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667 11
2018-07-21

洛阳纸贵是一个历史典故,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的《三都赋》创作完成后,都城洛阳的人都认为写得好,争相传抄,一下子使纸帛的价格贵了好几倍。

《2016全国卷II·12》出了有关洛阳纸贵的一道题(详见孙振恒——高中政治教学的博客,2018年7月20日有关文章)。

题中有四个选择答案。都有斜向下的需求曲线和斜向上的供给曲线。题中给出的正确答案是答案B。对应的图像是需求曲线向右上移动,供给曲线不动。

答案A的图像是需求曲线向右下移动,供给曲线不动。

答案C的图像是需求曲线不动,供给曲线向左上移动。

答案D的图像是需求曲线不动,供给曲线向右下移动。

就洛阳纸贵这个事件而言,事实应该是这样的:当时洛阳的纸帛数量有限或者说一定,由于人们纷纷去购买纸帛,导致纸帛的价格贵了好几倍。

题中答案B表现的是在需求曲线右上移供给曲线不变的情况下导致均衡价格上涨、均衡数量提高。这显然与洛阳纸贵的纸帛数量一定是矛盾的。所以,答案B也是错误的答案。

为了符合洛阳纸贵的原意,题中斜向上的供给曲线改为垂直的供给曲线。垂直的供给曲线表示供给量一定。垂直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表示市场价格和成交数量。

本题本来应该用垂直的供给曲线,但却用了斜向上的供给曲线,属于错误应用斜向上的供给曲线。

值得一提的是,斜向上的供给曲线本身也是错误的。无论供给理解为生产、提供出售或售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8-7-21 14:23:45
001mxCf5zy7mbpAWVfDbd&690.jp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7-21 14:24:52
石开石 发表于 2018-7-21 14:23
这是从孙老师博客中复制过来的有关文章的一部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7-18 09:18:22
1083573412.jp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7-18 09:21:50
石开石 发表于 2019-7-18 09:18
洛阳纸贵对应的图像应该是左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9-7-19 12:45:14
这是用西方经济学中的供求曲线模式来解释中国古代某种价格现象的题目。
不可否认,这是勉强解释得通的。即通过需求曲线本身的移动,来解释需求量增加导致价格上涨的现象。

但是,现实生活中的价格运动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现实生活中的价格运动是有规律的;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的价格运动的轨迹又是极不规则的;因为支配着价格运动的是一个极复杂的力的体系。西方经济学中用绘在数学座标上的曲线的形式来分别解释价格与供给、需求的关系,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极大的局限性,因为它无法表现支配着价格运动的全部力的体系。

例如,上述曲线位移图无法表达市埸对自动调节商品供求关系、自动调节价格的机制,即需求与价格的互动不断地自动调节市埸上的需求去适应供给,而供给与价格的互动不断地自动调节市埸上的供给去适应需求。而且,这两个机制,一方面不断地调节价格,使之形成能被消费者接受的效用-价格比,另一方面,也不断地调节价格,使之不断地趋向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平均利润)。西方的供求曲线模式无法反映这种调节机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