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3298 8
2006-01-09

城乡一体话进程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需求的试验性的改革或说变革还是政府急功近利在经济实力不成熟的情况下做出的又一次大跃进?

下转:

成都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与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共同举办的“统筹区域发展论坛”近日在蓉召开,与会的13名专家学者围绕县域经济、“三农”问题、产业布局和城市化进程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一、关于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是都市国民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方面,四川省经济发展研究院王小刚研究员认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点在于培育增长极,原因有三:其一,增长极是构成经济区域的必然要素,没有增长极的带动与辐射作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则会受到影响;其二,由于西部人口和生产力过于分散,培育增长极可以节约空间成本,并形成集群效益;其三,县城是区域经济生产力布局的主要区域,且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也最大,因此要培育以县城经济为重点的增长极。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朱容副主任谈到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要有产业支撑,应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应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增强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增强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发挥小城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流动效应、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推进城乡一体化。

在县域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方面,四川省天泽研究院吴祥云院长提出了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第一,不考虑区域经济实际情况,战略定位太高,动辄“西部第一×××”,“国家级×××”;第二,发展战略目标太分散,思路不清晰,重点不突出,丧失了战略的导向性;第三,战略目标变化太频繁,或者本届政府和上届政府的战略相冲突,或者同届政府在不同时期战略不一致;第四,战略定位太广,导致主导产业不突出;第五,发展重点项目矛盾,互相制约;第六,各区县主导产业雷同,失去了重点扶持和重点发展的意义,导致主导产业难以做强、做大;第七,区域发展缺乏产业特色,难以形成产业集群,特色产业或龙头产业的产业链太短;第八,战略发展规划停留在目标或口号上,缺乏可操作性;第九,成都市对各区县的发展战略和产品布局缺乏统筹规划和协调。王小刚提出了在西部发展小城镇是不现实的,因为县域经济没有形成增长极,要纠正过去过多发展农村小集镇的思路。朱容认为当前我市大部分县域经济存在综合实力差、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经济基础薄弱,缺乏支柱产业,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

二、关于“三农”问题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陈国阶教授作了关于“三农”问题的发言,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工农剪刀差、生态条件恶化、基层政权腐败等诸多原因,导致了中国“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现状。

解决“三农”问题面临众多难点,“三农”问题不仅仅是农业问题,它牵扯到区域之间、工农之间、社会经济之间等诸多因素的协调问题,但现在解决“三农”的总体思路还不清晰;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缺乏具体措施;农村工业化面临竞争能力挑战,农村城镇化缺乏产业基础;农业开展多种经营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较大难度;行政管理成本过高,尤其是腐败问题值得重视。

陈国阶谈了几点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变农业税为农业补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村义务教育;对农村政权组织实行整顿和根本性改造;提高农民工待遇,规定最低工资;将提高农民收入作为扩大内需的主体;国家对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要有政策倾斜和支持;政治体制改革要到位。

三、关于产业布局

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咨询部李霞主任做了“发展产业集群,推动城乡经济发展”的发言。李霞对成都市的经济现状、产业机构和产业集群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成都市经济现状离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存在相当的差距,并得出成都市存在主导产业选择雷同、主导产业集中度低、远郊区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等问题。为了实现发展目标,解决存在问题,李霞提出了发展产业集群的思路:发展产业集群应发挥重点开发区的先导作用,集约工业园区,以产业协作为突破口,形成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带状产业链条,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现代制造业集聚区和特色产业集聚区。

在发展产业集群的措施建议上,要调整产业政策、因地制宜地提出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大项目和现有集群的作用,着力引进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和导向作用的大型产业化项目,建设产业集群核心区,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加大对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和专业性生产要素的投入,改善区域软环境,支持产业集群发展。

  四、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思路

城市化是推动成都跨越式发展的动力和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西南交通大学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戴宾主任认为城市边缘区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切入点。城乡边缘区是三次产业的综合体和结合部,受城市辐射影响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并且是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区域,因此统筹城市边缘区比统筹其他区域更具现实性和必要性。根据实践,以小城镇发展为主的城市化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工业经济属于城市经济,远郊区的一般集镇无论从规模和区位条件来看,都不具备发展工业的条件,适合发展农业,要加快远郊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

成都市社会科学院陈家泽认为城市化要靠工业化的推进,而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实行非均衡发展的工业化,必须发展装备工业。城市化巨大的难题在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结构消失的历程是农民数量的减少的过程。我国二元结构转化过程中出现了数量惊人的农民工,由于农村没有二、三产业支撑,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的问题在短期内是无法改变的,而二元结构的难点就是创造就业机会。他认为,创造就业机会除了资本的投入外,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制度资源的投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1-9 17:30:00
第一次发表东西,能被通过,谢谢版主了。我的家就是成都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对我们这里的人改变很大,有赞成有反对的。不知道大家怎么看。谢谢讨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1 16:26:00

刚从成都离开,具体效果我却也不是很清楚,知道比如幸福梅林等好像是政府大力支持下搞起来的,不过成都颇有基础实现城乡一体化,只要不是搞成大家痛恨的表面政绩工程就好。希望成都城乡变的更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2 11:49:00

幸福梅林是其中一个项目。

表面风光,怀疑能维持多久,有没有可持续性。

里面政府投入了多少?多少是引资?成都周遍这么大的农村范围,能都建成如此?

说句不该说的,现在政府只会拿土地做文章。任何一届一上来都有个大手笔。

搞个高新西区,全部引进高科技企业。除了门卫、保安、清洁工,能给当地农民提供多少就业岗位?农民离开了土地还能做什么?政府搞的再就业培训有多少实际效果?

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多少农民将失业。幸福梅林和几大类似的所占几何?那只不过是用来获取上面支持,接待上面参观的地方。省政府还搞个一个月全国性的研讨班,为了什么?

三环路北面有一片一千亩,搞华侨城,拒说是高干太子帮的搞的高级住宅区。这能给当地农民带来什么好?

个人观点而言:现在成都的成郊结合部是到了不的不改的地步。农田已基本没有,被大多数各种非法半非法的途径占光了修厂房、住宅出租。人员情况复杂,偷、抢情况平凡。卫生情况急差,污水肆意乱流。大小粪便不经过处理到处露天堆放,真担心什么时候要是发生流行病,比如霍乱。太容易了。个人真想照些图片上来。

本人,书读的少,的确不能从长远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些东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2 21:58:00

幸福梅林确实不错啊,祝愿成都越来越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13 09:41:00

我也认真看了一下,尚不知楼主的疑惑之处

四川是我国政体与经体改革的试点省份,其重点一是试行乡级直选试点工作;二是城乡改革,即优先发展中小城镇的建设。我以为这二个方面的意义都有很大,尤其在第一方面试点意义。(含乡镇党组织领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