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大骗局——完结篇:京都骗局(上) 41
现在我们已经理清了《京都议定书》这一大骗局的基本脉络。它为何是一个“大”骗局而不是一个普通骗局,实际上已经是昭然若揭了。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个脉络:工业化将国家区分为肉食动物和草食动物,前者统治后者——草食动物可以通过工业化进化为肉食动物——工业化需要大量能源——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大量能源必然导致大规模二氧化碳排放。
我们再把这个脉络加个头在反转过来:二氧化碳排放是一种罪恶——所有国家都不应增加二氧化碳排放——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无法在不增加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时获得大量能源——再也没有国家能够完成工业化——再也没有草食动物能够完成进化——现有肉食动物的统治将永远持续下去。
看明白了吗?这就是《京都议定书》及其精神得以全面执行后的世界格局。这就是为什么必须将它称为一个大骗局而不是骗局的原因,因为它不是一些人试图欺骗另一些人,而是一群国家试图欺骗全世界。如果这样的一个旨在欺骗全世界的骗局都不能称为大骗局的话,那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称得上“大”了。
有人觉得这是危言耸听,妄图欺骗全世界怎么可能获得成功呢?那么,请记住阿道夫希特勒的名言:“The great mass of people will more easily fall victim to a big lie than to a small one.——人类更容易被一个弥天大谎而不是小谎所欺骗。”因为如果你撒了一个小谎,那它将立刻被拆穿,而如果你撒的是一个弥天大谎,开始将不会有人想要揭穿,因为这好像不过是疯子的梦呓。而当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的时候,已经无人敢去揭穿它了。在这方面,从XXX大师到元首的无数人都可以作为典范。
还有一个更有利的条件是,大多数人总是沉默的,他们这些沉默的大多数很容易被少数极端分子左右。因此,事实上你根本就不需要欺骗所有人,你只需骗过或者拉拢少数人,便可以利用他们去欺骗所有人。这招从1933年的国会纵火案到2003的伊拉克WMD威胁,被从纳粹党到共和党在内的无数人用过无数次。屡试不爽,然而每一次都奇迹般的应验了。这次也是一样,我敢说这个骗局其实并不怎么样,它是有漏洞的,但那又如何呢?我敢打赌并不是没有人看不出它的荒谬,然而看得出的人不愿澄清,而沉默的大多数又丝毫意识不到它的危险性——在看到本文之前,有多少读者认真思考过二氧化碳背后的逻辑而不是将所谓的“全球变暖”假设不加考虑地接受呢?又有多少人懂得这是胡说八道却又低估其危险性,以为最多也就不过是浪费点钱呢?——因此像戈教主这样一些骗子这些也就轻而易举地得逞,掩盖了自己撒旦的本来面目,而将自己打扮得如同拯救世界的天使。
“只有当好人无所作为的时候,坏蛋才能得逞。”
京都大骗局——完结篇:京都骗局(中) 42
这一骗局的最终目的和危险性何在?还是很简单,阻止并进一步毁灭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企图,让他们在全球化当中彻底沦为肉食动物的殖民地。
有些不知道是纯洁可爱还是幼稚可笑的家伙肯定又要觉得这又是在危言耸听了,世界上竟然会有人坏到这种地步吗?不幸的是,他们猜对了,同样的事情真的发生过,不过主角稍有变化。
1942年,当美国刚刚加入二战之时,国内仍有很多孤立主义分子在质疑罗斯福政府的决断,认为美国其实无需参战。为了反驳这种错误论调,美国著名国际经济和劳工问题专家洛文(Lewis Letovsky Lorwin,1883-1970)纂写了一部巨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济后果》(Economic Consiquence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此书在当时资料还异常缺乏的情况下,就对轴心国获胜的后果作出了极为准确的预言,战后为缴获的德国外交和财政文件所证实。此书在学界的地位堪与凯恩斯的《和平的经济后果》相媲美。因此,在二战尚未结束的1944年,就由程希孟先生翻译为中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此书中英文版本目前均已少见,不过我们尚不需要关注全书,而只需将精力集中于该书对纳粹德国经济政策的介绍评价部分。该部分已蒙“歌剧院幽灵”重新编译节录,并以《如果纳粹获胜》为题,相继刊载于《战争史研究》第6期与第8期上。如果没有这本杂志也不要紧,大家可以到“德国军事中心”去看网络版,不过有部分文字未经润色。
事实上,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妄图征服世界的德国人便已经对如何在欧洲建立新秩序作了大量设想。不过这些设想都随着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战败而烟消云散了。纳粹在30年代崛起之后,便在这些设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判断,又加进了所谓雅利安血统论之类的调料,烹调出了第三帝国版的欧洲新秩序。
假如我们将这个计划当中温情脉脉的面纱撕去,又把那些乱七八糟的血统论之类的胡说八道拿开,就可以发现该计划的实质其实就是一句话,毁灭欧洲其他还能与德国并存的国家的工业,从而使德国成为欧洲唯一的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国家。在纳粹设想的欧洲新秩序中,欧洲各国将被迫以德国的工业和德国的需求为核心被重组。奥地利、卢森堡、阿尔萨斯-洛林及波兰的一部分将被并入第三帝国,从而成为德国工业的一部分;比利时、荷兰、丹麦、挪威及法国等直接被德军占领下的工业原本较为发达的西欧各国的重工业将被彻底清楚,而只能被允许保留少量轻工业,以便为德国生产消费品;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东南欧各国将不被允许保留任何工业,而将仅仅成为德国的农业腹地,为德国生产农产品(而且还不得与德国农业竞争,因为纳粹认为农民对德国具有某种“神圣性”);至于瑞典和瑞士等名义上还能保持对立的国家,也必须将他们的经济与德国经济协调起来,换言之,绝对不得与德国竞争。
命运最为悲惨的就要算是波兰、乌克兰和俄罗斯等已经被征服或认为即将被征服的地区了。它们将成为第三帝国的殖民地,非但其工业无法得以留存,就连其农业也必须消灭;非但其农业必须消灭,连他们的人民也必须消灭。纳粹对这些国家的真正计划便是彻底“清洗”这些土地,以便为德意志人腾出地方,实现元首“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