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福临门、金龙鱼两大国内食用油巨头宣布部分产品提价10%,引发部分消费者恐慌,抢购食用油的场景在各地频频上演,北京等大城市的部分超市甚至限定购买数量,而且这种趋势在短时期内有加剧的趋势。现以大豆油为例分析本次价格调整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
1.从原料供给上看,目前,国际大豆期货11月从每吨3700元,上涨到了每吨4200元左右。不过,上涨的原因并不是大豆减产,而是近期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由于国内通胀预期的存在,以及大豆在期货市场上的投机因素,促成了大连交易所豆类价格上涨。对于国内豆类市场而言,由于11月底的国家收储政策构筑了国产大豆价格的底部区间,一旦CBOT豆类市场出现较大上涨,则必然使得国产大豆价格出现跟涨。
2.从国内需求看,中国对食用油的需求近年来基本保持稳定,按照农业部的数据,中国食用植物油的人均消费量1997年为7.3公斤,2006增加到15.1公斤,复合年增长率为8.4%,国内对食用油消费需求还是呈现增长态势,而且来自销售终端渠道的消息也显示,食用油年末需求上升的季节性因素也是涨价的原因之一。
3.全球经济形势,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大豆价格大幅度下降,2008年10月左右,国内食用油价格跌至最低谷,部分5升装大豆油每桶价格一度跌破40元。现在全球经济形势回暖,价格的补跌性上调趋势抬头,价格上涨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4.企业营销行为:食用油市场“喊涨未涨”的情况并不少见。2009年端午节前,部分食用油生产厂商就发出了涨价的声音,引发了部分市民抢购囤积,然而很快价格又悄无声息地降了下来,令囤了油的市民大呼上当。而且现在国际大豆市场价格不稳,国内收储计划尚未落实,大豆原料市场价格走势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企业有消化上一轮原料下跌引起生产成本增加的压力。在外部销售环境转好的前提下,企业有加价销售的压力和动力。
但供给上大豆国际产量增加,国内储备充裕;需求上,国内食用油消费已经处于世界平均水平之上,没有大量突增需求的潜力。另外由于国外经济形势复苏乏力,对能源需求相对平稳,生物质能源概念难以支撑豆价长期处于高位。供求都没有实质性变化,价格增长更多是企业的季节性销售策略和国际资本进入大宗商品市场引发的原料价格波动产生的短期行为。因此,我们认为,没有外部经济整体复苏和供求的根本性改变,这种涨价行为注定是短期的、不可持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