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18
摘 要:对引进FDI规模的国际和国内地位、外商直接投资结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占国内经济的分量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我国引进FDI规模还是合理的,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从结构上看,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地区结构、产业结构、投资来源国结构等不尽合理;在出口总额中,外商投资企业所占份额过高。因此,我国在继续引进FDI过程中,应加强对FDI的管理,推动利用外资从“量”到“质”的根本转变,使FDI真正服务于经济发展。
关键词:FDI规模,FDI结构,经济安全,业绩指数,潜力指数
2007年,我国实际利用FDI金额达到了835.21亿美元(见表1),连续第15年成为发展中国家里吸引FDI最多的国家。大规模的FDI涌入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积极参与全球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FDI的大规模流入,FDI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FDI与国家经济安全、FDI与环境污染、FDI的垄断效应、挤出效应等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特别是在当前引进外资规模已经相当大、国内资金(包括外汇)相对充裕的新形势下,很多人开始怀疑中国是否还需继续引进FDI.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析我国FDI的规模,探讨FDI的适度规模,对于贯彻落实《利用外资“十一五”规划》,充分发挥FDI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表1 1979-2007年我国实际使用FDI金额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外资统计
一、我国引进FDI规模的比较分析(一)引进FDI规模的国际地位分析表2显示,发达国家FDI流入量占到世界总量的3/4,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虽然在最近几年有所上升,但占比不到1/3.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我国FDI流入量占世界FDI总量比重开始迅速提高,2003年达到了9.5%.最近几年,受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政府推出注重引资质量政策影响,国际投资流向开始转移,我国FDI流入所占份额下降明显。相比于世界其它国家,我国FDI流入量占世界比重高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但远低于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家。美国和英国是全球资本最充裕国家,又是引进FDI最多的国家,弥补资金缺口显然不是他们引进FDI的主要目的。目前,我国已经不存在储蓄和外汇缺口,引进FDI主要目的应该转移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提升产业结构等方面。所以,FDI在中国没有过剩,中国还是需要大量FDI推进市场经济改革,从而更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
表2 FDI流入量占世界FDI流入总量比重国际比较 单位:%

数据来源:UNCTAD,《2008世界投资报告》,http://www.unctad.org/wir
FDI流入的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可以反映我国FDI引进在国际上的地位。表3显示,我国FDI流入的业绩指数为0.986,表明我国吸引的FDI在全球所占规模较GDP所占规模要小,即业绩略低。从排名上看,我国业绩指数最近几年有所下降(见表5)。
2005-2007年,我国潜力指数为0.304(表4),在世界排名88位(表6)。潜力指数排名相对比较稳定,不像业绩指数排名变化较大,反映了构成该指标的结构性变量的稳定性。另外,从时间序列的动态变化来看,中国的潜力指数排名稳步上升,从1995年第64位上升到2006年32位,体现出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
表3 2005-2007年FDI流入业绩指数


数据来源:UNCTAD,《2008世界投资报告》,http://www.unctad.org/wir
表4 2005-2007年吸引FDI潜力指数

数据来源:UNCTAD,《2008世界投资报告》,http://www.unctad.org/wir
表5 1990-2007年部分经济体FDI流入业绩指数排名

数据来源:UNCTAD,《2008世界投资报告》,http://www.unctad.org/wir
表6 1990-2006年部分经济体吸引FDI潜力指数排名
数据来源:UNCTAD,《2008世界投资报告》,http://www.unctad.org/wir
(二)FDI在国内经济中的地位分析
FDI在国内经济中的地位主要分析FDI流入存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FDI流入存量/GDP)和吸收FDI占全社会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比率。与世界其它国家相比,我国FDI流入存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90年代处于比较高水平(见表7),2000年至2007年,这一比重不仅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还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在选取的7个亚洲国家里,中国该比重低于新加坡、泰国和马来西亚,只高于印度和日本。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几年,我国FDI流入存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呈下降趋势。所以,相对于GDP水平,我国FDI引进规模没有想象的那么大,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表7 FDI流入存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国际比较

数据来源:UNCTAD,《2008世界投资报告》,http://www.unctad.org/wir
从表8可以看到,上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对外资依赖性比较强,吸收FDI占全社会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比率比世界平均水平、发达国家水平、发展中国家水平都高出不少。2000年至2007年,我国该比重逐年降低并趋于合理,开始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也低于亚洲、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除了2002年和2003年等少数年份),体现了我国经济自我增长能力增强。与单个国家相比,我国该比重高于韩国、日本、印度,低于对外资依赖比较强的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
表8 吸收FDI占全社会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比率

数据来源:UNCTAD,《2008世界投资报告》,http://www.unctad.org/wir
(三)外商直接投资结构比较
从投资结构看,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主要体现为外商直接投资在地区、产业间的分布不均衡,加剧了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的不均衡;投资来源国结构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容易波动。
表9显示,世界第一产业FDI流入有较大增长;制造业FDI流入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继续减少;服务业依然是FDI流入最多的部门,发达国家从54.9%增长到57.1%,发展中国家从30.7%增长到52.8%.在服务业内部,贸易、金融和商业服务仍占最大比重,基础设施服务业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商直接投资。相比之下,我国第一产业FDI流入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制造业FDI流入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流入第三产业FDI处于较低水平(表10)。从动态的流量角度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的趋势在2007年逆转,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有较大幅度下降,但仍占大半比重,第三产业比重增长较快,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缩小,体现出产业政策调整对FDI产业流向引导的有效性。
表9 1989-1991年和2004-2006年世界FDI流入在产业间的分布
数据来源:UNCTAD,《2008世界投资报告》,http://www.unctad.org/wir
表10 2002-2007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产业结构 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投资指南,http://www.fdi.gov.cn
从表11可以看到,FDI流入存量在地区间分布由东向西逐次递减。东部地区FDI流入量占到了83.91%,中部和西部只占很小比重,比例差距悬殊。加之FDI在东部地区效率最高,西部最低,使得FDI加剧了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表11 截至2007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利用外资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投资指南,http://www.fdi.gov.cn
从投资来源国结构看,对华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香港、维尔京群岛、日本、美国、台湾、韩国、新加坡等七国,这七个国家的对华FDI占我国全部FDI的70%以上(见表12)。其中,香港占了近40%的比重。可见,我国FDI来源结构比较单一,国别结构不合理,分散性不够。法国、西班牙、瑞士、英国、欧盟、东盟等是全球FDI仅次于美国的国家和地区,他们在华直接投资只占我国吸收FDI很小的比重,占其FDI输出额的比重也很低(见表13)。我国应该加大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引资力度,使FDI来源国分散化和多元化,降低引进FDI的投资风险。
表12 截止2007年对华投资前十五位国家地区情况

数据来源:商务部外资统计
表13 2006年全球FDI前5位国家地区及欧盟、东盟在华投资情况对比表

数据来源: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商务部外资统计
(四)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占国内经济的分量
从外商投资企业在出口中所占比重(见表14)可以发现,1986至1989年,外商投资企业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较低。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以来,我国引进外资步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随着FDI流入迅速增长,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大,1996年至2000年,比重都在40%以上。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对引资政策进行重大调整,FDI流入达到新高度,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出口中所占份额达到50%以上。表15显示,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国内销售中所占比重虽然逐年提高,但份额并不大,2006年首次突破10%,达11.33%.可见,流入我国的FDI主要是为了利用我国低廉的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而不是占领国内市场。这种出口导向型的外商直接投资推动了出口的迅速增长,成为我国贸易顺差的重要贡献者。
表14 外商投资企业在出口中所占比重(%)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表15 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国内销售中所占比重

注: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采用外商投资企业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三、总结
通过对引进FDI规模的几个测度指标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1.从我国吸收FDI规模的国际和国内地位分析可知,我国引进FDI规模还是合理的。比较分析发现,我国FDI流入量占全球规模的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FDI流入存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及FDI流入存量占全社会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比重在90年代处于较高水平,进入2000年以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发达国家水平。所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应该继续引进FDI,推进市场经济改革,更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只有继续积极引进FDI,达到一定量基础上,才能实现质变。
2.合理的外商直接投资结构是适度规模的重要标志之一。从结构上看,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主要体现为地区分布主要集中在沿海东部地区,产业间的分布集中在第二产业,投资来源国结构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香港、维尔京群岛、日本、美国、台湾、韩国、新加坡等七国。对此,应尽快制定科学的有关FDI产业政策,发挥引导作用,促进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通过继续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西部发展的政策倾斜、改善投资环境等政策,改变我国FDI的地区分布不平衡,使FDI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加大对法国、西班牙、瑞士、英国、欧盟、东盟等全球FDI仅次于美国的国家和地区的引资力度,降低引进FDI的风险。另外,在出口总额中,外商投资企业所占份额越来越高,2001年至今,比重都达到50%以上,是我国贸易顺差增长的重要来源。为此,我国在继续引进FDI过程中,应加强对FDI的管理,正如《利用外资“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推动利用外资从“量”到“质”的根本转变,使利用外资的重点从弥补资金、外汇不足切实转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上来。
参考文献:
[1]中国投资指南,http://www.fdi.gov.cn。
[2]王洛林,李向阳。2008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韩刚。中国利用FDI质量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4]张为付。基于绩效视角的我国利用FDI最佳规模问题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8(5)。
[5]沈桂龙。中国FDI绩效研究—对经济增长的辩证思考[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作者简介:吕海霞,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作者:吕海霞 来源:《亚太经济》200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