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研专稿]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东部地区工业发展形势分析
2011-9-2
摘要:长期以来,中国东部工业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强调增长速度,淡化增长质量;产业规模大而不强,创新能力薄弱;外贸依存度高、依赖加工、盈利能力不强等。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放大了上述问题的不利影响,使东部地区工业发展遭受了严重冲击。本文从多个角度出发,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金融危机以来东部地区工业经济的运行情况,并结合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东部地区,工业经济,金融危机
一、东部地区工业经济运行概况
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工业经济受到了严重打击。2008年7月—2009年2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屡次低于50%的临界点,2008年11月达到历史最低的38.8%。与此同时,累积工业销售产值增长率快速下滑,2009年2月甚至出现了负增长。2009年1季度后,受国内外利好因素影响,工业经济迅速复苏。2011年以后,虽然增速依然处于高位,但已进入缓慢下滑通道。
作为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东部各省工业总产值占全国一半以上,工业运行情况与全国类似。图1显示,金融危机以来,东部地区工业销售产值同比增长率变动趋势与全国基本一致,不同的是,东部增速在多数时期低于全国。表1列出了2008年至今工业增加值增长情况,除天津外,其余省份波动显著。天津工业经济的逆势上扬,重要原因在于天津的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高度化特征。正因如此,天津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发展平稳。
表1:累计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单位:%)
| 08年 | 09上半年 | 09年 | 10上半年 | 10年 | 11上半年 |
北京 | 2 | -1.2 | 9.1 | 19.6 | 15 | 8 |
天津 | 21 | 21.1 | 22.8 | 28.5 | 23.7 | 21.1 |
河北 | 13.5 | 7.8 | 13.4 | 22.6 | 16.5 | 15.1 |
辽宁 | 17.5 | 12.7 | 16.8 | 20.1 | 17.8 | 15.6 |
上海 | 8.3 | -5.1 | 3 | 26.8 | 18.4 | 9.7 |
江苏 | 14.2 | 12.3 | 14.6 | 19.1 | 16 | 14 |
浙江 | 10.1 | 0.3 | 6.2 | 20.6 | 16.2 | 12.1 |
福建 | 16.7 | 5.8 | 13 | 24.6 | 20.5 | 19.2 |
山东 | 13.8 | 12 | 14.9 | 20 | 15 | 14.1 |
广东 | 12.8 | 4.4 | 8.9 | 17.7 | 16.8 | 13.1 |
海南 | 6 | 2 | 7.5 | 18.9 | 18.5 | 16.4 |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注:按可比价格计算,2010年上半年为1—5月数据。
图1:2008年6月—2011年7月PMI和累计工业销售产值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根据国研网统计数据库数据计算而得。
二、东部地区工业行业发展特点
1.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仍在沿袭
东部地区长期采用外向型发展模式,经济对外依存度较高,容易受到外部经济环境影响。图2表明,金融危机以来,东部地区对外贸易量仍占到全国总量的90%以上,对外依存度也维持在18%左右,虽然两项指标有一定的下滑,但并不意味东部地区已成功转变发展模式。
表2显示,广东省工业经济对外依存度最高,在30%以上;其次是上海、福建、浙江、江苏,在20%以上;辽宁、河北、海南则相对较低,基本低于10%。
图2:2008—2011年东部地区外贸依存度与对外贸易占全国比重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国研网统计数据库数据计算而得。注:2011年为1—7月数据;对外依存度=出口交货值/工业销售产值;对外贸易量占全国比重=东部出口交货值/全国出口交货值。
表2:2008—2011年东部地区贸易依存度(单位:%)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北京 | 17.8 | 14.1 | 12.5 | 10.6 |
天津 | 20 | 14.5 | 12.7 | 11.9 |
河北 | 4.7 | 3.4 | 3.8 | 3.7 |
辽宁 | 11.8 | 8.6 | 8.2 | 7 |
上海 | 32.7 | 28.3 | 27.5 | 26.4 |
江苏 | 23.8 | 20.7 | 20.5 | 20 |
浙江 | 25.6 | 21.6 | 21.2 | 20.4 |
福建 | 27.4 | 23.3 | 21.8 | 21 |
山东 | 10.2 | 8.2 | 7.9 | 7.6 |
广东 | 37.5 | 32.4 | 31.5 | 30.6 |
海南 | 5.5 | 8.5 | 7.2 | 5.6 |
数据来源:根据国研网统计数据库数据计算而得。注:2011年为1—7月数据。
2.私营企业地位不断提升
东部地区民营经济活跃,私营企业数量和工业销售产值都占全国总量的70%左右。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期,东部地区私营企业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同比工业销售产值增长率在16%左右波动,2009年全年增长25.72%,表现远好于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1.71%的增速和工业企业整体9.04%的增速。
图3表明了金融危机以来私营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工业销售产值比重的变化情况。私营企业占比逐步上升,从2008年初的22.14%,增长到2010年底的30.84%;与此同时,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从39.73%下降到34.99%。2011年以后工业统计口径发生变化,统计标准的提升使统计样本中私营企业数量从18万家减少到11万家,而外商及港澳台企业仅减少不到2万家。因此,2011年以后的数据不具有可比性,但变动趋势值得参考。
图3:2008—2011东部地区不同类型企业工业销售产值占比

数据来源:根据国研网统计数据库数据计算而得。注:2011年为1—7月数据。
3.重工业部门是工业经济主导产业
1998年以来,随着城镇化进度的加快,中国迎来了建国后第二轮重工业化浪潮。有着良好工业基础的东部地区,凭借技术、资金、人才等优势,大力发展重化工业,使重工业成为带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金融危机以后,受经济转型压力和国内外一些不利因素影响,重工业增速减缓,但作为工业经济主导产业的地位没有动摇。从表3中看到,2008年以来,东部地区主要重工业行业销售产值总量和比重合计都有提高。
表3:2008—2011年东部地区主要重化工业行业销售产值情况(单位:亿元,%)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工业销售产值 | 比重 | 工业销售产值 | 比重 | 工业销售产值 | 比重 | 工业销售产值 | 比重 |
1 | 28448 | 8.55 | 27433 | 7.56 | 33613 | 7.25 | 23535 | 7.89 |
2 | 228363 | 6.86 | 249958 | 6.89 | 333025 | 7.18 | 226817 | 7.61 |
3 | 202066 | 6.07 | 255763 | 7.05 | 338503 | 7.3 | 215308 | 7.22 |
4 | 179002 | 5.38 | 210705 | 5.81 | 271759 | 5.86 | 170880 | 5.73 |
5 | 139749 | 4.2 | 134789 | 3.71 | 184649 | 3.98 | 132610 | 4.45 |
合计 | 777628 | 31.06 | 878648 | 31.02 | 1161549 | 31.57 | 769150 | 32.9 |
数据来源:根据国研网统计数据库数据计算而得。注:2011年为1—7月数据;1代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4是通用设备制造业,5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4. 产业相对转移刚刚开始
产业转移的变动方向,通常是沿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到底的顺序进行。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发展梯度,因而东部产业将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产业转移可分为绝对转移和相对转移两种。绝对转移是指转出地区产业规模逐步缩小,而转入地区产业规模逐渐扩大;相对产业转移是指转出地区和转入地区产业规模同时增长,但转入地区产业增速更快。通常情况,产业转移是由相对转移向绝对转移逐渐过渡的。从图4可以看出,金融危机以来,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速明显低于中、西部地区,产业出现相对转移现象。从东部工业销售产值比重的变化也可以说明产业相对转出的情况:2008年,东部地区工业销售产值占全国比重为68.84%;2009年为68.02%;2010年为66.91%;2011年上半年进一步滑落到了65.16%。
图4:2000—2011年按地区分季度累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

数据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注:按可比价格计算;2011年为第2季度数据。中部地区包括8个省,分别是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级行政单位,分别是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三、东部地区工业发展存在的挑战
1. 世界经济复苏存在不确定性
2011年以来,在日本大地震、欧美主权债务危机的交替影响下,世界主要经济体复苏乏力,增长普遍低于预期。时至今年8月,世界经济虽然暂时熬过了欧美主权债务危机的冲击,但后续前景难言乐观。欧洲财政失衡导致的债务危机有从边缘国家向核心国家蔓延的趋势,且此前增长动力强劲的德国于2季度突然降速,增加了市场对欧洲经济的悲观预期。美国主权债务危机虽然因为提限而暂时解决,但隐患犹存,加之美国经济活力低于预期,加大了经济下行风险。
我国东部地区虽然正在努力摆脱外向型经济模式,但目前出口交货值仍旧占全国的90%以上,外贸依存度在18%左右。因此,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将给东部地区工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在极端情况下,不排除二次探底的可能性。
2. 人民币升值和贸易保护主义
2008年6月—2010年6月,人民币兑美元小幅升值,但2010年6月以后,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美元兑人民币迅速贬值,幅度达6.47%。目前,人民币升值压力依旧不减,这将给东部地区出口工业企业带来更大挑战。如果人民币短期内继续快速升值,将严重削减企业利润,许多议价能力低的企业将面临亏损。
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形势不明朗的前提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世界贸易组织数据显示:2008—2010年,中国被发起反倾销调查数量达到76、77、23起,分别占当年世界比重的35.7%、36.8%、33.3%;被发起反补贴调查为11、13、3起,依次占比为68.8%、46.4%、60%。以压迫人民币升值和反倾销、反补贴为主要手段的贸易保护主义在短期内不会减弱,我国东部地区出口规模可能因此受到较大冲击。
图5:2005—2011年4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期平均中间价(单位:人民币元/100外币)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3.生产要素价格逐渐上涨
能源、大宗商品、资金价格上涨可能在短期内抬高企业对生产要素的使用成本,而劳动力、土地、节能环保费用则可能长期增加企业成本支出。我国刘易斯拐点临近,逐渐脱离人口红利期,劳动力无限供给状态难以为继,人力成本将不可避免的持续提高。东部地区经济容量大,对劳动力需求多,加之中西部地区工业的迅速发展,安徽、河南、江西、四川等传统劳动力输出大省出现回流现象,这种趋势将进一步加速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速度。经济的蓬勃发展催生了高地价,作为不可流动的生产要素,在宏观经济不出现大幅波动的情况下,土地价格不会明显回落。因此,不断高企的土地价格势必持续增加企业的用地成本。节能减排、绿色低碳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企业为此负担的费用支出将增大。
四、推动东部地区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 出台并落实“新非公36条”细则
2010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民间投资36条”或“新非公36条”。这是一个指导和推动民营资本进入更多领域的纲领性文件,对促进私营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策出台一年来,虽然执行效果欠佳,但随着越来越多地区细则和行业细则的出台,“新非公36条”对私营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依然值得期待。如果新政能够落实实施,不重蹈“非公36条”覆辙,那么民营经济活跃的东部地区将获得强大的新发展动力。
2. 积极培育内需
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可以使东部地区有效地化解外部经贸环境恶化对经济增长的冲击。为培育内需,政府需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大力增加广大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增强百姓消费偿付能力,提高教育、医疗、住房等财政补贴力度,减轻居民消费负担,出台更多消费刺激政策,鼓励居民消费升级,完善消费信贷政策,支持消费金融产品创新,推动消费支出。
3.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从长远来看,要保持东部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要利用“十二五”规划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制定的政策机遇,以此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体分析,东部地区一是要调整产业发展重点,利用人才和技术优势,加大扶植力度,发展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产业,力争将其培养成新的地区增长极;二是要注重对现有产业的引导,鼓励重点企业加大技术投入,积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条靠拢,并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提高产业附加值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以抵消生产要素上涨产生的负面影响。
作者:国研网宏观经济研究部 来源:国研网《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