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市场营销
3037 6
2018-07-30
体验经济(姜奇平)
附件列表

体验经济(姜奇平).pdf

大小:7.17 MB

只需: 12 个论坛币  马上下载

体验经济(姜奇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8-7-31 09:33:34
有点介绍最好了- -
体验经济我知道最初是位美国作家的书籍,不知道这个是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7-31 15:25:41
姜奇平其人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7%9C%E5%A5%87%E5%B9%B3/6897898?fr=aladdin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7-31 15:26:33
姜奇平 评《体验经济》
姜奇平:更人性的经济--评《体验经济》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5月23日 18:35 新浪科技

  姜奇平

  拉斯维加斯被称为"体验之都",是我通过B·约瑟夫·派恩二世、詹姆斯·H·吉尔摩著的《体验经济》才第一次听说的。在拉斯维加斯的时候,作者提到Mirage的火山爆发或者在Bellagio的水上演出,以及"金银岛"的海盗表演,我都有过现场体验。不过,当时我并不知道,这些都是体验
经济,而且体验经济居然还有个"都"。

  体验经济现在成了一个筐,各种内容都可以往里装。休闲业可以放进去,游戏业可以放进去,好莱坞影视可以放进去,迪斯尼娱乐可以放进去,意甲足球可以放进去,澳门搏彩可以放进去,港台歌星影星可以放进去,星巴克咖啡可以放进去,农家一日游可以放进去,……反过来一看,放不进去的倒成了少数或"一小撮"。

  随着体验经济的膨胀和壮大,什么叫体验经济,反倒一句话两句话说不清楚了。

  记得第一次听说《哈佛商业评论》"体验经济时代到来"的预言时,我的概念很清楚:体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等到听说的体验定义超过了10个,并发觉它们彼此全然不同,尤其世界首富盖茨加入进来,宣称体验就是XP的全称的时候,我终于坚持不住,开始犯糊涂了。

  《体验经济》的作者之一B·约瑟夫·派恩二世我知道,他是《大规模定制》的作者。体验经济莫非就是大规模定制的另一种说法?不过,我还知道,《体验式营销》的作者伯恩德·H·施密特在中国还出版过《营销美学》,是否也可以推论体验经济就是美学经济?我想,这些也许都对,但都不全面,也不准确。我抱着浓厚的兴趣,开始独立考证体验经济这个说法的渊源。因为我相信,一个时髦的说法,在它第一次被提出时,是不会掺进杂质的,那一定反映它的初衷和本意。终于,我的"考古"发掘有了重大进展。我发现"真正有文字记载"(考古学都这么说)的"体验"经济,是托夫勒1970年的《未来的冲击》。托夫勒用了一整章论述"服务业最终还是会超过制造业的,体验生产又会超过服务业"。令人惊讶的是,体验经济的思想,比第三次浪潮的思想出现得还早。

  70年代,斯坦福研究所提出问题:"在一个国家里,当基本物质需要用生产能力约3/4甚至1/2就可以满足时,就必须进行根本性的调整,使经济健康发展"。托夫勒为了回答"服务业之后,还搞什么"的问题,提出,"体验制造商将成为经济的基本(假如不是唯一的)主柱"。他预言:"来自消费者的压力和希望经济继续上升的人的压力--将推动技术社会朝着未来体验生产的方向发展";"服务业最终还是会超过制造业的,体验生产又会超过服务业";"某些行业的革命会扩展,使得它们的独家产品不是粗制滥造的商品,甚至也不是一般性的服务,而是预先安排好了的'体验'。体验工业可能会成为超工业化的支柱之一,甚至成为服务业之后的经济的基础"。今天,"体验是作为某种比较传统的服务业的附属品出售给顾客的","然而,当我们进入未来社会,体验就越来越多地按其本身的价值出售,好像它们也是物品一样"。体验型企业的市场定位:"由我们来按排您的(部分)生活吧!"托夫勒30年前举的例子,在今天的体验经济的范例中仍没有变,如英国航空公司的例子。

  所以,去年我专门找了个时间,约托夫勒夫妇一起探讨体验经济的"原教旨"问题。托夫勒赞同我提出的,用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解释体验的动机。换句话说,体验理论的首倡者,认为体验的根据在人的自我实现。

  沿着这个原点,我们就可以开始给体验经济进行精确定位。B·约瑟夫·派恩二世、詹姆斯·H·吉尔摩著的《体验经济》这本书,是典型的美国人做学问的方法,对一件事进行反复的经验描绘,类似美术中的素描,一笔不行,再来一笔,再来一笔,……直到被观察对象被活活描出来为止。在接受了两位作者的经验归纳之后,再看看评论家的逻辑演绎,也许读者会有另有一番收获。

  体验经济是第三次浪潮

  托夫勒1970年的划分是产品制造业、服务业和体验业三段论。B·约瑟夫·派恩二世、詹姆斯·H·吉尔摩的划分是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体验业四段论。哪个更合理?我现在认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体验经济的划分可能更好一些。因为从逻辑角度看,它们三者之间正好存在如下"正、反、合"的革命性否定关系:

  农业经济是自然经济,生产者与消费者同一,崇尚经验(如天人合一);

  工业经济是异化经济,生产者与消费者对立,崇尚理性(如经济人理性);

  体验经济是复归经济,生产者与消费者统一,崇尚自由(如高峰体验)。

  托夫勒三分法的缺点是,把农业、工业统称产品制造业,不利于区分自然经济与工业经济;服务业与体验业,都具有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合一的特点,它们的区别在于一个是理性导向的,一个是非理性(自由)导向的。既可以把服务业划入工业经济,也可以划入体验经济。象二位作者这样,把服务业单列出来,作为过渡阶段,不是最好的办法,但也说得过去。

  体验经济是人性经济

  如果我们把体验经济定位于人类第三种经济形态,自然要同我们现有的种种提法,如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知识经济进行一番比较。

  信息经济这种提法,有两种理解,一是强调信息技术革命,作为这种经济的生产力基础;一是把信息作为一种生产资源,或新的原料系统。如果只是从信息资源角度理解信息经济,实在没什么意思。网络经济这种提法,也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从基础设施角度界定经济的特征,没有太大的意思;一是从社会资本(社会网络)角度界定经济,相当于强调组织和制度。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各有各的理由,总的来看,是从对象角度定义经济。

  如此看来,知识经济也许是更好的提法?但是,我赞同汪丁丁关于体验经济比知识经济提法更好的说法。知识经济,对于第三次浪潮经济,参照物是生产要素,但生产要素是中间品,仍然是客体而不是主体。"知识"这个概念本来很好,但现在已经叫口语和常识意义上的"知识"给搅乱了,似乎有学历就是有知识。反而使创新的含义变成隐含的了。

  体验经济这个提法,最大的好处,是突出了主体的中心地位。其实,更确切的说法,体验经济应当叫人性经济,或更人性化的经济。

  1、从哲学意义上说,体验经济指出了人类复归之路。

  正如汪丁丁所说,体验的特征之一是对体验的回忆可以让体验者超越体验。这被《体验经济》的作者们称为"transformation"。这令人想起黑格尔说的反思(Reflexion)。我一直认为,黑格尔《逻辑学》是对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的三个浪潮阶段历史发展的哲学概括。理念的反思,是复归阶段的事,可以直解为知识对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超越。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经济实质是人的创新和解放过程的体验。知识过程,是人从异化的本质复归到更高存在的过程。这样,体验经济就把知识经济完全包容了。两位美国作者千描万画没有说清楚的,是体验的内容,用一句话进行哲学概括,无非"自由"二字。所以体验在复归的意义上,乃是"回家的路",就是黑格尔说的"反思"。

  2、从经济学意义上说,体验经济同样指出了经济学"回家的路"

  本书描述的体验经济的一个经典案例是迪斯尼。迪斯尼老板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主张是,他认为他提供的是"快乐"。意思说他提供的不是产品、不是服务,而是"快乐"这种体验。这说到了经济学的根本理念上。

  快乐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最早提出的,边沁曾经给快乐下过一个简单的清单,包括了14种快乐。亚当.斯密也讲了这个问题。"只不过后来经济学发生了演变,痛苦和快乐变成成本和收益了。我觉得这是经济学走了一个弯路。最早的经济学家是很关注人的感觉的,比如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我觉得它和现在的经济学文章真是不一样。"(盛洪语)经济学家自从迷上了经济人理性,就再也没有"回家"了。这里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规律:凡是把生产与消费对立(分工)当作绝对真理的,都不怀疑经济人理性。而此前(古典经济学)和此后(互联网经济学),凡是基于生产与消费合一现象考虑问题(不管这种产消合一是发生在自然经济还是体验经济),都对"快乐"这种"非理性"(经验意义上的非理性,或自由意义上的非理性)产生兴趣。经济学从研究经验,到经济人理性,再到体验这种自由意义上的非理性,经济学开始"回家"。经济学"回家"的必然性在于一个简单的问题: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中,有吃的就是快乐,生存就是快乐;社会化的工业经济中,有钱才有快乐,发展就是快乐;在体验经济中,光吃饱了,并且有钱,仍然可能不快乐,自我实现才是快乐。经济学面对人类发展的新问题,不回这个家,就得回那个家。

  第一个准备"回家"的,是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克尔。他的《口味的经济学分析》实际是一本体验经济学。研究的全都是"非理性"带来快乐的各种现象,他注意到"人们不仅会对酒、可卡因以及香烟上瘾,而且也会对工作、饮食、音乐、电视、自身的生活标准、其他人、宗教及许多其他活动上瘾。因此,如果成瘾性行为必须用另一种方式来加以解释的话,那么许多行为将不得不排除在理性选择的框架之外"。如果说,贝克尔研究"非理性"现象的方法还是理性的。随后在美国兴起的行为主义经济学,为了研究体验经济,干脆把矛头直接指向了经济人理性。莱布森和穆拉伊纳丹创立的行为经济学,从股市上的破坏性很大的非理性"心理"行为中,从人们挣钱后非理性花费行为中(所谓"夸张贴现"),从广告起作用的机制中……,发现了主流经济学的弱点,"正统理论未能认识到,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往往走捷径,实际上绕过了理性分析"。美国的《纽约时报》评价:"倘若行为论者占上风,有关经济理性和自我调节能力的主流看法就完全可能被修正"。而上面提到的伯恩德.H.施密特,直接将一本美学著作,改写成体验经济专著,更构成了对经济学理性方法的不信任和莫大讽刺。

  确实,体验经济将改变经济学规则。比如,交换的规则。人们从原始的以物易物的使用价值交换;经过工业化的货币价值交换,到了体验时代,可能又会复归到个性化的等效用交换而非等价值交换。也许我此时此地的一个心情,就决定我认为某一个小恐龙玩具值一倍的价钱,而不必问它到底用理性衡量该值多少。如果一定要说再有什么一般等价参照物,它也会象股指一样,不再由央行决定,而是随着人们心情的变化而伸缩。人们将乐于拿股市将赌场,只为快乐而已。

  3、从文化学的意义上,体验如何找到"回家的路"。

  据英国学者考证,法语里现代性(modernité)的用法,指的正是现代性体验。体验,在这里是有特定历史含义的,与我们口语意义上表述的"体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体验是有针对性的。针对的是日常生活或商品消费这种现象背后的意义。

  最初,工业化时代的现代性理论,持一种与商家对立的消费文化观,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文化产业产生了一种威胁个性与创造性的同质性大众文化。他们把消费过程,理解为商家通过广告及其它媒介宣传来把大众"培养"成为消费者的过程,并对此持批判态度。他们认为,大众消费会消除人的个性,造成异化。他们希望通过一种精英文化,通过距离,通过艺术,来克服异化。从卢卡奇、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列菲伏尔,都持这种态度。他们所说的体验,是一种高于生活的、存在于艺术等非现实形式中的体验,是一种超脱现实或脱离现实的体验,是一种批判现实的体验。传统现代性理论的弱点在于,在解释实际消费过程时,这种理论缺乏建设性。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后现代理论在"体验"这个中心语词上,取代了原有的话语权。体验的语话潮流为之一转。从艺术(超现实)与生活(现实)对立,变为二者界限模糊化。人们开始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在商品消费中,达到过去只有在(与生活保持距离间隔的)艺术中才能得到的体验,如自我实现,高峰体验等。体验经济先是从好莱坞、迪斯尼开始,漫延到游戏业、休闲业、娱乐业、足球业,最后普及到各行各业,最后甚至进入了IT业,成为与制造业、服务业三足鼎立的真正的"第三"产业。

  首先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day life)。鲍德里亚(1983)认为,一切事物,即使是日常事务或者平庸的现实,都可归于艺术之记号下,从而都可以成为审美的。现实的终结和艺术的终结,使我们跨进了一种超现实状态:"超现实主义的东西就是今天的现实本身。超现实主义的秘密,是最平庸的现实可能会变成超现实的,但只是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才与艺术和想象相联系。"意思是,超越现实,不必非通过艺术,这就为体验经济在日常消费中,使用户达到高潮(最大满足),提供了不同于法兰克福学派的解释。(按照法兰克福学派观点,所有消费都是压抑人的自由体验的)。我曾和托夫勒当面仔细探讨过这个问题,他同意我的看法,即体验经济的依据,是日常生活中,人的自我实现。

  "消解分化"(de-differentiation),这是另一个重要概念,它相当于乔治·吉尔德媒体理论中的消解中介。斯科特·拉什(1988)提出消解分化这个概念,它意味着即时体验。(或理解为"即时审美",instatiantion)。他颠倒了韦伯与哈贝马斯所指的文化分化过程,即审美形式从真实世界中分化出来(成为艺术)的过程。拉什坚持认为,通过具像的意指体系来表现日常生活的审美形式,是后现代主义之核心。日常生活的审美总体必然推翻艺术、审美感觉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藩篱。我们知道,按工业价值观,审美的前提,是距离的存在和保持(distantiation)。所谓"距离产生美"。但即时体验要求消解距离,如迈克·费瑟斯通所说:"距离消解(de-distantiation)有益于对那些被置于常规的审美对象之外的物体与体验进行观察。这种审美方式表明了与客体的直接融合,通过表达欲望来投入到直接的体验之中"。我曾提出"直接经济","直接的就是美的"等命题,都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的。

  在这里,产品只是一种道具,真正提供的,是"新生活方式"。新生活方式的"后现代性"表现在,它不是通过脱离生活的艺术,而是在日常生活消费本身之中,实现对平庸的超越。它是对传统消费文化的批判性超越。

  法国拉伯雷《巨人传》中有个"巨人"庞大固埃("胖大官"),虽只是个小小孩,可一泡尿竟"不小心"把教堂给淹没了,令到神圣的教士在尿中拼命挣扎。如今的体验经济,就有点像这位巨人小孩"胖大官"。"小儿科"的体验经济,如日本"小儿科"的游戏业,意大利"小儿科"的足球业等,纷纷以占本国产值若干比例的"巨人"表现,一泡尿就把传统经济学家给淹进了各种大小河流。

  读B·约瑟夫·派恩二世、詹姆斯·H·吉尔摩著《体验经济》,就让人有这种好心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7-31 15:39:56
体验经济 姜奇平 2002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目录
代序:从产品经济、服务经济到体验经济---托夫勒访谈
上篇 产品意义上的新经济:直接经济---直接经济理论的前沿
第一章 告别亚当.斯密
第二章 从迂回经济到直接经济
第三章 电子商务的原声模型
第四章 分工迂回与协作融合的经济学
中篇 服务意义上的新经济:网络经济-社会网络理论的前沿
第五章 网络服务经济的实证基础
第六章 社会网络理论:社会资本论
第七章 生命网络理论:企业生理学
第八章 组织网络理论:治理理论
下篇 体验意义上的新经济:知识经济---体验经济理论的前沿
第九章 思想史中的体验因素
第十章 未来学视野中的体验经济
第十一章 经济学视野中的体验经济
第十二章 体验经济与结构调整
第十四章 技术视野中的体验经济
第十三章 体验经济的产业价值
第十五章 求解“企业体验”复合函数
第十六章 体验式营销的战术体系
第十七章 体验经济从小聪明到大智慧
第十八章 体验经济是更人性的经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2-13 19:55:18
第十四章
第十三章
写错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