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09-12-23 20:22:16
貌似好文,就是太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24 16:32:33
以上仅仅是减排量贸易这个《京都议定书》奉为法宝的温室气体减排方法仅仅在减排量识别这方面将要面临的客观困难。即便不提这一机制在交易等等其他方面的麻烦,即便仅仅在识别这一方面,它还面临着极大的主观破坏,这就是做假。
     在这个机制下,造假行为非常普遍甚至可以说是行规的一部分。在这行里面一定要牢记的一句话就是:“默认你看到的东西是假的。”假货泛滥的根本原因除了规则漏洞之外,还在于制假收益近乎无限大,成本和风险无限小。一个典型的大约20MW的水电站如果通过认证,则每年大约可产生5万吨减排量。按照目前中国政府规定的8.5欧元/吨的最低价,这些减排量可望给业主带来42.5万欧元的年收益,至少折合人民币400万元。扣除申请认证过程中可能的开支和佣金,实际能到手的最少300万元。然而同时,它所需要的近乎是零成本,不需要再在这个水电站外多建设什么东西,除了走一走关系,可能要盖几个章之外,伪造几份文件以外,没有任何投入。这些花销跟水电站上亿的投资来不过九牛一毛,所以几乎就是零成本。至于风险,项目作弊被抓之后的唯一后果就是项目本身被拒绝通过,仅此而已,没有任何其它的法律和道德责任。马克思说过,资本只要有300%的利润就敢无恶不作,更何况是这样的零风险高收益的买卖。这真是让人不由得想起次贷危机中的华尔街交易员,因为他们干的同样是零风险高收益的买卖。为什么他们如此热衷于金融衍生品交易,因为事成了可以分到大笔佣金,一旦搞垮了只需拍拍屁股就可以换家公司接着干。
     这就是它所面临的第三个问题:人们不可避免的投机行为。
     以上就是清洁发展机制这个看起来如此美好的理论在实际执行中所面临的3个小问题,而它们还不是问题的全部。一方面是减排量本身不实际存在因而难以确定,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各种复杂的情况而又不得不进行泛泛的规定因而留下了巨大漏洞,另一方面又面对人们的疯狂投机和作假,那它的实际执行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自 2005年《议定书》正式生效以来,UNFCCC先后出台过数不清的新规定,新办法和对旧规则的修正,但没有哪一次是真正解决了问题的。因为这个机制面临的3大弱点:减排量很难确定、为适应不同情况而无法细化规则因而依赖人治、人们不可避免的投机行为都是它所采用的Cap&Trading即限额- 减排量交易这种解决办法所与生俱来,根本无法克服的。这也就是把一笔慈善事业商业化之后的必然后果。
     黑格尔曾有一句名言:“存在即合理。”我们现在所能发现的,不是这一如此失败的机制奄奄一息,苟延残喘。它看起来反而好像愈加兴旺发达,以至于美国今年的两位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和麦凯恩都曾表示打算按这个思路来办。那么这一机制虽然可能再有问题,也肯定存在某种好处。这种好处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它可以帮助发达国家逃避自己应尽的责任。
     如上所述,由于减排量事实上是一个不存在的东西,确定它的唯一办法是利用UNFCCC所公布的数学模型去计算,而计算得正确与否,又同样完全取决于 UNFCCC的认可。就这样,UNFCCC实际上完全控制了减排量的产生与它的数量。如果它想要“减排量”多一些,只需将规则放松一些;如果它想要“减排量”少一些,那么也只需要将规则变严一点。UNFCCC可以随时满足有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要求,将水龙头拧紧一点或者是拧松一点,以便放水来对冲发达国家的减排义务。这其实并不奇怪,因为它自己就是由发达国家所组成并控制的。在这方面有一个最显著的证据就是,那些减排量的购买者和最终消费者事实上根本不在乎所买到的东西是假的,甚至如有需要,他们还帮助制造者作假以便更快拿到减排量指标。
     于是,我们在上面所提的那个多赢局面背后,又看到了另一个多赢局面(这也正是目前大家表面上还一团和气的原因所在)。发达国家通过以低廉的价格购买这些根本就不存在的减排量对冲了自己的减排义务,而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通过出卖这些不存在的东西多多少少拿到了钱,这笔生意的中间人UNFCCC又可以宣传自己成功地做了多少多少贡献而继续骗取经费,从事这笔生意的中间商们也成功地靠抽取佣金填满了自己的裤袋。在这笔交易之中,减排义务实际上从发达国家肩上卸下,却没有落到发展中国家身上,而是凭空消失了。因此,大家都满意了。在这笔交易之中,每个人各取所需,其实压根就没有人上当受骗,除了那些相信全球变暖的傻瓜。这些傻瓜满以为减排量贸易产生了多少多少减排量,因此少排放了多少多少温室气体,就满以为地球已经被保护了,于是就心满意足地回家睡觉去了。然而他们却根本就不知道这些减排量从来就没有存在过,温室气体的排放也从未因此而减少,该排放的还是照样在排放,地球实际上压根就没有在这笔生意中被人考虑过。不过如果他们能因此而得到些许心理安慰,谁又能说他们不是受益者呢?
     这就是《京都议定书》下消失的二氧化碳神话,一个过去两年来一直在发生,现在每天都在发生,将来至少还会发生到2012年的骗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24 16:33:20
Merry Christmas to all, and to nobody.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24 22:04:28
作者的思维真是天马行空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25 10:36:04
京都大骗局——完结篇:京都骗局(上) 41
     现在我们已经理清了《京都议定书》这一大骗局的基本脉络。它为何是一个“大”骗局而不是一个普通骗局,实际上已经是昭然若揭了。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个脉络:工业化将国家区分为肉食动物和草食动物,前者统治后者——草食动物可以通过工业化进化为肉食动物——工业化需要大量能源——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大量能源必然导致大规模二氧化碳排放。
     我们再把这个脉络加个头在反转过来:二氧化碳排放是一种罪恶——所有国家都不应增加二氧化碳排放——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无法在不增加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时获得大量能源——再也没有国家能够完成工业化——再也没有草食动物能够完成进化——现有肉食动物的统治将永远持续下去。
     看明白了吗?这就是《京都议定书》及其精神得以全面执行后的世界格局。这就是为什么必须将它称为一个大骗局而不是骗局的原因,因为它不是一些人试图欺骗另一些人,而是一群国家试图欺骗全世界。如果这样的一个旨在欺骗全世界的骗局都不能称为大骗局的话,那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称得上“大”了。
     有人觉得这是危言耸听,妄图欺骗全世界怎么可能获得成功呢?那么,请记住阿道夫希特勒的名言:“The great mass of people will more easily fall victim to a big lie than to a small one.——人类更容易被一个弥天大谎而不是小谎所欺骗。”因为如果你撒了一个小谎,那它将立刻被拆穿,而如果你撒的是一个弥天大谎,开始将不会有人想要揭穿,因为这好像不过是疯子的梦呓。而当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的时候,已经无人敢去揭穿它了。在这方面,从XXX大师到元首的无数人都可以作为典范。
     还有一个更有利的条件是,大多数人总是沉默的,他们这些沉默的大多数很容易被少数极端分子左右。因此,事实上你根本就不需要欺骗所有人,你只需骗过或者拉拢少数人,便可以利用他们去欺骗所有人。这招从1933年的国会纵火案到2003的伊拉克WMD威胁,被从纳粹党到共和党在内的无数人用过无数次。屡试不爽,然而每一次都奇迹般的应验了。这次也是一样,我敢说这个骗局其实并不怎么样,它是有漏洞的,但那又如何呢?我敢打赌并不是没有人看不出它的荒谬,然而看得出的人不愿澄清,而沉默的大多数又丝毫意识不到它的危险性——在看到本文之前,有多少读者认真思考过二氧化碳背后的逻辑而不是将所谓的“全球变暖”假设不加考虑地接受呢?又有多少人懂得这是胡说八道却又低估其危险性,以为最多也就不过是浪费点钱呢?——因此像戈教主这样一些骗子这些也就轻而易举地得逞,掩盖了自己撒旦的本来面目,而将自己打扮得如同拯救世界的天使。
    “只有当好人无所作为的时候,坏蛋才能得逞。”

     我们已经知道了这是一个大骗局,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回答。

     这个骗局是如何展开的呢?
     跟别的骗局一样,没有什么不同。绝大多数骗局,无论是小到民间的碰瓷、仙人跳、出老千还是大到国际间的所谓“战略欺骗”,都可以基本相同地分为三部分。一,骗子给受害者一点好处;二,骗子从受害者那里搞到一大笔好处;三,骗子逃之夭夭,受害人抱头痛哭。《京都议定书》签署于1997年,于2005年开始生效。根据它的规定,首先把所有签署国分为两类,附件一上的有减排义务的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非附件一上的没有减排义务的未完成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 ——也就是把骗子和受害者分开。其次,从生效日起至2012年,附件一国家需要完成大约5%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而同一时期非附件一国家无需承担任何义务。它还同时规定,为帮助附件一国家完成任务,它们可以向非附件一发展中国家购买减排量——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赎罪券贸易。当然这对这些国家来讲,无疑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啥也不用干就能拿钱。这是骗局的第一阶段,骗子给受害者一点好处。
     对于2012年以后的事情,《京都议定书》没有来的及做出硬性规定,但泛泛地暗示既然温室气体问题涉及全世界利益,那自然是应该全世界人民的共同任务—— 也就是从理论上来讲,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义务。骗子之所以不敢把话写明,因为只有放长线,才能钓大鱼。不过,他们很快就按捺不住了。
     去年12月,在巴厘岛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这个号称要为后京都时代制定路线图的会议几乎是从一开始就吵到了要破裂的边缘。矛盾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1,美国是否应承担强制减排任务;2,发展中国家是否应承担强制减排任务。欧盟在这两个问题上尤为积极,这不仅仅是自二战以来终于又从美国手中夺回了道德制高点,更重要的是终于要开始收网了。他们声称既然自己已经为所谓的温室气体减排作了足够的工作,并且已经假惺惺地作态表示要继续作工作,那么现在就是发展中国家要开始考虑承担义务的时候了。这就是我们正在进入的骗局的第二阶段,骗子开始要求受害者返还好处了。
     不仅如此,老欧洲已经开始将贸易、援助与这个所谓的二氧化碳问题挂钩了,就像以前与人权和民主挂钩一样。2007年11月27日,中欧峰会开幕前夕,欧洲钢铁业要求对提起新的反倾销申诉。同日,世界最大的钢铁企业阿塞洛-米塔尔的老板克什米米塔尔表示,对中国在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不作为,应该予以进口关税惩罚。据他说:“未来的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机制,必须与欧盟的贸易政策挂钩,缓冲从没有二氧化碳排放限制国家进口产品而带来的任何负面影响。”
     如果是别的国家或许在这个问题上还有说三道四的权利,但是欧盟?也真亏他们还说得出口!就在他们指责所谓中国在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不作为的同时,他们每年还要从中国进口超过1千万吨焦炭!1吨焦,10吨煤。他们一边享用着从中国进口的优质焦炭,而炼制这些焦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自然统统都算到中国头上了,成了中国所谓不作为的证据的一部分。非但如此,中国哪怕要是表露出丝毫终止对欧盟焦炭出口配额的意思,立刻就以制裁大棒相威胁。这帮骗子简直是虚伪到家了。如果欧盟真的如此在乎二氧化碳,那为何不停止从中国进口焦炭,并顺便停止这部分对应的钢铁工业呢?!
     这个骗局如果和其它骗局稍有不同的话,那就是它永远也不会进入第三阶段。因为骗子无需逃之夭夭,相反,他们可以一边肆意享用欺诈得来的财富,一边继续毫无愧色地指责受害者毫无公德,不爱护地球,就像他们现在一边享用着几百年来从发展中国家大肆掠夺来的财富,一边对这些穷国的贫穷落后、专制腐败和不民主假装痛心疾首一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26 12:36:58
客观的说,这个事情要从几个方面来看。
一,从纯自然环境的角度来看,工业化造成的问题还是蛮严重的,全球气候改变,冰山融化,全球水位上升,空气质量下降,的确会对我们的后代和人类的繁衍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
二,从能源的角度来说,可供开采使用非再生的能源是有限的,用掉就用掉了,也是时候考虑开发新的能源来源了。
以上的两点都是基于大人类来看的,问题是地球是由很多国家组成的,造成了把很简单的环境和能源问题搞的很复杂,为什么?就是因为国于国就其更本而言是对立的而不是合作的。打过星际的人都知道,想赢得一场战争无非就是抢矿,谁抢的矿多谁就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在现实的世界里,道理一样,但是你不能明抢,你只能暗夺,所以就造成了以下的第三个看这两个问题的角度,国家的角度。
三,从国家的角度来说,自身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发达国家不是说不想解决这个问题,而是他们想让发展中国家在解决这个问题中付出的更多,更有甚者,其中的一些人想借此机会大赚一笔且限制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势头。
不光环境和能源问题,一切问题只要一牵扯到商业和政治就完了,因为商业的本质是利润,政治的本质是控制,你怎么可能让追逐利润和控制欲望强烈的组织和单元去解决这么大一个课题,本来就是一个错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27 15:35:10
36# zhuying311

我觉得你概括的很有道理。不过感觉第三条有点过于绝对。政府和商业组织也是有动机做好这件事的。只不过大家都希望其他国家更多的为此付出代价。这个时候就看实力了。

这个问题早晚要拿出解决方案的。现在还在吵,是因为没逼到份上。从总体上说人类还是很短视的,对于气候问题形成共识需要过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28 10:03:35
37# xia7802
你说的没错,政府和商业组织也是有动机做好这件事的,只不过大家都希望其他国家更多的为此付出代价。
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国家和国家的对立性,国家和国家为什么对立?不是老百姓和老百姓要对立,而是政--府和政--府要对立,商业组织出于利益考虑要对立。如果把这两个因素剔除出去,问题反而容易解决。
现在不是对于气候问题形成共识需要过程,而是对于大家一起扯皮直至出一个所有国家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需要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会很漫长,扯皮嘛,大家一起扯呗。

一家之言,呵呵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29 08:22:53
京都大骗局——完结篇:京都骗局(中) 42
     这一骗局的最终目的和危险性何在?还是很简单,阻止并进一步毁灭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企图,让他们在全球化当中彻底沦为肉食动物的殖民地。
     有些不知道是纯洁可爱还是幼稚可笑的家伙肯定又要觉得这又是在危言耸听了,世界上竟然会有人坏到这种地步吗?不幸的是,他们猜对了,同样的事情真的发生过,不过主角稍有变化。
     1942年,当美国刚刚加入二战之时,国内仍有很多孤立主义分子在质疑罗斯福政府的决断,认为美国其实无需参战。为了反驳这种错误论调,美国著名国际经济和劳工问题专家洛文(Lewis Letovsky Lorwin,1883-1970)纂写了一部巨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济后果》(Economic Consiquence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此书在当时资料还异常缺乏的情况下,就对轴心国获胜的后果作出了极为准确的预言,战后为缴获的德国外交和财政文件所证实。此书在学界的地位堪与凯恩斯的《和平的经济后果》相媲美。因此,在二战尚未结束的1944年,就由程希孟先生翻译为中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此书中英文版本目前均已少见,不过我们尚不需要关注全书,而只需将精力集中于该书对纳粹德国经济政策的介绍评价部分。该部分已蒙“歌剧院幽灵”重新编译节录,并以《如果纳粹获胜》为题,相继刊载于《战争史研究》第6期与第8期上。如果没有这本杂志也不要紧,大家可以到“德国军事中心”去看网络版,不过有部分文字未经润色。
     事实上,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妄图征服世界的德国人便已经对如何在欧洲建立新秩序作了大量设想。不过这些设想都随着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战败而烟消云散了。纳粹在30年代崛起之后,便在这些设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判断,又加进了所谓雅利安血统论之类的调料,烹调出了第三帝国版的欧洲新秩序。
     假如我们将这个计划当中温情脉脉的面纱撕去,又把那些乱七八糟的血统论之类的胡说八道拿开,就可以发现该计划的实质其实就是一句话,毁灭欧洲其他还能与德国并存的国家的工业,从而使德国成为欧洲唯一的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国家。在纳粹设想的欧洲新秩序中,欧洲各国将被迫以德国的工业和德国的需求为核心被重组。奥地利、卢森堡、阿尔萨斯-洛林及波兰的一部分将被并入第三帝国,从而成为德国工业的一部分;比利时、荷兰、丹麦、挪威及法国等直接被德军占领下的工业原本较为发达的西欧各国的重工业将被彻底清楚,而只能被允许保留少量轻工业,以便为德国生产消费品;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东南欧各国将不被允许保留任何工业,而将仅仅成为德国的农业腹地,为德国生产农产品(而且还不得与德国农业竞争,因为纳粹认为农民对德国具有某种“神圣性”);至于瑞典和瑞士等名义上还能保持对立的国家,也必须将他们的经济与德国经济协调起来,换言之,绝对不得与德国竞争。
     命运最为悲惨的就要算是波兰、乌克兰和俄罗斯等已经被征服或认为即将被征服的地区了。它们将成为第三帝国的殖民地,非但其工业无法得以留存,就连其农业也必须消灭;非但其农业必须消灭,连他们的人民也必须消灭。纳粹对这些国家的真正计划便是彻底“清洗”这些土地,以便为德意志人腾出地方,实现元首“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的诺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29 20:16:59
留个位置慢慢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5 11:12:32
纳粹为何要这样做,因为这不光可以使德国成为欧洲唯一的工业化国家而凌驾于各国之上,而且可以使国防军和党卫军成为欧洲唯一的武装力量而轻而易举地镇压各国人民可能的反抗。这真是一条最为恶毒但不阴险的计谋,因为它不打算依靠欺骗而是依靠暴力来实现。
     如果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京都议定书》就会发现它难道与“欧洲新秩序”没有相同之处吗? 不,它们实在是太相像了,都是打算靠毁灭他国的工业来实现自身不可告人的目的!不过也有一点稍有不同的是,它不是想建立新秩序而是想维持旧秩序,同时“欧洲新秩序”恶毒但不阴险,《京都议定书》不仅最恶毒而且最阴险。因为它妄图依靠欺骗和宣传,依靠利用人类最善良的情感来达到目的!不过,骗子终究是无法得逞的,那么这一骗局又将如何反噬骗子本身,玩火者将以何种方式自焚呢?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教导我们,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就是生产无限扩大而消费相对不足,或者说供给无限扩大与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而且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消费和需求的不足而不是供给和生产不足,换言之,过剩的危机。每当这一矛盾发展到不可救药的时候,经济危机就将爆发。(就连赎罪券贸易这一奇特的行业也未能不免俗。这一行业自诞生起的主要矛盾便是几乎无限量的赎罪券供应和有限的赎罪券市场之间的矛盾。它的主管单位UNFCCC为了克服这一矛盾而大费脑筋。)
     现代的经济学家不太喜欢经济危机这个词,于是发明了一个新的概念“经济衰退”。更有部分人宣称,由于红色帝国的垮台和信息革命的出现,资本主义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已经失效,再也不会有大规模的经济危机,而只会有平缓的经济周期。很不幸或者说很幸运的是,2008年次贷危机再次给这些自以为是的家伙狠狠地上了一课。次贷危机实际上表明,资本主义并未摆脱其与生俱来的梦魇。红色帝国虽然垮了台,但马克思的断言反而因此变得更加清晰。次贷危机的源头还是在于消费不足,原本应当有能力消费住房的穷人却没有正常的支付能力,只能依靠次级贷款这样一种近乎投机的方式。世界各国缺乏健全的消费能力而只能依赖美国市场,于是次贷危机中的一切就顺理成章地发生了。
    《京都议定书》的危险性比这还要严重得多,因为它不是在试图解决这一矛盾,而是与之背道而驰。整个《议定书》的核心内容在于阐述二氧化碳的危害而要求全世界降低其排放,由前面可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必须降低能源消耗,而能源消耗的降低将进一步压制需求和消费。试问:如果没有良好的公路交通,谁会去购买汽车呢?如果没有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谁会去购买家用电器呢?如果没有了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谁会愿意去投资呢?那机床生产商,钢铁企业,水泥厂它们的产品又卖给谁呢?而进一步来讲,电力、交通等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又怎么可能在缺乏能源支出的情况下完成呢?不仅如此,能源支出事实上是几乎一切消费与需求的基础。能源支出的不足将会直接压制一切消费与需求。比方说有位网友曾经开玩笑说,看美国的经济危机到何种程度,不需要去看经济数据,只需要到公路边上去数汽车就行了。什么时候看到公路上没有SUV这种油老虎在跑了,就说明经济危机确实已经相当严重了,因为人们已经付不起汽油这种能源支出,也就不会再有大排量的汽车消费了。
     因此,《京都议定书》如得以全面推行,必将严重打压全世界的消费与需求,使资本主义的这对基本矛盾更加突出,更加失去平衡。《京都议定书》的负面效果绝对不仅仅是想小布什所言的那样拖累经济,而是必将危害整个经济的基础。它不仅将对经济造成打击,而是将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大加速危机的到来。它必将在全世界制造出一次比1929年的大萧条和2008年的次贷更加疯狂的前所未有的危机。一旦全世界的生产能力远远过剩于消费,那人们就只能自己给自己创造需求了。凯恩斯主义?那还算是好的。最好的需求其实莫过于战争,也许那一天,就是下一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当然了,这也未必就是件坏事,也许在世界大战之后,共产主义社会的伟大理想就“砰”的一声实现了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5 11:13:07
欢迎,共同学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1 18:08:12
顶一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