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10-1-2 09:58:30
riverrun 发表于 2010-1-2 01:04
29# ruoyan
坦白讲我不了解效用论的逻辑体系,所以首先感谢ruoyan清晰明了的概括。(ruoyan的介绍我会收藏的。)

对ruoyan所讲的共识,完全同意。

关于效用论的目标性问题我不敢妄断,但是确实怀疑,所以想就此请教两个疑问:
1)效用论如何从个体分析转换到群体分析的?——劳动价值论比较容易进行这一转换,因为劳动可以加和。而且群体之间可以进行劳动的交换,企业之间可以进行劳动的交换,经济部门之间也可以进行劳动的交换。用劳动的交换来解释经济群体间的价值交换看来比边际效用更容易。
2)效用论有没有提出经济管理的目标?——经济学家是有立场的,立场体现为经济理论的目标函数。马克思的立场是被剥削者的福利,所以他要求消除剥削,并认为这可以释放生产力,让社会总产出最大化。也许这不是一个完美的目标函数,而且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也许也未必完美,但是他有明确的目标。效用论对社会经济的目标函数是什么?效用论的立场又是什么?

关于利己,同意你的观点。

说说三个质疑。
第一,交换根据的通约性。我个人认为劳动和占有是交换发生的两个根据。效用论所言稀缺性,要通过占有,才会对交换发生作用。通过占有,甚至可以令本不稀缺的东西变得稀缺,例如水源。所以稀缺并非交换发生的根据。而在劳动和占有这两个根据之中,劳动是更根本的根据,因为劳动的交换将贯穿于人类社会的所有组织形式。
第二,不含劳动的商品的问题。我认为完全不含劳动的商品并不存在。但是确有这种情况:花费少量劳动甚至极少量劳动,达成占有,从而使获得的交换价值极大得大于所付出的劳动量。用社会一般劳动时间来解释这种情况确实有些牵强,它更大程度上是由占有而导致的。但是不论什么样的社会制度下,大多数人都是这种情况的受害者,都会反对这种情况。所以不应该因为这种情况的存在就否认劳动在交换中扮演着根本根据的角色。如果将这种情况视为合理,岂不就是维护特权占有引发的特权吗?任何理论恐怕都不宜以特殊情况作为自己的依据。
第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价格变动的相关性问题。这个问题的确存在,价格偏离价值的情况经常发生,而且经常长期发生。(这与占有权很有关系)。所以我觉得,劳动价值论与其说是一个解释经济现象的理论,不如说是一个解释经济组织形式的缘由的理论。马克思已经说过,“价值是一种社会关系”。要解释经济现象,还是需要借助市场分析的方法,包括效用分析(例如消费心理分析)。进一步,劳动价值论的应用,与其说是用来解释经济现象,不如说是用来作我们设计社会制度的依据。

关于边际效用的通约性。我想质疑的是,企业之间和社会部门之间也存在交换,他们如何达成边际效用的通约?

对于ruoyan讲的“纯粹资本主义(不是改良的资本主义)的问题在于‘正义’的缺失。”我不同意。西方已经有大量的关于“市场失效”的论述。这些市场失效,是资本主义制度无法解决的。在资本主义的纯市场体制下,“正义”是必然缺失的。资本主义加入“正义”也不会成为好的资本主义。目前资本主义国家的解决办法主要是“转移支付”,包括社会保障、慈善捐助等。这都是事后补救,是一个低效率的、容易发生新的不正义方法。资产阶级先夺取再施舍难道就算是正义了么?为什么不直接在分配时就“正义”一些?西方国家除了转移支付,还有其他一些限制剥削的方法,例如反垄断、工资标准等。这些方法就已经超出了转移支付的范围,而从根源上削弱了剥削者的剥削能力,这些是执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必须借鉴的。

最后,我赞同你所说的“
理论上不要把焦点集中在经济行为中是否要坚持个人利益的问题上”。
首先,我想说明,我所说的效用理论是以边际效用学派为基本内容的效用理论。不包括自帕累托和希克斯以后的所谓序数效用理论,我个人认为古典的边际效用学派理论有需要挖掘和发扬的地方。但是已有的边际效用学派有很多不足,对于交换价格的解释不彻底,对此我看到晏智杰教授有过分析。按我理解,到马歇尔,就对边际效用与价格做了正相关的假定,略去了从边际效用到价格的推导;以后价格在西方非马克思经济学派,包括新古典的序数效用学派中,都当作一种外生变量引入,不再对价格的成因做出分析。象张五常所说,他们认为什么决定价格不如价格决定什么重要。这样的分析,等于中断了个体效用分析到群体效用分析的中间环节,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我个人分析认为,个体的效用可以通过物品在不同人之间的交换相互连接起来,这种交换不是我的效用与你的效用的交换,而是通过物品的交换达到各自所有的不同物品的效用的交换,我出让一个物品等于出让一份效用,获得另一个物品等于获得一份效用;出让和获得当在边际上相等时,交换停止。每一个交换者都以这个目标参与交换,当他们在某个交易量上都同时使自己的目标得到满足,则交易成立,两个不同品种的交易量成立,这两个交易量的比,就是交易价格。这样,就完成了个体效用到群体交换的过渡。至于更进一步的竞争,分工,生产,群体之间的交换,我认为都是这个基本形式的复杂化,并不与这个基本型相排斥。
关于社会立场,我以为作为理论研究者,立场要以理论结论为根据或直接以某个先验的原则为依据,而不能我是哪个阶层的人就站在什么阶层的立场,那是利益驱动的立场取向方式,不是理论研究者的取向方式。马克思的立场是以其剩余价值理论为依据的,他本人并不属于工人阶级,可是如果他这个理论有问题呢?
关于经济管理目标问题,我理解是否是要以效用的语言描述社会经济管理的目标?我以为只靠效用理论得不到这个目标函数。我现在认为,一个好的社会的目标只有一个——共同富裕,但这个目标如果是一个函数值,则变量不仅仅是个体的效用,即便这些效用可以相加,也不能说社会的目标就是效用最大化,至少还有一个变量是人的基本权利。比如生存权利,很显然,如果一个人牺牲可以换来10个人的生存,假定效用可比较,这个方案是社会效用的最大化,但是,从人的基本权利来说那个人生存是他的权利,只要并非他的原因造成其它人丧失生存(比如他就是要杀那10个人),就不能剥夺其生存的权利。这时,社会的目标就不能单纯靠效用来计量。我理解个人权利方面的内容是要成为社会目标函数的重要参数的,倒是可以考虑依据这个权利,修正效用函数,使得一个含有正义内容的效用函数成为社会目标函数。

关于交换的占有前提问题,我承认是必须的,但这个占有并未否定稀缺性作为商品的必要条件,只能说不是充分条件,而作为共性,必要性已经足够了。占有的问题是超经济学的问题,我以为是政治问题,公正与否首先体现在初始占有的是否公正。交换只能解决在初始占有所获得的利益基础上再增加一些利益的问题;可以说每一种占有结构都存在相应的效用最大化,但是不同的占有结构这个最大化的水平是不一样的。我认为,只有社会实现了公正的分配,再通过交换,社会效用才能实现最大化中的最大化。
但是,初始的分配何谓公正与否?以什么标尺衡量?我以为仍然是效用。所以,效用是一个有力的分析工具。
你说占有可以使不稀缺变为稀缺,可能涉及到对于稀缺性的理解。我的理解是:我现在可以随时可支配和消费的物品量少于某个时期内我的最大需要量,谓之稀缺。这里作为可支配的限制条件的未必就是社会占有关系,首先更是自然占有关系。如果我自然占有的东西不稀缺,谁会占有同样的东西然后向我索价呢?而如果我在一种自然占有下稀缺,你又发现了我稀缺,所以才有社会性的占有我稀缺的东西向我所价,这样究竟是我的稀缺在先还是你的占有在先?社会占有是有目的的,有无目的的占有吗?而这个目的就是占有稀缺的东西谋自己的利益。这样分析,稀缺逻辑上是在先的。
是否存在不含劳动的商品问题讨论很多了。我认为绝大数量的商品都是劳动产品,但是作为一个全称命题说一切商品都是劳动产品是不能因“绝大多数”就成立的。只要有一个例外,这个全称命题就不成立了,进而一切以此为依据的推理也就不成立。逻辑如此,不会有错吧。
设计社会制度如果要以某个理论为基础,这个理论的目标社会一定要接受,论证一定要符合逻辑,如果目标或推理有错误,设计的制度一定会遇到问题。只要把社会制度的设计当作科学对待,就只能是这样。
我个人认为正义缺失是所谓“市场失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房产的泡沫说到底就是贫富差距过大造成的,包括中国的房产现状也是如此);转移支付是在聊补缺失的正义;这些补救措施的有效与无补救措施时的“失效”,从正反两方面正好说明正义缺失是资本主义的要害。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学习了资本主义的市场,却没有学习到补救的“正义”,原来自己缺乏的正义,也没有得到外援,而自己原有的正义却在被资本一点点的吞噬。
好象秦晖说过,公正至上,效率自在其中。至理名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3 18:44:50
ruoyan 发表于 2010-1-2 09:58
个体的效用可以通过物品在不同人之间的交换相互连接起来,……两个交易量的比,就是交易价格。这样,就完成了个体效用到群体交换的过渡。至于更进一步的竞争,分工,生产,群体之间的交换,我认为都是这个基本形式的复杂化,并不与这个基本型相排斥。
如果说市场总体按照效用交换,又怎么解释因这个价格变化路径:
有利可图->扩大生产->价格下降?
效用论最终只能将价格形成机制放到一个黑箱里面,应用上远不够有力。
交换的确离不开效用交换(或者叫做使用价值交换),但是将效用放到根本原因的地位来强调就错了。
关于社会立场,我以为……立场要以理论结论为根据或直接以某个先验的原则为依据……
关于经济管理目标问题,……我以为只靠效用理论得不到这个目标函数。……使得一个含有正义内容的效用函数成为社会目标函数。
同意。
研究者的社会立场决定着他的目标函数。马克思的目标函数是生产力发展,重商主义的目标函数是金银积累。那么,效用论的目标函数到底是什么?效用论的结论到底是什么?我虽然不完全了解效用论,但是我敢猜测,效用论的结论就是“顺其自然”,不干预,不管理,市场自由运行。
关于交换的占有前提问题,我承认是必须的,但这个占有并未否定稀缺性作为商品的必要条件,只能说不是充分条件,而作为共性,必要性已经足够了。
稀缺性,正是通过劳动来对价格起作用的。我将稀缺分为两类:第一种稀缺,是稀缺而不可稳定获取,例如用来交换纽约的玻璃珠。这样的东西就会成为“无价”的,其价格取决于交易中的偶然因素,这种稀缺是不具有一般意义的。第二种稀缺,是稀缺而可以通过劳动稳定获取,例如珍珠。这样的东西就会成为“有价”的,其价格取最终决于它所含的劳动量。
但是,初始的分配何谓公正与否?以什么标尺衡量?我以为仍然是效用。
How?
你说占有可以使不稀缺变为稀缺,可能涉及到对于稀缺性的理解。……
举一个例子:我国大豆油榨油能力原本与需求量基本平衡。但是被国际粮食集团漂亮地操作了。他们利用我国大豆产量的不足,先提高我国的大豆进口价格,致使榨油企业普遍严重亏损。然后出手收购国内名牌榨油企业股份(象鲁花、金龙鱼等)。收购得手后,立刻发生了国内食用油价格的上涨。如果按市场份额和股份份额来算,他们并没有实现国内榨油企业的垄断经营,但是,作为需求刚性很强的粮油产品,只要控制一部分产量,小幅地压低产量(甚至暂时增加库存),就可以令价格急速上涨。
是否存在不含劳动的商品问题讨论很多了。我认为绝大数量的商品都是劳动产品,但是作为一个全称命题说一切商品都是劳动产品是不能因“绝大多数”就成立的。只要有一个例外,这个全称命题就不成立了,进而一切以此为依据的推理也就不成立。逻辑如此,不会有错吧。
劳动并非导致交换的唯一因素,例如由占有可以导致交换。但是我认为对于所有可以形成市场价格的商品,一定是包含劳动的。而对“有价无市”的商品的分析不具有普遍意义,也不是搞经济研究的人应该关注的内容。
我个人认为正义缺失是所谓“市场失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房产的泡沫说到底就是贫富差距过大造成的,包括中国的房产现状也是如此);转移支付是在聊补缺失的正义;这些补救措施的有效与无补救措施时的“失效”,从正反两方面正好说明正义缺失是资本主义的要害。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学习了资本主义的市场,却没有学习到补救的“正义”,原来自己缺乏的正义,也没有得到外援,而自己原有的正义却在被资本一点点的吞噬。
好象秦晖说过,公正至上,效率自在其中。至理名言!
这些我同意。但是,与其在资本主义社会靠“正义”去作为社会支柱,为什么不在社会主义社会靠“正义”来作为社会支柱呢。其实,归根结底,“正义”是靠不住的。
一起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吧!
效用的位置,在于说明市场自发交换。效用论的位置,在于维护市场交换的自发性。这就是效用论的作用。我认为我们不应抹杀市场的自发性,而且需要放弃一些定价权,但是不能把效用的作用过份扩大,因为效用论实在是太容易被利用来操纵市场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4 12:19:03
如果说市场总体按照效用交换,又怎么解释因这个价格变化路径:
有利可图->扩大生产->价格下降?

关键是“有利可图”的“利”是怎么来的。如果消费者不因边际效用较高而愿意花费更多的代价购买,利在哪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4 12:23:45
效用论的目标函数到底是什么?
是某主体在给定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条件是:餍足量,禀赋量(可直接使用的量),不同品种间的技术转换率。
但是效用论解决不了给定禀赋的是否合理。因此,以公正为标准,效用论不应排除干预和管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4 12:31:52
稀缺性,正是通过劳动来对价格起作用的。我将稀缺分为两类:第一种稀缺,是稀缺而不可稳定获取,例如用来交换纽约的玻璃珠。这样的东西就会成为“无价”的,其价格取决于交易中的偶然因素,这种稀缺是不具有一般意义的。第二种稀缺,是稀缺而可以通过劳动稳定获取,例如珍珠。这样的东西就会成为“有价”的,其价格取最终决于它所含的劳动量。
以纽约交换不是价?你所谓的“无价”是价格很高,但并非任意高,比如那个玻璃珠要换需要玻璃珠的人的全家性命,谁会去换?
无论怎么分类,没有稀缺就没有价格,你能举出反例?可是按你的分类,两种稀缺都有价,但其中之一没有劳动还有价;稀缺与劳动哪一个更能解释价格一般(不是价格特殊)你自己已经阐明了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4 12:37:00
举一个例子:我国大豆油榨油能力原本与需求量基本平衡。但是被国际粮食集团漂亮地操作了。他们利用我国大豆产量的不足先提高我国的大豆进口价格,致使榨油企业普遍严重亏损。然后出手收购国内名牌榨油企业股份(象鲁花、金龙鱼等)。收购得手后,立刻发生了国内食用油价格的上涨。如果按市场份额和股份份额来算,他们并没有实现国内榨油企业的垄断经营,但是,作为需求刚性很强的粮油产品,只要控制一部分产量,小幅地压低产量(甚至暂时增加库存),就可以令价格急速上涨。
如果产量要足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4 12:44:24
劳动并非导致交换的唯一因素,例如由占有可以导致交换。但是我认为对于所有可以形成市场价格的商品,一定是包含劳动的。而对“有价无市”的商品的分析不具有普遍意义,也不是搞经济研究的人应该关注的内容。
占有也不是根本,没有用的物品占有了也没有交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4 12:51:28
与其在资本主义社会靠“正义”去作为社会支柱,为什么不在社会主义社会靠“正义”来作为社会支柱呢。其实,归根结底,“正义”是靠不住的。自私是一种人性,但正义也是一种人性。世界全部的斗争史,都有正义的因素在起作用。我十分同意你的(B红)质问:为什么不在社会主义社会靠“正义”来作为社会支柱呢。但不是对我的,因为我理解的效用论不反对甚至强调要自觉地运用正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4 12:56:21
效用的位置,在于说明市场自发交换。效用论的位置,在于维护市场交换的自发性。
后一句不对,也只是说明而已。是“实然”的解释,不是“应然”的提倡。“维护自发性”与否需要新标准的介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12 17:42:27
资本与利息只不过是吞噬新增商品货币化的雇佣劳动力的过程,只有能有新吞噬的情况下,利率才会有意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6 14:46:50
以下是引用championway在2008-7-18 8:45:00的发言:

1、劳动价值论的成立与否取决于如何界定“劳动”和“价值”,在恰当的定义之下,劳动价值论作为“劳动创造价值”是完全可以成立的。

2、楼主所说的矛盾,是在混淆价值和价格概念的情况下出现的。劳动创造价值,只是创造产品的价值的劳动创造了产品的价值,但是价格是交换比,涉及到两种商品,有两个劳动和两个价值,必须搞清楚这个2+2的关系才行。

3、例如马克思在资本论当中给出的x量的A=y量的B这类交换等式当中,有创造A的劳动、创造B的劳动,A的价值和B的价值多个变量。经济学必须说明“价格”是什么。《西方经济学的终结》给出的价格定义是P=x/y,即价格是交换比例。

哈哈,你很善于背书,考研可能政治是高分,但时至今日,背诵马克思的教条来驳斥别人,只能破坏学术气氛。看我逐条来驳斥你:

1、正如科斯所言,定义必须来自于现实,而不能脱离、排斥现实而另搞一套虚假世界的定义。比如价值,无论西方现代价值观,还是中国传统价值观,都认为人类追求的是“效用价值”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物以稀为贵”、“花钱难买我乐意”的价值。而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明确表述:“价值有时候取决于劳动,有时候取决于效用”。什么东西有价值,应该首先观察人类的交换行为:人类最主要的交换行为,并不是劳动品之间的交换,而是非劳动品与非劳动品之间的交换,其次是劳动品与非劳动品的交换,最次的才是劳动品之间的交换。况且,马克思又私自压缩“劳动”的范畴,认为技术、管理、知识创造、各类服务等等均非劳动,脱离、排斥现实世界。总之,马克思在窃取斯密关于价值的定义的部分内容后,将价值仅仅归为“劳动”,同样也脱离了现实,排斥现实。

先写到这里,喝酒去了。

任何脱离现实的定义、假设,在运用到现实的时候必然会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比如马克思定义商品为“用于交换的劳动品”,但现实生活中,商品交易处处皆是,而即使劳动品的交易仅占人类交易的小部分。人类的交易主要是非劳动品交易。实际上,即使是在马克思所称的劳动-商品产生前,人类已经开始了各种非劳动品交易,比如河边捡到的贝壳可以换采摘的果实。

2、兄弟,在马克思的狭隘定义下,“劳动创造价值”这句话是纯粹的“套套逻辑”。懂吗?由于马克思将价值定义为“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所以劳动创造价值实际上就是“劳动创造劳动”。这种脱离现实的东西,只有在自己的梦里成立,脱离梦境就要“见光死”。

3、你所说的P=X/Y根本不适合非劳动品、劳动品与非劳动品之间的交易,别胡扯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6 15:42:16
外界的刺激信号才会引起的内部的反应,物品依靠什么属性来满足需求的?

"一个有机体能够避免很快地衰退为惰性的“平衡”态,似乎成了如此难解之谜,以致在人类思想的最早时期,曾经认为有某种特殊的非物质的力,或超自然的力(活力,“隐得来希”)在有机体里起作用,现在还有人是这样主张的。
  
  生命有机体是怎样避免衰退的呢?明白的回答是:靠吃、喝、呼吸以及(植物是)同化。专门的术语叫“新陈代谢”。这词来源于希腊字,意思是变化或交换。交换什么呢?最初的基本观点无疑是指物质的交换(例如,新陈代谢这个词在德文里就是指物质的交换)。认为物质的交换应该是本质的东西的说法是荒谬的。氮、氧、硫等的任何一个原子和它同类的任何另一个原子都是一样的,把它们进行交换又有什么好处呢?过去有一个时候,曾经有人告诉我们说,我们是以能量为生的。这样,使我们的好奇心暂时地沉寂了。在一些很先进的国家(我记不清是德国还是美国,或者两个国家都是)的饭馆里,你会发现菜单上除了价目而外,还标明了每道菜所含的能量。不用说,这简直是很荒唐的。因为一个成年有机体所含的能量跟所含的物质一样,都是固定不变的。既然任何一个卡路里跟任何另一个卡路里的价值是一样的,那么,确实不能理解纯粹的交换会有什么用处。
  
  在我们的食物里,究竟含有什么样的宝贵东西能够使我们免于死亡呢?那是很容易回答的。每一个过程、事件、事变--你叫它们什么都可以,一句话,自然界中正在进行着的每一件事,都是意味着它在其中进行的那部分世界的熵的增加。因此,一个生命有机体在不断地增加它的熵--你或者可以说是在增加正熵--并趋于接近最大值的熵的危险状态,那就是死亡。要摆脱死亡,就是说要活着,唯一的办法就是从环境里不断地汲取负熵,我们马上就会明白负熵是十分积极的东西。有机体就是赖负熵为生的。或者,更确切地说,新陈代谢中的本质的东西,乃是使有机体成功地消除了当它自身活着的时候不得不产生的全部的熵。"

--E.薛定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