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lzy 发表于 2009-12-13 04:10 
wladnsf 发表于 2009-12-13 01:13 
个人认为还是有作用的。,很多时候仅仅看是看不出来的。大家用的是简单的方法得到复杂的结论,咱们用的是复杂的方法得到简单的结论,所以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等你修炼到一定境界,你也可以直接通过现象看本质了,一般人还是不可以的,所以需要借助计量模型来解释。
我觉得看事情都要看到两方面,既然现在无法改变它,为什么不去适应,然后提高自己呢?况且还是很有用的
“建立一些简单的计量模型可以帮助你得到一些你需要的结论”确实如此。
打个比方,运用计量,可以得出受教育越多,收入越高的结论,文革出现以后,出现了相反的结果,必须加入了政策变量才能解释。高教改革以前,这个这个三变量模型可以得到验证,教改以后,当我们发现,一个建筑民工平均收入已经远远超出刚毕业的大学生平均工资水平,又必须引进一个变量才能解释。是已经发生的事情的结论提醒我们该怎么计量,而不是计量提醒我们可能有个什么样的结果发生。
只要研究的个体有自己主观能动性,残差独立同分布的假设就只能是个假设。
首先我对你的实证结果表示怀疑。
其次即使你的结果没有问题。你对计量的态度是有问题的。
我想知道你希望计量给你带来怎样结果?可以百分之百预测未来的结果?
从你举的例子中你应该得到的收获是你的原始模型缺乏足够的面向中国国情的应该加以控制的变量。
因为在你先后加入了两个新的变量以后,模型的解释能力加强了。
也许以后这个模型还会有新的问题产生,但问题的产生的过程便是对模型不断改善的过程,不是吗?
另外你应该复习一下残差的概念,我不理解你最后一句话中前后两部分中的因果联系。
统计研究中我们从不排斥某研究总体中各个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很多时候我们研究的恰恰就是这些个体的
主观能动性中的普遍规律。而残差是我们除去希望解释以及加以控制的可观测量以后剩下的那些与被解释
变量相关的部分。残差的独立同分布确实是一个假设,一直都是,因为我们永远无法透彻精确研究残差的
组成和具体分布。但这个假设是一个普遍性的假设,在很多时候即使这个假设不是百分百成立,我们的
估计结果仍然具有实证价值。另外我们还有很多计量方法来来处理当残差假设不成立时的情况。
楼主当然有权利保留自己的观点,这里并非希望全面的驳斥你的,只是希望他人的观点也能给你些借鉴。
当然,我也在希望在你的观点中学到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