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本身没有劳动供需的自洽性
失业是因为劳动工资的刚性吗?笔者认为,失业问题的本质是效率提升、劳动岗位的缺失,工资刚性不是产生问题的原因,只是解决问题的障碍。如果效率不变,或者说劳动岗位不变,失业就不是一个问题;如果工资可以自由变动,或者说工作是生存必需,失业也不会是一个问题。
一般商品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通常是相互依赖、紧密互动的。没有供给,需求也就失去了满足的对象;没有需求,供给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供给是对需求的响应,需求是对供给的呼唤。但是,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却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关系。劳动供给是一个社会的人文的问题,劳动需求则是一个技术的市场的问题;劳动供给的变动与劳动需求的变动有着相对的独立性。作为劳动供给的主体,其本身不是手段,劳动供给不是为劳动需要而准备的;作为劳动供给的主体,其本身就是目的,劳动供给应当满足人的自主需要,应当符合社会的公正平等。
劳动的需求,或者说劳动的岗位数是由劳动的边际生产率、由生产要素的替代比例共同决定的;劳动的供给,或者说劳动人口(01)是一个自然存在的数字。劳动岗位是一个要素效率的问题,是一个技术决定的问题;劳动人口是一个人文社会的问题,劳动人口归根结底是一个人口出身的问题。技术进步与人口出身这中间有着遥远的距离,劳动需求伴随技术的进步(劳动边际生产率的变化)在不断地改变,劳动人口在短时间内不可能伴随劳动需求而有相应的变动。技术进步引发的生产要素替代比例的变动与人口出生率的变动,与社会人文理念的发展没有内在的协调一致性,也没有亦步亦趋的彼此适应性。决定劳动需求与劳动供给的因素,属于两种各不相同的方面,它们缺少一般商品供需之间那种相互依赖彼此响应的关系,它们常常是各自为谋、各行其是,它们更像是两股道上跑的车。
失业的长期原因是生产要素的效率提高。在劳动供需既定的条件下,随着效率不断地持续地提高,同样的要素投入的情况下,产出增加了,或者说是同样的产出情况下投入减少了。效率的提高,必定是对要素投入包括劳动要素的节约。一部经济发展史也是一部劳动节约的历史。这种劳动的节约,一方面可以被增加的有效需求所吸纳,另一方面也会减少全社会总的劳动时间,或者说全社会总劳动时间的节约,就是全社会总的劳动岗位数的减少(全社会总劳动时间÷人均年劳动时间=劳动岗位数)。近百年来,在农业领域需要的劳动力已经有了很大的减少;近年来,人工智能已经并将继续会大幅减少全社会劳动力的需求。效率提高本质上是造成失业的一个长期潜在的根本原因。
失业的短期原因是经济的周期性。在经济的繁荣阶段,产出大量增加,产能的利用率比较高;在经济的萧条阶段,产出大幅萎缩,产能的利用率比较低。在不考虑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的情况下,产能利用率就是生产规模、就是劳动岗位数;经济周期带来的产出周期变化,就是劳动岗位数的周期变化,也就是失业的周期变化(02)。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已经表明完全依靠市场自行调节的机制,不可能解决失业的问题。凯恩斯认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性偏好的原因,造成了对投资和消费的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的结论是,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经济危机和失业。按照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总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造成的;解决了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失业的问题(03)。实际上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只是解决了部分闲置资源的利用问题,不能保证同时可以解决全部的资源上岗问题,不能保证解决劳动人口全员上岗的问题。因为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只是把效率提高所增加的资源,一部分用作扩大的消费,一部分转化为新的投资(净投资)。问题是,一方面效率提高在减少劳动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有效需求又在扩大劳动需求,减少的劳动需求与扩大的劳动需求之间没有约定也没有协议,在劳动需求的减少与扩大之间难以天然匹配。提高效率与增加有效需求产生的机制完全不同(03),扩大的劳动需求不能保证一定等于或大于减少的劳动需求。劳动供需本身没有自然地相互抵消的内在机制,劳动供需之间不能自发地进行无缝对接,劳动供给与劳动需求本身缺少内在的自洽性。
一般商品的市场供需均衡,都是价格机制充分运作的结果。然而在劳动市场上,缺少的正是价格机制的充分运作,因为人是目的,劳动的价格水平不仅需要适应劳动的供需状态,更需要符合社会的公正平等的人文诉求。劳动的供给或者说劳动力人口的存在不以劳动的需求为目的,劳动力人口不可能为劳动的需求而量身定制,反过来应该是劳动的需求应当适应劳动力人口的变化。劳动的供求本身不存在自洽性,因此如果要获得劳动供需之间的均衡,唯有在市场价格力量之外,加入人为干预的力量。各种生产要素都有自己的边际效用,各种生产要素之间也有相互替代的比例关系,人为的干预就是要用税收来改变这种替代的比例关系。在劳动供给或劳动力人口既定的条件下,税收改变厂商对劳动的需求量(厂商的劳动需求线发生位移),使得经济体劳动的需求与供给获得总体上的均衡,即劳动人口与劳动岗位的比例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率提升、供给增加的趋势是永无止境的,供给的增加归根结底需要有相应增加的需求来吸纳;如果没有供给自然就不能满足需求,反过来需求小于供给出现过剩也会限制供给增加。需求不仅是供给的目的,需求还是供给的解放者、还是产能的释放者。
劳动的供求之间缺少自洽性,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率提升在不断地挤压劳动岗位的数量,人工智能的到来正在加速这种原有的缓慢的历史进程,劳动的供求越来越难以自行调整、自然均衡,劳动的供求越来越需要依赖人的自觉认识、依赖人为的制度安排。
注释:
01 劳动人口通常是由习惯或法律确定的,因此可以说是一个确定的数字,也即所谓的劳动的“自然供给”是不变的。由于工资的上上下下,劳动人口虽然可以不变,劳动的供给还是会有一些变动的,也就是一个劳动参与率变动的问题,然而这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笔者关注的是,劳动岗位数的变动,关注的是劳动岗位与劳动人口的匹配问题。
02 经济的周期性变化即是生产规模的变化,表面的现象是工资的上涨或下跌,实质的原因是劳动岗位的增加或减少。当下的工资水平实际上是反映了一种生产要素相互的替代关系,在不改变要素替代比例的前提下,生产规模代表了一定数量的劳动岗位数。所谓工资刚性,实际上是指工资的上下不能离开当下的工资水平,因为离开了当下的工资水平,劳动岗位数本身就发生变动了。需要强调的是,用工资刚性解释失业问题的时候,不能忘了经济周期,不能忘了经济周期背后的生产规模(国民收入),不能忘了生产规模背后的劳动岗位数,更不能忘了所依赖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替代比例关系。
03、有效需求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从而处于均衡状态的社会总需求,解决了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就是实现了均衡的状态,就是解决了全部资源的闲置问题, 自然也包含解决了失业的问题。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在总供给价格等于总需求价格的条件下,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已经解决,同时也不存在失业的问题。与凯恩斯的理论不同,哈耶克不会同意解决了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失业的问题,哈耶克认为: “总需求与总就业之间可能仅仅有着大约的相关性”, “在不同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分布,与这些产出的生产中劳动力和其他资源的配置之间,存在着不一致。” (引自《哈耶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的演讲》)笔者认为,哈耶克的上述观点不应该看作是对凯恩斯理论的根本否定,而应该看作是对凯恩斯理论的一种有益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