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09-12-13 04:10:49
wladnsf 发表于 2009-12-13 01:13
个人认为还是有作用的。,很多时候仅仅看是看不出来的。大家用的是简单的方法得到复杂的结论,咱们用的是复杂的方法得到简单的结论,所以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等你修炼到一定境界,你也可以直接通过现象看本质了,一般人还是不可以的,所以需要借助计量模型来解释。
我觉得看事情都要看到两方面,既然现在无法改变它,为什么不去适应,然后提高自己呢?况且还是很有用的
     “建立一些简单的计量模型可以帮助你得到一些你需要的结论”确实如此。
     打个比方,运用计量,可以得出受教育越多,收入越高的结论,文革出现以后,出现了相反的结果,必须加入了政策变量才能解释。高教改革以前,这个这个三变量模型可以得到验证,教改以后,当我们发现,一个建筑民工平均收入已经远远超出刚毕业的大学生平均工资水平,又必须引进一个变量才能解释。是已经发生的事情的结论提醒我们该怎么计量,而不是计量提醒我们可能有个什么样的结果发生。
       只要研究的个体有自己主观能动性,残差独立同分布的假设就只能是个假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3 05:08:48
运用计量知识进行实证分析就是在将经济学的理论与实际进行联系啊!这是非常重要的努力。
引用国外文献不是要你照搬人家的所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而是要你学习人家在遇到问题时解决问题
的思想以及相应的方法。你可以把人家的经验当作一个一个的案例来研究,文献看多了你解决问题的经验也就丰
富了。说句也许不太中听的话,中国有很多经济学研究生在学习和科研遇到不顺利的时候就喜欢抱怨国内环境怎
样怎样。不可否认国内的学术圈子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学术的非学术的都有。不过真的,这些问题在国外也或多
或少的存在。在遇到问题时,请更多的从自身寻找解决的办法。如果对计量实证分析要求高,那就请踏踏实实的
去多学一些计量的知识,多看一些实证的处理以及方法。如果要求更多的引用前沿文献,就多看一些,不会有
坏处。真的,在国外也都是做这东西。如果你对科研更有经验,那你就本应该在做教授而非学生,如果你承认你
并非更有经验,你就得接受更有经验的人的指导,因为你的科研观点是没有依据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3 06:49:47
hblzy 发表于 2009-12-13 04:10
wladnsf 发表于 2009-12-13 01:13
个人认为还是有作用的。,很多时候仅仅看是看不出来的。大家用的是简单的方法得到复杂的结论,咱们用的是复杂的方法得到简单的结论,所以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等你修炼到一定境界,你也可以直接通过现象看本质了,一般人还是不可以的,所以需要借助计量模型来解释。
我觉得看事情都要看到两方面,既然现在无法改变它,为什么不去适应,然后提高自己呢?况且还是很有用的
     “建立一些简单的计量模型可以帮助你得到一些你需要的结论”确实如此。
     打个比方,运用计量,可以得出受教育越多,收入越高的结论,文革出现以后,出现了相反的结果,必须加入了政策变量才能解释。高教改革以前,这个这个三变量模型可以得到验证,教改以后,当我们发现,一个建筑民工平均收入已经远远超出刚毕业的大学生平均工资水平,又必须引进一个变量才能解释。是已经发生的事情的结论提醒我们该怎么计量,而不是计量提醒我们可能有个什么样的结果发生。
       只要研究的个体有自己主观能动性,残差独立同分布的假设就只能是个假设。
首先我对你的实证结果表示怀疑。
其次即使你的结果没有问题。你对计量的态度是有问题的。
我想知道你希望计量给你带来怎样结果?可以百分之百预测未来的结果?
从你举的例子中你应该得到的收获是你的原始模型缺乏足够的面向中国国情的应该加以控制的变量。
因为在你先后加入了两个新的变量以后,模型的解释能力加强了。
也许以后这个模型还会有新的问题产生,但问题的产生的过程便是对模型不断改善的过程,不是吗?
另外你应该复习一下残差的概念,我不理解你最后一句话中前后两部分中的因果联系。
统计研究中我们从不排斥某研究总体中各个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很多时候我们研究的恰恰就是这些个体的
主观能动性中的普遍规律。而残差是我们除去希望解释以及加以控制的可观测量以后剩下的那些与被解释
变量相关的部分。残差的独立同分布确实是一个假设,一直都是,因为我们永远无法透彻精确研究残差的
组成和具体分布。但这个假设是一个普遍性的假设,在很多时候即使这个假设不是百分百成立,我们的
估计结果仍然具有实证价值。另外我们还有很多计量方法来来处理当残差假设不成立时的情况。
楼主当然有权利保留自己的观点,这里并非希望全面的驳斥你的,只是希望他人的观点也能给你些借鉴。
当然,我也在希望在你的观点中学到些东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3 07:48:32
缺乏独立思考,那些经济学开创者没有大量数理分析同样成为大师。只要把问题将明白,没必要没弄自己会高难度的数理分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3 08:13:54
说的好,搞理论的人不知道都在干什么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from^^uid=288659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3 08:15:14
hblzy 发表于 2009-12-12 18:39
另外,还有一个认识,现在中国的前沿经济学某种程度已经走进了死胡同,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只有疲惫追赶的份,那还来得及进行方向判断,别人走错了也是走在自己的前面。
    私下认为经济学的出路在于利用计算机做仿生模拟(不是仿真),在一个系统中给虚拟个体根据个体共性和特性,将社会虚拟化,通过对经济变量尽可能的内生化,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高,不断向真实社会逼近,使经济学成为一门在可控条件下能反复实验的真正科学。而不是仅仅利用计算机做大多人不懂的数字游戏。
国外的经济学研究其实就是个游戏,而这个游戏的目的似乎并非搞懂现实经济。

计算机性能提高如何就能向现实逼近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3 08:44:00
理论联系实际,走中国自己的学术之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3 08:50:40
理论来源于现实,关注现实,分析问题,得出结论,争取创新,这才是出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3 08:56:08
yuanjackson 发表于 2009-12-13 06:49
hblzy 发表于 2009-12-13 04:10
wladnsf 发表于 2009-12-13 01:13
个人认为还是有作用的。,很多时候仅仅看是看不出来的。大家用的是简单的方法得到复杂的结论,咱们用的是复杂的方法得到简单的结论,所以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等你修炼到一定境界,你也可以直接通过现象看本质了,一般人还是不可以的,所以需要借助计量模型来解释。
我觉得看事情都要看到两方面,既然现在无法改变它,为什么不去适应,然后提高自己呢?况且还是很有用的
     “建立一些简单的计量模型可以帮助你得到一些你需要的结论”确实如此。
     打个比方,运用计量,可以得出受教育越多,收入越高的结论,文革出现以后,出现了相反的结果,必须加入了政策变量才能解释。高教改革以前,这个这个三变量模型可以得到验证,教改以后,当我们发现,一个建筑民工平均收入已经远远超出刚毕业的大学生平均工资水平,又必须引进一个变量才能解释。是已经发生的事情的结论提醒我们该怎么计量,而不是计量提醒我们可能有个什么样的结果发生。
       只要研究的个体有自己主观能动性,残差独立同分布的假设就只能是个假设。
首先我对你的实证结果表示怀疑。
其次即使你的结果没有问题。你对计量的态度是有问题的。
我想知道你希望计量给你带来怎样结果?可以百分之百预测未来的结果?
从你举的例子中你应该得到的收获是你的原始模型缺乏足够的面向中国国情的应该加以控制的变量。
因为在你先后加入了两个新的变量以后,模型的解释能力加强了。
也许以后这个模型还会有新的问题产生,但问题的产生的过程便是对模型不断改善的过程,不是吗?
另外你应该复习一下残差的概念,我不理解你最后一句话中前后两部分中的因果联系。
统计研究中我们从不排斥某研究总体中各个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很多时候我们研究的恰恰就是这些个体的
主观能动性中的普遍规律。而残差是我们除去希望解释以及加以控制的可观测量以后剩下的那些与被解释
变量相关的部分。残差的独立同分布确实是一个假设,一直都是,因为我们永远无法透彻精确研究残差的
组成和具体分布。但这个假设是一个普遍性的假设,在很多时候即使这个假设不是百分百成立,我们的
估计结果仍然具有实证价值。另外我们还有很多计量方法来来处理当残差假设不成立时的情况。
楼主当然有权利保留自己的观点,这里并非希望全面的驳斥你的,只是希望他人的观点也能给你些借鉴。
当然,我也在希望在你的观点中学到些东西。
    主观能动性在这里是指经济活动主体的人(甲)会因某种偶然改变自己的经济行为,而这种改变会对周围的个体产生影响,受影响个体的变化又让甲去改变策略来对付这种环境。每个人个体都这样,会让不能解释的残差统计分布随时发生改变。因为个体的主动适应性,对残差赋予任何固定的假设都是被动的。
      当然,我也不是反对计量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而是指计量只能是一门工具,在你无法找到数据或者数据成本太高时,不能因为不用计量就否定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干过行政的可能都知道基层官方统计数据是怎么出来的,很多时候恰恰是依据这些数据得出来的科学的“正确结论”,对本来就错误的政策提供了继续错误的依据。冤枉的沦为被社会上戏称的“二奶经济学家”。
     据我所知有人所采用的微观数据,竟是自己在计算机上依据自己的结论限定条件后产生的随机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3 08:58:09
这就是搞学术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3 09:06:23
楼主说出了大实话,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3 09:07:10
不太清楚他们的价值观是什么样的,也许只是一个好差事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3 09:11:32
追求形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3 09:15:43
每样工作都不容易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3 09:17:36
搞理论的人不知道都在干什么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amp;from^^uid=135375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3 09:41:28
确实违背了学术的本质,在国内成了一种潮流了。我们能做的大概就是不读死书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或者多参与社会实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3 09:53:50
楼主,你的帖子有失偏颇,你看到的是很差的那种,其实计量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工具,至少在经济学的逻辑上是应该这样做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3 09:58:26
计量很重要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3 09:59:20
精辟,长见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3 10:01:29
说真的,高校现在越来越功利化。博士的创新考核标准制定的不合理,博导没空导博士,这是普遍现象了。谁有办法?要拿国家的科研经费,你不替出资人说话,谁还会资助你?说到底就是一个字: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3 10:02:47
谢谢楼主的赐教 发现不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3 10:21:40
五楼有见地,锻炼思维。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3 10:27:17
hblzy 发表于 2009-12-12 18:39
另外,还有一个认识,现在中国的前沿经济学某种程度已经走进了死胡同,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只有疲惫追赶的份,那还来得及进行方向判断,别人走错了也是走在自己的前面。
    私下认为经济学的出路在于利用计算机做仿生模拟(不是仿真),在一个系统中给虚拟个体根据个体共性和特性,将社会虚拟化,通过对经济变量尽可能的内生化,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高,不断向真实社会逼近,使经济学成为一门在可控条件下能反复实验的真正科学。而不是仅仅利用计算机做大多人不懂的数字游戏。
别告诉我你不知道RBC经济诊断、周期计量、演化博弈等等东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3 10:33:49
主要是学历太重要了,不注重学识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3 10:34:40
非常好  非常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3 10:40:44
复杂的问题都应该简单化就好啊,为什么还得把简单的问题弄得糊里糊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3 10:41:09
zhaojumping 发表于 2009-12-13 10:27
hblzy 发表于 2009-12-12 18:39
另外,还有一个认识,现在中国的前沿经济学某种程度已经走进了死胡同,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只有疲惫追赶的份,那还来得及进行方向判断,别人走错了也是走在自己的前面。
    私下认为经济学的出路在于利用计算机做仿生模拟(不是仿真),在一个系统中给虚拟个体根据个体共性和特性,将社会虚拟化,通过对经济变量尽可能的内生化,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高,不断向真实社会逼近,使经济学成为一门在可控条件下能反复实验的真正科学。而不是仅仅利用计算机做大多人不懂的数字游戏。
别告诉我你不知道RBC经济诊断、周期计量、演化博弈等等东西
   
     说实话,RBC只学习过戴维.罗默编著的真实经济周期论,周期计量我能懂的就是谱分析,至于博弈我知道的对我来说深点的是考虑了不完全信息性的博弈。再深的东西没有去关注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3 10:42:36
学术体制扭曲下的游戏,谁玩得好谁有名利,可悲可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3 10:45:24
楼主的表达能力不怎么样,从你的牢骚看恐怕也缺乏系统的经济学训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3 10:46:39
难怪,中国那么多现实经济问题只有民间人士的呐喊,真正搞专业研究的人却大都缄口不语。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ge=1&from^^uid=10
厉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