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1935 1
2009-12-16
考察任何一个产业都主要从产业的企业利益机制和市场机制来进行。        企业利益机制=“企业利益+决策者利益”的运动机制,这个公式的含义有两个,一个是企业盈亏是否由企业自己来承担,也就是企业预算约束是软的还是硬的;二是企业利益与决策者利益的统一程度。


        对于私营企业,企业利益与决策者的利益达到了最有可能的统一,同时企业的预算约束是硬的,这样企业的行为就会完全关注在产品包的效用上;对于国有企业,很多情况下,企业利益与决策者利益要进行博弈,利益机制的运行过程是这两个利益进行博弈的过程,当两者的利益不能统一时,企业的行为就会发生扭曲,就会影响企业的运行质量。与此同时,企业的预算约束往往是软的,也就是企业的亏空要由****来买单。


        对于国有企业的利益机制,对其优化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手段是企业利益制度和国家利益分配制度的不断完善,对于企业的内部制度体系,现在人们对他的认识还很肤浅,即使绝大部分咨询公司也是如此。


        市场机制=供需机制+价格机制,企业在市场上进行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时,供需对象的选择和价格确定是自由的说明市场机制的作用是正常的,如果受到****的限制,说明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不正常的。


        以价格为例,当价格被****定得比较高,对生产者来说,可以获得高额利润,降低了市场对企业的压力,不利于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积极性的发掘和发挥;对于购买者,付出了额外的成本,抑制了企业的获利和发展。


        企业的利益机制与市场机制构成了企业的反应机制,企业的市场反应机制决定着企业市场功能的提高和发挥,而企业的市场功能决定着企业产品包的质量,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决定着对社会经济的作用和贡献。


        企业的反应机制对宏观经济的管理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宏观经济管理者不了解掌握这个反应机制,宏观经济管理就是盲目的,要想制定出行之高效的宏观管理政策与制度是不可能的,要想实现理想的宏观经济管理是不可能的。


下图所示,是我国现阶段石化产业的产业链。


        石化产业链由四个层级组成,第一个产业层级是原油,由原油开采企业组成;第二个产业层级是成品油,包括汽油、柴油、航空煤油、石脑油、轻烃等,其中汽油、柴油、航空煤油等作为终端消费品被消费者消费,石脑油、轻烃作为原料进入下一个层级,这个层级的企业由炼油厂组成;第三个产业层级是聚烯烃,由聚烯烃企业构成;第四个产业层级是塑料制品,由塑料制品加工企业构成。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与石化产业链已经密不可分,汽油、柴油等油品是不可缺少的动力与能量来源,聚烯烃产品就是我们俗称的塑料粒,它用来生产塑料制品,而塑料制品到处都会见到它的影子,如,饮料瓶子、购物袋、玩具、塑料管、纤维、塑料薄膜、周转箱、中空容器、洗衣机外壳、汽车的保险杠、塑料轴承,等等,因此石化产业链在世界各国的经济中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是各个国家努力发展的产业。


        在我国,国内石油的生产量仅为需求量的50%左右,其余的一半依赖进口进行补充,因此这个产业链受国际市场原油的供给需求的影响较大,受石油生产国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变化影响也较大。


        炼油和聚烯烃往往配套上马,国内现在上马的项目大都采取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模式。


        在我国的石化产业链上,最终层级的企业是塑料制品行业,大都是民营企业。由于产业政策及企业主自身眼光的问题,这些企业大都是规模小、技术落后的企业,很多企业还处于手工作坊的状态,因此产品的档次比较低,大多数还是靠廉价劳动力来获取利润。

        在我国的石化产业链上,存在四个层次的市场机制,一是原油开采企业与炼油企业之间的关于原油的供需机制和价格机制,二是炼油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于汽油、柴油等油品的供需与价格机制,三是炼油企业与聚烯烃企业的关于石脑油等油品的供需机制和价格机制,四是聚烯烃企业与塑料制品企业关于聚烯烃的供需机制与价格机制,五是塑料制品企业与终端消费者的关于塑料制品的供需机制与价格机制。
        前三个市场机制在国内市场上是处于****严格的控制之下的,市场机制成为了国家整体利益平衡的工具,并不是产业自身运行规律的体现。同时,在国家的控制之下进行的市场运作,风险与利益由国家统一接纳,而不是企业,形成了企业的预算软约束。
        只有第四个和第五个市场机制是完全的市场机制,也就是产品的供需是由企业完全自由的市场交易形成的,产品的市场价格也是由企业完全自由的市场交易行为形成的。
        在这个产业链上,主导企业是国有企业,这些企业的利益机制发育不健全,企业利益机制没有达到最佳状态,使企业面对市场信号没有足够的敏感度,企业所受到的市场竞争压力明显不足,企业自身的运行比较僵硬,企业在运行成本控制、市场价格的推动、价值积蓄与价值释放、利润获取上都缺少更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利益机制在推升产品档次、提升服务、优化企业运行上的作用没有达到最佳状态。
        这个产业链上的私营企业,其利益机制是最佳的,在这里我们不多谈了。
        在所有的产业链上,最终层级的产业相对是重要的,因为这个产业的状态,也就是市场竞争能力将层层向上影响着上面各层级产业的运行。在石化产业链上,最终层级的产品是汽油、柴油和塑料制品,汽油和柴油带有垄断性质,我们在这里暂且不谈,我们看看处于自由竞争状态的第四层级产业塑料制品业。


        在塑料制品层级上,我国塑料加工企业生产的往往是比较普通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民用和农用上,如薄膜、周转箱、容器、包装、编织品(如渔网和编织袋)、储物箱、绳等低端产品,高档产品还是比较少的。这种情况的形成主要是没有鼓励产品升级的产业政策和国内二次价值生产提供的技术以及私营企业主的眼光,使国内的塑料制品企业大都定位在利用便宜的劳动力作为获利的来源,并不是利用产品的高端附加值进行获利,结果,很多企业是小规模的手工作坊,产品质量差、档次低。


        在塑料制品层级上,还存在着另外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塑料制品的出口比例过大,在30%左右,这部分产品受贸易摩擦、他国宏观经济波动或者政治波动的影响较大,受我国产品出口退税等出口政策的影响也比较大,因此这部分产品的市场需求容易大起大落,拖累整条产业链。


        第四层级产业的这种状态影响了上面三个层级产业的发展,使上面三个层级产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表现在获利能力受限,高性能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受限,产品成本的传递能力受限。可以看出,产业的发展问题不单单是一个产业层级的发展问题,而是一个产业链的发展问题。


        2008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到了十月份,国内出口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塑料制品订单开始锐减,同时国家的出口退税政策又进行了调整,出口退税率下调,使塑料制品行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受到了重创,在塑料制品出口企业密集的江浙一带,到11月份停产和开工率的不足已经使产量锐减30%以上。随着经济危机的蔓延和加深,到了2008年12月份,对塑料制品的需求进一步萎缩,并将终端需求的萎缩沿着产业链向上游迅速传递。
        由于末端层级产品本身档次较低,产品的效用没有得到逐步提高,产品价格低,利润微薄,使该层级对上层级传递下来的原料价格敏感,对消费需求变化和产品价格变化敏感。这个层级企业向消费者(买方)进行成本传递的能力十分低下,其接受上游层级成本传递的能力也十分低下,这个层级的市场运行是十分脆弱的,很容易遭受市场的冲击而大起大落,进而影响整条产业链。
        石化产业链的提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优化产业链的市场机制,逐渐增强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步向市场机制起主导作用的市场状态迈进。


        在现有石化产业链上,多数环节的市场机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这使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虽然目前国家还要利用限制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调控宏观经济,但这种手段的使用频率和程度必然会越来越少、越小,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因为这种调控方式的代价是巨大的。


        第二是优化产业链上国有企业自身的利益机制,使企业对市场信号更加敏感。


        企业利益机制的优化核心就是使国有企业的企业利益与决策者利益尽可能在更多方面,更大程度上统一起来。


        第三是产业政策的优化与宏观经济管理的优化


        宏观经济管理者在未来应该加强对塑料制品层级的政策引导、扶植,使该层级产业进行足够的价值积蓄,使该层级产品向富有竞争力的水平发展,使层级产品的获利能力增加,使终端需求对产品带有一定强度的刚性,进而使整体产业链的需求带有一定的刚性,使产业链的抗风险和抗干扰能力增强,同时控制好内需与外需的比例。


        宏观经济管理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石化产业链的发展模式不可避免地要选择质量为主的模式,在产业链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层级企业自身不断进行价值积蓄之外,宏观经济的管理者还要为其提供价值积蓄的外部条件,也就是加强二次价值生产系统中相关产品的生产,如生产工艺的研发、新产品的研发,等等。现在,聚烯烃层级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几乎全部是国外公司开发的,这些技术基本上是以专利和专有技术出现的,国内公司引进时的代价是十分沉重的,而且后续技术服务和后续技术的开发代价更为沉重,比如有的引进技术,在签订合同时都约定,使用者后续开发的新技术或者改进,其所有权归原技术所有者所有。


        需要注意的是,项目上马备案制虽然强调了自由竞争,但是在现有国内经经济体制下,现在的投资主体基本都是国有企业,预算约束都是比较软的,投资冲动大于对未来收益的关注,这样就会造成供给的恶意膨胀,容易发生其后彼此倾轧式的恶性竞争,结果就是产业的窝里斗,损害的是国家宝贵的资源和利益,因此在备案制的操作过程中,一定要盯住宏观供给总量的增加,可喜的是,国家已经着手进行调控。其实备案制是有其操作条件的,就是投资主体的预算要有足够的硬度。
        就拿2009年来说,2009年1-6月份聚乙烯平均进口量为65万吨左右,国内生产67万吨左右,而国内的产能将近90万吨左右,国内生产装置的平均负荷只有80%左右
此文为“价值原理与经济管理”独创。
摘自www.tyglzx.com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2-16 11:34:04
恩,不错,很深入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