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英丽:国际货币体系演变 2009.3
本报告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国际货币体系近百年的演变及其背后的推动因素做出纵深分析,探讨了英镑帝国如何为美元帝国所替代,越战期间欧洲对美元霸权的抗争及其失败的原因以及纯粹美元本位制各种缺陷的内在关系。得出以下几点重要启示:美元霸权以美国的综合实力为基础;超强的战略研究与外交能力在维护美元霸权地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战争与军事扩张对美元霸权的作用具有两面性;美元本位制得不到遏制是国际货币体系全部缺陷的根源;国际货币需求不取决于国际贸易与投资规模,仅取决于国际收支不平衡程度。
第二部分揭示本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世界经济不平衡和美元霸权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得出结论:世界经济不平衡并非金融危机的原因,而是美国通过释放美元流动性在全球范围内获取资源、产品和战略性盈利性资产的表现形式,美国****支持庞大军费开支的举债或增发货币,加上美欧金融机构过度扩张的杠杆效应,直接导致了全球由债务融资支撑的虚假繁荣,并最终酿成泡沫破灭后的全球金融危机。世界过剩美元的回流与美国次债危机的发生则根源于由强转弱的美国经济基础与太过强盛的美元霸权之间的不平衡。本部分也给出了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与政策的四点反思。提出体制性的消费抑制、本土金融市场发展滞后、财税制度两个偏差和宏观金融调控三点困惑的相关问题。
第三部分对美元时代向后美元时代过渡中的国际货币格局做出展望。基本结论是:短期内美元霸权依旧,信用基础开始松动;中长期是国际货币多元化的春秋战国时代向三足鼎立的后美元时代的过渡时期;在此过程中存在由美国主导的单一世界货币诞生的可能性,资料显示美国已有退出美元本位制的战略考虑。
第四部分涉及中美全面战略对话与合作的双方诉求、改进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政策建议与人民币国际化内外兼修过程中的内部条件创造等问题。在中美全面战略合作方面,分析了中国在美储备资产的安全问题;探讨了中国以成本价向IMF购入黄金的可能性;提出应对金融开放和农产品开放压力的策略。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建议方面,提出以过剩货币概念为基础引入IMF对主要央行的国际货币发行行为的监督与约束机制;提出将中国在IMF的份额增加到10%、增强金砖四国在IMF与金融稳定论坛中的话语权的建议。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内部条件方面,我们强调了经济转型极端重要性,提出通过制度变革释放内部消费能量和国有企业通过做小做强将国有资本向微笑曲线两端快速转移的产业组织重构和制造业升级的战略思路;提出在保护私有产权为核心的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做大做强本土资本市场的政策建议;并提出把软实力的建设放到国家对外竞争战略高度予以重视的观点。
附件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