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要知道自己在哪里发生问题,然后彻底「拆解问题」,才能真正学到经验,未来才不会又犯类似的错。
 
下的对话、问题你曾经听过吗?
 
A 君:「目标虽然设定在那边,怎么都一直没有开始实现呢?」
B 君:「我的问题就是一直卡关,根本不知道怎么开始?」
C 君:「虽然计划做是做了,但总是没办法依照计划完成?」
 
这些对话可能是事实,也可能只是职场上闲聊的抱怨。但无论哪一种,都有一种心情在其中:
 
我希望让自己变得更好,希望突破困难,希望能解决问题,只是目前方法上不得要领。
 
以上这些话都是我们的求救讯号!发出求救讯号,就是目前某件事对我们造成困扰,阻碍我们更往前一步。因为我们都希望自己生活能够过得更舒适,去追求更高的理想,那么就必须把干扰的因素给排除掉。
 
只是,我们常常在「拆解问题的方法」上不得要领,目前的方法不断让我深陷泥淖,却不知道该如何脱身而呼救。
 
没有拆解问题,就不会在问题上学到经验
像是很多朋友会遇到的减肥问题,就是一例。大家对于少吃多运动大概听到耳朵快长茧了,健康的方法其实大家都知道,但为何仍有不少人为这件事困扰着呢?并且在这样的问题中反复循环呢?
 
我看过亲朋好友有一阵子每天山珍海味、常常吃好料而发福,有一阵子又因为缩衣节食而变瘦,如此不断循环。这表示问题没有被「根本的解决」,还不断重新上演,每每问他怎么又来了呢?就会听到「没办法呀!」、「哎呦,你不知道啦!」之类的话语。
 
这时候,我就一直思考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人不断在问题当中循环而无法解脱。
 
每一年的年中、年底,都会看到大部份组织、企业,都在回顾检视这一年度的表现。个人也是,常常会选择在年底这个好时间,透过回顾来厘清这一年做了什么事情。
 
这当然是重要的,但只有回顾过去也没用:
 
必须要知道自己在哪里发生问题,然后彻底「拆解问题」,才能真正学到经验,未来才不会又犯类似的错。
 
正如圣哲苏格拉底曾说过:「没有经过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如果对于问题只是问了就算了,而没有彻底拆解,就很难从同样的问题中解脱。
 
没有拆解工作,年资深也只是原地打转
我常常遇到朋友来询问我跟职涯选择有关的建议,有的希望换产业,有的希望换环境,但都带着彷徨语气,和隐晦的试探角度。
 
我能够明白这样不安的心理状态,所以我会看情况请教对方两个关键问题:
 
⇨ 你过去这段时间的工作做了些什么?
⇨ 你希望你未来能够有什么样的生活呢?
 
为什么要先问他「工作时做了些什么」呢?因为工作的时间长度,不一定能够转换为实力,甚至也不一定代表累积资历,如果没有在工作时常常拆解问题,找出方法,那么工作再久,往往也只是一段经历痕迹罢了。
 
就像我朋友公司召募会计,原先设定是三年工作经验,结果一在人力银行开启征才后,居然有超过十年资历、甚至二十年的资深会计也来投递。只是面谈完之后,却发现这些资深会计的工作模式跟工作内容,数十年几乎都没有改变,不像会计而比较像是出纳,所以无法因应目前公司会计的需求。
 
拆解工作,找到问题,才是成长与改变的开始。
 
最后我朋友只能感谢这群资深会计愿意前来面试,然后反而去录取有学习动机、态度佳的年轻人。
 
这是真实发生在我周遭的故事。
 
没有拆解目标,最后只剩让人懊悔的不选择
而第二个问题:「你希望你未来能够有什么样的生活呢?」则是希望看到对方如何去拆解未来的问题与工作。
 
未来会强迫走到你的面前,不会等你慢慢累积经验,所以我们不只要能拆解过去问题,更要能拆解尚未遇过的问题。时间是不等人的队友,不论我准备如何,时间都会自己不断往前,我只有采取行动,才能跟上时间的脚步。
 
我们都会从年轻到年纪渐长,会遇到越来越多的人生课题,需要有经验的前辈给予我们建议。但说实在的,这样的征询不要做太多次,因为征询次数越多,会听到很多建议看似很好,但是因为太多建议,反而忘了自己也要有所行动。
 
毕竟人生是自己的,如果到最后自己的人生活在别人嘴巴下,那就太可惜了。
 
虽然没有做过的事情,总是充满未知,我们都希望用最有把握的方式去进行,我们希望对转换后的生活也能有绝对掌握。但是这样的心情,其实某程度也代表了自己对于未知恐惧,以及对不可掌握性的焦虑。
 
这样的焦虑是人性,不用急着让自己抽离这样的情境当中,有时候你会从中找出一些自己思维的惯性,这也会是很棒的礼物。
 
拥有目标与梦想很好,只是梦想停留在空中楼阁,那就只是幻想。可能目标很大,却也因为目标太大而心中感到压力,而让行动停滞不前,或是觉得等自己规划好了之后再继续吧?然后注意力就转往其他工作事务上,当再次想起来的时候,已经又是半年一年后
 
的事情了,那时候的心情可想而知一定很糟,可能也在内心责备自己,这样的情况可能在未来周而复始不断发生。有些人可能会反驳我这样的说法,可能会出现以下的理由:
 
「要顾虑的事情太多,一时半刻无法采取行动。」
「我还没有找到做这件事的好时机。」
「我已经很努力做了,但就是还没有看到什么成绩⋯。」
「我太多事情要照顾到,我时间上没有办法进行。」
「这么多件事情都很重要,我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开始进行。」
 
但是有一件事情要记得:不管是否对未来做出决定,都是一种决定,也都要付出代价的。因为,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这样的代价就是继续在目前这样的情况下,可能会继续被目前的情况困住,这就是不改变的代价。
 
只是改变呢?有时也带有风险,常常看到很多人想得很乐观,但最后行动发现困难重重,没有人保证改变一定会成功。
 
这样做也有问题,那样做也有问题,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办?这时候一样需要拆解的技术。
 
任何事情都有一体多面,体制内工作有体制内的甘与苦,体制外创业有体制外的好跟坏。没有对错,只是选择,关键把你真正的想法拆解清楚:
 
⇨ 这样的人生是你向往的吗?
⇨ 这样的人生是你愿意的吗?
⇨ 而这样人生所出现的代价你愿意接受吗?
 
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那就做了吧!我无法掌握所有事,我只能把握自己在乎的关键事,其他的就交给时间来证明与盖棺论定。
 
拆解问题是职场上的关键技术
而能够如此豁达的心情,看待上述问题,我都要归功于拆解。
 
透过拆解,我发现我可以理性思考,透过拆解,我不用一次又一次不断更改事项的完成年份,却在最后还是眼睁睁看着事件没有任何进度。因此,我可以相对系统化地累积自己的资历,而使自己的生活得到提升,让自己在逐步的拆解中进步。
 
大前研一先生曾说过:「解决问题是工作的真谛。」
 
正因为每天都要面对这么多问题,但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处理问题。所以公司买的就是我们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因为我们能解决相对困难的难题,也因此会得到相对高的报酬。
 
这让我想到以前学到经济学的供需法则。供需法则是说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两条线构成一个经济学模型,被应用作决定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适用范围是竞争性市场。这样讲可能太过模糊,我举个生活案例就清楚了。当台风过后,高丽菜可能一颗就上百元,因为求过于供,资源稀缺的情况当然是价高者得。但也曾听过来年度产量太多,使得一颗高丽菜二十元还乏人问津,这就是供过于求,当然大家弃之如敝屣。这概念同样也可以用到工作上。
 
把自己丢到市场上去看看吧!这样才能准确评估自己的斤两!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落在供过于求的趋势当中,当下可能会有很多震撼。只是现实并没有如此残酷,而是像一面镜子一样,让我们有机会了解自己的现状,如此而已。
 
遇上问题,才能面对问题,才能拆解问题,也才能不断进步。
 
要思考的是,我要如何做才能转移到求过于供的高产值曲线上呢?这就是面对事实问题之后,「才会有」的向上提升想法,不用害怕。若知道现实情况却又逃避不改善,那才会迎接更残酷的未来,那就是往供过于求的价格底线移动,当低于底线太多,那就离被裁员不远了。
 
哈佛知识+HBR +
2018.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