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实施了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一揽子计划可以概括为:全方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采取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相结合的办法来应对金融危机。具体的应对措施主要包括:全面刺激国内消费需求,积极扩大国内投资需求,及时稳定对外出口需求,努力调整振兴国内支柱产业。 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初见成效,经济运行同去年下半年相比出现向好态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国民经济增速下滑趋势初步得到遏制,居民消费需求出现增加态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速,对外贸易开始出现回升迹象。
基本经验
(一)尊重经济规律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在应对金融危机时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在应对金融危机时,我国采取宽松的需求管理政策和供给管理政策等都是尊重经济规律的表现。
(二)决策速度快
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避免了西方国家三权分立制度所导致的决策效率低下。我国在政体方面的这种优势使得在应对金融危机中能够迅速作出一些应对决策。
(三)动员经济资源能力强
我国的行政管理机构组织形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了我国能够强有力地动员全国的经济资源来应对金融危机。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国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并且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可以调控国有经济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承担更多的稳定国民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二是*******的权威性较强,对于全局的掌控能力很强,我国****在集中和分配全国性财力、协调区域性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引导社会投资方向等方面具有很强的调控能力和优势;三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决定了巨大的投资需求有赖*******发挥规划、引导、协调的作用。
(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并不是被动地应对金融危机,而是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努力把应对金融危机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合提来。我国采取的既有利于解决当前危机又有利于兼顾长远的一些应对措施,对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促进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化、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差距、缩小城乡差距、解决长远发展的技术瓶颈和资源瓶颈、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等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产生积极影响。
(五)依靠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应对金融危机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到2007年年末,我国GDP总量上升为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经济实力稳步提高。这些成就为应对金融危机提供了可以动员和用于调控的经济资源。
面临的挑战
(一)扩大内需的措施最终对国内消费需求提升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投资拉动和出口带动,而消费在GDP中所占的份额严重不足。应对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实施在面临着解决当前消费需求不足挑战的同时,还面临着如何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影响消费需求不足的结构性矛盾、防止刺激消费需求政策的短期效应的挑战。
(二)积极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第一,如果积极财政政策的扩张程度小于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扩张程度,利率水平还会表现为上升态势,积极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就会存在。第二,从长期来看,当货币幻觉消失后,积极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也会开始显现。第三,目前积极财政政策有相当一部分支出用于有国家参与和国有企业参与的投资,从长期来看,这会不利于私人投资,积极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将会显现。
(三)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引发通货膨胀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都属于扩张性的需求管理政策,它们的配合实施会增加总需求,在总供给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会增加国民收入和推动价格上升。如果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在应对通货紧缩的同时,没有注重消除我国经济中导致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因素,那么,未来经济发展中通货膨胀的压力就不容忽视。
(四)产业调整振兴政策引起产能过剩
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国家制订了对十大产业进行调整振兴规划,这十大产业中除了部分轻工业、电子信息和物流业外,绝大多数产业在金融危机之前就存在明显的产能过剩和潜在的产能过剩。如果在应对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中,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措施实施不当,那么,产能过剩问题就可能会重新出现,从而延缓经济复苏甚至导致新一轮的危机。
实施建议
(一)以刺激消费需求为主体来扩大内需
消费需求具有最终性、持久性、主体性和刚性。消费需求的这些特性决定了刺激国内消费是扩大内需的关键措施。刺激国内消费以应对危机的措施除了短期有助于抑制经济萧条外,从长期来看,还应该有助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这样就可以通过直接增加居民收入、改变居民消费预期和提高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来增加消费。
(二)严格掌控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效呆
积极财政政策在短期内实施效果明显,长期边际效果可能会下降甚至产生挤出效应。因此,应实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二者扩张程度之间的协调,防止由于财政政策相对于货币政策的过度扩张而产生挤出效应;积极财政政策实施应该严格限制在基础性、公益性的领域,避免由于财政政策实施领域过宽而造成对民间资本投资的挤压。
(三)借助于扩大总供给来消除潜在通货膨胀风险
在导致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因素没有消除的情况下,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会带来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为了应对这种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现阶段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应该要重视发挥税收政策的作用,调整和优化税制结构,合理减轻税收负担,以增加总供给来化解通胀压力。同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施也要考虑到其增加有效供给的作用,要在优化信贷产品结构的同时,有区别地支持一些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来推动产业振兴
首先,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式中的基础性作用,行政手段应该只起到规划和引导作用。****通过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来促使相关产业自主进行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其次,同一产业振兴过程中的结构调整,不仅要在总体上调控该产业投资规模,而且要激励先进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严防低水平重复建设;再次,不同产业振兴过程中的结构调整也非常重要,要对目前重点调整振兴的十大产业总体产能进行及时监控,协调好这十大产业发展和其他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避免这些产业发展波动对其他产业和整个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作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贾洪波 中国人民银行株洲市中心支行 刘欣欣 来源:《宏观经济管理》2009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