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床花影抱书眠 发表于 2018-7-2 12:48 
更重要的方面是,农村劳动力多了,要怎么用呢?——办乡镇企业。办乡镇企业当初没有资金,是农民自己筹划的 ...
1979年开十一届三中全会,1980年代初的各地车站、码头就出现大批穿西装、打领带的乡镇企业推销员?这个人是否在讲神话?这些乡镇企业都是凭空吹出来的?
我国社队企业的发展,从1958年全国大办人民公社时就开始了。当时,各地在大办人民公社的同时,也“大办”了很多工厂,实行“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后来,在1959年至1961年三年严重困难时期,这些在1958年办起来的社办企业都倒闭了(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刮共产风”的方式办起来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各地农村(尤其是我所知道的江苏、浙江二省农村)又开始大办社队企业。但是,在起初的时候
,这些祖祖辈辈都只会种庄稼的农民,一无资金、二不懂技术、三无机器设备、四无原材料来源、五无市埸销售渠道,绝大多数农民甚至连工厂是什么样子的都没有见过。要办企业,谈何容易?
当时,我父亲在一家工业企业搞技术工作,很得厂领导器重,有一个江苏某地生产大队的人通过亲戚转亲戚的关系辗转找到了我父亲,再通过我父亲的牵线搭桥,联系上了他厂的领导。恰好当时上级有下达支农的任务。我父亲通过向上级领导(市工业局)打报告,获得批准,将该企业的一套已经下马废弃的生产面包车坐椅的生产线,纳入了支农项目,无偿送给了这个生产大队,还为这家社队企业解决了部分原材料来源问题(当时是计划经济,企业的原材料都是按计划供应的)。
作为回报之一:我父亲的企业里有好些领导人的子女当时都上山下乡了,在安徽的、在江西的、在黑龙江的都有,后来都通过这一关系,纷纷将下乡地方的农村户口适到江苏的这个生产大队,并被这个生产大队安排到社队企业工作(当时虽然也是挣工分,但是不用下大田了,而且每天工作8小时,强多了),而且,一有知青参军、招工指标,优先安排。
作为回报之二:这个生产大队每年都有好几次,将自己生产的“平价米”、“平价肉”、“平价鱼”、“平价蛋”等用汽车拉到我父亲的厂里,给厂里的“工人兄弟”分,只收很低的价格,不收票证。
为了解决农民不懂技术的问题。这个生产大队还在我父亲的厂里聘请了不少工程师、技术工人。每个星期六晚上就派专门的汽车来接,星期天给他们传授技术或解决技术问题,工作一天,星期天晚上又送回来。当时我父亲也在被聘请之列。那个时候,我父亲认为,支援农民兄弟符合国家的号召,星期天给他们去传授技术是没问题的,但是,如果因此而收钱,那就不好了,可能被领导上知道会有不良后果,所以,坚持一分钱也不收,只要吃得好就行了,认为吃到肚子里,以后谁也抓不住把柄。当时很多人也都是这样的想法。于是,那个队办企业招待这些“星期日工程师”的每顿饭都是特别丰盛,甚至比饭店的酒席还丰盛。还说可以将自己的家属子女都带过来一起吃。
祖祖辈辈都没进过工厂的农民,一下子要办企业,哪有这么容易?是需要克服很多困难,解决很多问题的。哪可能中央开一个“全会”,下面就呼拉拉地冒出一大片乡镇企业?
我说的这个生产大队就在江阴,大概离华西村也不会很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