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663 8
2009-12-18
记得以前看过这句话,是很经典的,“平生不读德鲁克,要称管理也枉然”。这本书是Robert Heller写的,自己读的是中文翻译版的。看完书后,感觉这本主要是作者一种对德鲁克的个人解读或是个人看法,同时将自己的解读体现在实践运用上。书主体上分五个部分,分别是:成功的企业组织、实践中的管理艺术、目标管理与自我管理、充分利用创新的力量和意义非凡的知识管理。    “企业是人类的杰作”,感觉这句说的很精辟。同时感觉现在的社会发展正体现这一点,特别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当然,以前的经济形态自己没有看过,只是从书上看到,估计那时候企业作用比较小。试想一下,要是现在没有了企业,社会将是什么样子的呢?自己不敢太大的想象,估计会是那种自给自足的状态吧?至少这样大家不会饿死或是冷死了。以前想过家庭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是一个社会维系的基础。并且这种基础是天然的,是通过血液关系等天然关系形成。但是企业或公司做一种经济关系形成了一种新的市场经济社会维系的基础关系。相信当企业的地位上升到这个地步的时候,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不得不思考一下如何去进行让这个组织更好地运行呢?
   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种艺术。看到艺术的东西似乎就感觉有点玄乎。毕竟这个东西给人太多的遐想空间了,很难把握住。好像艺术是需要灵感的,而灵感是不可以预期的。如何进行管理了,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呢?需要“达到平衡”,凡事能够做到刚刚好,真是一种很难的事。作为管理者需要有乐队指挥者的力量和本领。最近刚好在网上听了2009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可以看到丹泽尔指挥的动作和激情。棒子一挥,手指一指,所有的乐器都在指挥中动起来,随之美妙的音乐出来了。如何才能达到如此完美的境界呢?
   “别试图改变你自己,因为这不可能成功。但可以通过工作,努力地工作来改变你的行事方式。不要尝试用你所不熟悉或不擅长的方式去做任何事情。”发现真的是这样,自己总是想试图去改变自己,但是感觉总是失败的。这也许是想得太多,而使做得就变得很少。还是因为任何寻求改变的思想都需要实体里支持呢?如何去利用自己的创新力量呢?创新是什么东西了?“温故而知新”,这是不是一种创新呢?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如何做到自己的创新,如何做到知识管理呢?精通和广泛两者似乎是不矛盾的,但是在人们有限的资源里,要做到两者的完美境界似乎又是很难的。是“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得兼”吗?“在任何时候,没有料到的和不希望发生的事都是有可能发生。”估计在知识积累和运用过程需要把握这种机会和机遇。可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有时间和机会一定要找大师的原著来看看!
http://www.pinggu.name/space.php?uid=416578&do=thread&id=929
fangzhao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2-18 21:33:14
楼主,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应该向你学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8 21:52:06
楼主很有思想,如果把文章的字体改成楷体更好了,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8 22:17:58
有时间就读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19 23:10:53
呵呵,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了。
欢迎讨论交流啊!
ps字体修正好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22 10:55:22
我和版主大人可能有很不同的观点

1.在哪个程度上,彼得是马克思的‘追随者’?马克思自我认同于‘无产阶级’而彼得认可‘中产阶级’,且彼得认为这样比马克思更恰当面对现实和时代实际发展状况,少了老马的‘理想光环’同时避免了以赛亚.伯林认为的老马逃避了犹太身份的认同问题。彼得认为老马是在社会与政治原理原则上解析过去现实状况,他的是用社会与经济原则立足现在筹划规避未来风险。

2.公司coporartion被彼得看作比拼老马的‘无产阶级’的理想的现实替代物,是其立身安命的所在,生计、生存、社会期望、社会价值等人生需要与追求的寄托地。所以‘管理学科’discipline不是当作‘科学’来看待的,因为它是有关‘人的组织’和‘人的自律’的知识学问knowledge;同样他认为'公司‘的观念不分’姓资姓社‘,皆要解决大量受过高等教育高级培训的’知识工人‘knowledge  worker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因此’组织管理和自律纪律‘乃是核心所在;在’姓资姓社‘的不同世界不同社会,各自’竞争‘,各自保证符合各自国情的’企业‘存在的价值。 

又以赛亚伯林《扭曲的人性之材》(凤凰、译林出版社)可以参考一下;虽然这本翻译得一般。伯林说‘知识(knowledge),这一西方思想中的核心传统,并不意味着仅仅是描述宇宙中有些什么,还有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或者局部内容的、与之不可分离的价值的认识;换句话说,就是怎样去生活,应该做什么,那种生活形式是最好的、价值最大的,以及理由何在。根据(苏格拉底)“德性即知识”这一原理。。。。。’(P032页)

再及,本站的彼得书籍大全里,《公司的概念》翻译版是有缺页的,几乎没人报道;且这本一版再版的书真的如彼得所抱怨的:不被正统传统的社会、政治、经济学家专家看重,经常被人谈起而不肯仔细读下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