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ywmly 发表于 2018-7-25 22:37
<div align="left" >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否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在效用价值论的 ...
以社会保险制度为核心内容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通常被称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保险制度首先在西欧国家普遍实施起来,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虽然也开始出现社会保险制度,但较之西欧国家保险制度的出现明显落后。<br>
根据1907年的一项对14个西欧国家的研究报告,有8个国家建立起了由国家管理的工伤事故保险制度,4个国家建立起了强制性疾病保险制度,只有德国实施了强制性养老金和残疾保险制度。可见到1907年,由国家实施的强制性社会保险制度还只是开端。到1914年,根据当时的一项研究报告,上述14个西欧国家中,已有13个国家建立起国家管理的工伤事故保险制度,12个国家建立起疾病保险制度,9个国家或通过养老保险制度或通过公共救济制度对老年人提供各种形式的救济。在西方国家所实施的社会保险制度中,有18个是强制性社会保险制度,其中工伤保险制度8个,疾病保险制度5个,养老保险制度5个,有3个国家实行自愿性失业保险制度,只有英国实行了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参见《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史》丁建定著)<br>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由于工人阶级互助力量的不断强大(其它一些西欧如法国、德国等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在这些国家的工人阶级中也产生了许多的互助组织),工资水平有了显著增长,资本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至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端阶段,西欧国家资本收入的比重总体上是呈不断下降的趋势。(有关西方国家收入分配方面的历史数据参见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所著《21世纪资本论》)但总的说来,在这一阶段,社会保障还处于较低水平,资本收入的比重依然过大。由于社会生产率的快速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还不足以明显缓解社会生产大于消费的矛盾,因而生产过剩导致的经济危机时有发生。<br>
从工业革命开始至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一直存在生产大于消费的矛盾,因生产过剩导致的经济危机经常发生。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发生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以来,随后发生危机的年份是1836年、1847年、1873年、1882年、1890年和1900年。进入20世纪,在1900年危机之后,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又发生了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1937~1938年的经济危机。<br>
1929年~1933年,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萧条”。大萧条的根源地是美国,在大萧条之前,美国尚未建立起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大萧条前美国社会的贫富差距达到顶峰。美国建国初期至19世纪末期,由于存在大量未开发的土地,劳动者需求保障满足程度相对较高,其贫富差距较欧洲国家要小得多。1890年美国人口普查局宣布,美国未开发的土地大多已经被定居者占领。<br>
因工人阶级互助力量的不断强大,以及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西欧国家的贫富差距是不断缩小的,而美国由于未建立起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社会贫富差距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30年代、是呈不断扩大的趋势。<br>
20世纪初,欧洲的收入不平等程度要显著高于美国。1900~1910年,美国前10%人群的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略超过40%,而法国为45%~50%。然而,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收入不平等程度急剧上升,在1929年“大萧条”前夕达到顶峰,此时超过50%的国民收入为前10%人群占有——比欧洲同期的水平略高。(参见《21世纪资本论》)<br>
“大萧条”使得凯思斯主义登上了历史舞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尤其是西欧福利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是凯恩斯主义与国家干预政策的直接结果。<br>
1943年发表的《贝费里奇报告》为英国描绘了社会保障发展的宏伟蓝图,极大地促进了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英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和福利国家建设,成为西方福利国家的典型代表。<br>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30年间,是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快速发展逐步完善的时期。一般来说,广义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一是针对全体有收入者实施的社会保险制度,这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社会保障的权利和义务。二是针对没有收入或者低收入者的社会救助,这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主要体现政府对社会特殊群体的责任。三是针对全体公民的公共福利制度,这是社会保障制度的补充内容,主要体现公民基本生活和发展的权利。这三个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其完善程度则在一定意义上代表某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达程度。<br>
“二战”以后,西方国家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的同时,致力于社会救助制度和公共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内容不断扩充,适用范围不断扩大,社会保障津贴的标准不断提高,政府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财政支持不断增加,公民享受社会保障的状况不断完善,西方社会保障水平即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断提高。(参见《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史》丁建定著)<br>
随着西方国家社会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资本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不断下降。西方社会生产大于消费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二战以后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社会经济一直发展较为平稳,没有大的波动。然而随着社会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20%甚至高者达30%,相应地,资本收入比重已降至20~25%。资本收入的比重过低,最终将会导致社会经济出现消费大于生产矛盾。<br>
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了“石油危机”。1973年中东战争爆发后,石油输出国组织夺回了石油价格决定权,并用石油作为武器反对霸权,从此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大幅上涨。1973年6月,每桶原油价格不到3美元,同年10月上涨至5.11美元,1975年10月涨到12.37美元,1979年石油价格又开始大幅上涨,1981年达到每桶32美元。石油价格的突然上涨,严重冲击了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由于能源价格上涨,导致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价格猛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1974~1975年危机。<br>
此后社会经济出现“滞胀现象”。滞胀指的是经济停滞,高失业率与高通货膨胀率并存的现象。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此束手无策。因为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当失业(经济萧条)存在时,产量或国民收入的增加不会带来物价上涨,即使上涨也是轻微的。从而不会出现通货膨胀,只有实现充分就业以后,即失业被消灭以后,通胀才会出现。换言之,失业与通货膨胀是不可能同时并存的。既然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无法对滞胀加以理论上的解释,所以在政策上也就提不出消除的举措。<br>
面对滞胀,新自由主义开始流行。新自由主义主认为政府干预在长期内不会对经济发展和充分就业产生影响,甚至会由于理性预期和滞后效应而加大经济的波幅。货币学派和供应学派分别为政府开出了治理滞胀的药方。货币主义对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持否认的态度。在弗里德曼看来,以需求管理为宗旨的“财政政策”最终都是通过货币量的扩张和收缩来实现经济调节作用的,财政政策只是在短期内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而在长期内,政府的支出对私人投资具有挤出效应,而不是刺激作用,结果是引起通货膨胀和降低国民经济增长率。政府只需要执行单一的货币规则,尽量避免国家干预。供应学派认为,需求扩大不一定会造成实际产量的增长,很有可能只是单纯地增加货币量,引起物价上涨和储蓄率下降。这又必然会引起利率上升,影响投资和设备更新,导致技术变革迟缓,从而造成滞胀的局面。供应学派开出的药方是,着手采用降低税率的办法来刺激储蓄,提高私人部门的投资,从而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br>
撒切尔夫人和里根分别采用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开出的药方进行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br>
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一反传统的对凯恩斯主义的崇拜,转而信奉货币主义的理论。由此制定了一套旨在复兴英国经济的政策:严格控制政府的财政支出;改革社会福利制度,削减福利开支;紧缩银根,提高利率,大规模推行去国有化。撒切尔夫人的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英国1982~1989年经济持续增长的势头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仅有。并且增长速度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仅次于日本,通货膨胀率从连续多年的两位数降到了较低的水平。<br>
里根改革之初采用供应学派的主张,但在1981年2月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中已吸收了货币主义的某些政策观点。里根政府实行了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税计划。全美人均免税额减少了10.4%,超富裕阶层的所得税平均降低16%。税法也将公司所得税的最高边际税率,由46%减为34%,最低边际税率为20%。 里根还紧缩社会福利的规模,并逐步扩大私人和地方经营的规模,减少联邦政府的干预,减轻联邦政府的财政负担。<br>
里根的政策为应付滞胀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982年美国度过了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并自1983年以来取得连续六年多的经济增长。(以上参见《世界经济史》第四版 高德步 王珏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