健全,产业发展严重不平衡以及外围经济复苏仍不明朗,使得贸然加息的结果必然是弊大于利。与美联储一样,中国央行也面临两难的境地。然而这并不能成为中国央行维持原有货币政策基调的理由。中国央行可以学习美联储的表达方式,“吓唬”一下市场。央行可以给利率或存款准备金率设置锚定的目标。这些目标应该是可以衡量相关领域泡沫化的指标,比如股票市场(上证)指数,大中城市(北京、上海、深圳等)房价和过剩产能(例如钢铁)数量等。(反而在现时的中国,我并不认为货币政策锚定消费价格指数是个好的选择。)央行在明确锚定目标时,还可尽量模糊其目标的具体数值和改变政策走向的时间点。依葫芦画瓢,中国央行可以模仿美联储的说法,把自己的货币政策表述为“将在2010年较长时间内维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前提是股票市场、大中城市商品房市场(以及过剩产能)等价格处于合理水平”。这样表述,既给予了市场警示(不要把泡沫搞太大),又不具体设限从而给予了市场自我调整的空间。如第一段中的分析所述,央行的这种表述应该会对中国市场产生类似的影响。当然,投资者同样会不断试探中国央行的底限。而且,中国投资者可能会由于缺少投资工具而表现得更不理性,外围资本也一直对中国国内市场虎视眈眈,这些都会使央行的底限受到更大的冲击,从而使政策表述的实际影响弱于预期,但这依然会为其它政策发挥效用赢得宝贵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