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9065 41
2009-12-22
马克思主义者对庞巴维克攻击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批判

  庞巴维克(1851—1914年)是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经济财货价值论纲要》(1886年);《资本与资本利息》(二卷本,第一卷《资本利息理论的历史和批判》(1884年),第二卷《资本实证论》(1889年));《马克思体系的终结》(1896年)。在这些著作中,他集中力量攻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否认资本主义剥削本质。

  庞巴维克的理论的核心是主观主义的边际效用论。这种理论与萨伊等人的效用论不同,它认为一物要有价值除要对人有效用之外,还必须是“稀少”的,即有数量的限制。正是由于这种量的限制才使得该物的得、失会对物主带来快乐和痛苦,才使得人们可据以评价它的价值的大小。他认为经济上的价值就是指这种主观价值,市场价格即根据这种主观价值决定的。

  庞巴维克攻击马克思,说他没有为自己的劳动价值论提供任何经验上的或心理上的证明。只是以一种纯逻辑的方法,依靠辩证的演绎来证明价值的本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他攻击马克思仅仅从亚里士多德那里借用了以下一种观念:没有等同性,交换就不可能进行,而没有通约性,等同性也不可能成立。他诬蔑马克思正是从这样一种观念出发,才进一步演绎出不同商品之所以可以交换是因为它们都是劳动产品,在它们物的躯体内都凝结着一般的人类劳动,正是这种一般的人类劳动的消耗,使商品有了质的等同性,从而产生了量上比较的可能。庞巴维克还攻击马克思对“商品”这个概念做了不适当的限制。他认为不应当把商品仅仅看作是劳动的产品,而将自然界的馈赠排斥在商品之外。如果真正把交换看作是均等,看作交换物品之间有可通约的东西的存在,那么,这种共同的东西就不应当仅仅到劳动产品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所有投入交换的东西中去寻找,特别是到自然的馈赠物品,如耕地、木材、水力中去寻找。排除这些东西在方法论上就是错误的。他认为,如果真正到交换的物品中去寻找什么共同的东西,那就可以看到商品中存在的共性除劳动外,同需求相比的物品的稀少性是较劳动更为普遍的共性。只要物品是需求的对象,是被占有的对象,稀少性就是它们的共性。为什么不能象把劳动一样也把这种稀少性看作是价值的本质呢?

主观感觉的效用先不谈,就先谈物稀少,我觉得拿稀少来说事是很狭隘的。最简单的就是水,我们说水资源短缺,那是说的没有被污染的淡水越来越短缺了,而整个地球上的水是用不完的。只要舍得花费劳动,海水不也能被淡化么?污水不照样处理得可以直接饮用么?所以稀缺并不是关键,而是海水淡化,污水净化耗费的劳动太巨大了,跟直接保护淡水资源相比,污染后处理的耗费劳动成本太大的,所以我们必须保护淡水资源,而不是由于水的稀缺,水并不稀缺。

再如石油,很多人都担心,石油不久的将来就要被开采殆尽,我们将无能源可用,但是我却不这么看,只要我们的太阳在一天,我们都不要担心能源问题,只不过现在获得太阳能的劳动耗费还太大,但是我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将来我们利用太阳能就跟开采石油一样,甚至耗费劳动还要低。

还有如钻石,天然钻石稀少吧,但是它已经不能决定工业用钻石的价格了,因为工业用的可以人工合成,钻石不过是碳元素在高温高压下的产物,随着合成技术的进步,人工钻石个头越来越大,杂质越来越少,最后天然钻石的价格也是会受到影响的。


  庞巴维克还责难马克思未能将劳动价值论贯彻到底。他认为,企图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现象形态作出说明的《资本论》第3卷同阐述自己理论的基础——劳动价值论的《资本论》第1卷完全处于矛盾之中。他说按照《资本论》第1卷的阐述,商品之所以可以交换是因为双方存在着一种等量的东西,存在着可通约的东西。除了一些暂时的偶然的因素以外,交换都应该是等量劳动之间的交换。但在第3卷中却不是这样了,现在商品不再按它们包含的劳动量相一致的比例进行交换,而是按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的生产价格交换,而且这种状况决不是暂时的、偶然的了,而成为经常的、普遍的了。庞巴维克说,这种状况说明,价值理论之船撞在了现实的礁石之上沉没了。

这里也是很多人不理解马克思的地方,因为马克思在这里运用到一个概率论的观点,偶然性中的必然性。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刨去供需对价格的影响,偶然的交换未必是等价的,但是无数的交换却是趋向于等价的。因为在这个市场里是没有人愿意吃亏,那么等价就成为了一个必然的东西,但是如果这个市场存在垄断,竞争不再自由,那么不等价交换也是正常的了。这也是为什么要实行市场经济,为什么要打击垄断的原因,就是为了让交换趋向于等价,这样的市场才能准确的描述每个市场参与者的贡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2-23 08:43:05
1896年庞巴维克的《马克思思想体系的终结》发表后,在马克思理论队伍中第一个公开反驳这一攻击的是威廉·李卜克内西。他在19世纪最后几年写的《价值学说史》一书的下篇专门批判各派价值学说。其中的第四章用了很大篇幅批判庞巴维克的边际效用说。在对边际效用说进行了详细分析之后,他得出结论说:“所以我们可以说,边际效用说是专门从主观因素来说明商品交换关系的,因而是完全错误的。相反,支配商品交换和商品价格的规律应当是客观的,这是交换得以进行的必要前提。因此这种边际效用说不能成为反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论据。”(参见:孙寒冰等译:《价值学说史》,黎明书店第270页)

  在批驳庞巴维克的文章中,希法亭的著作《驳庞巴维克对马克思的批判》和布哈林的文章《食利者政治经济学》是两篇影响较大的文章。

  希法亭在前一篇文章中,针对庞巴维克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指出,商品首先是劳动的产品,对于大多数物品来说,为了使它们有用,就必须耗费劳动。但是,一个物品仅仅是劳动产品还不能成其为商品,一个物品只有当它通过交换与其他产品发生关系才成为商品,所以商品代表独立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从量上来考察这种关系就是交换价值。
在生产资料私有的条件下,独立生产者的劳动首先表现为一种私人劳动,不过他们完成这种劳动并不是为了个人消费,而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可见,私有制和劳动分工把社会割裂为一个个孤立的原子,而产品的交换则恢复了社会的相互联系。因此,商品一词是经济学的名词,而不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商品作为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表现为商品的自然形式和社会形式之间的对立统一。从社会角度来考察,商品不再表现为不同主体的个别劳动的产品,它获得了社会必要劳动的特殊性质,私人劳动转化成了它的对立面,成了社会劳动。赋予劳动以创造价值特性的正是劳动的这种特殊社会属性。使用价值仅仅是物和私人之间的一种个别关系,它只能是个人评价某一物品价值的尺度。生产者之所以要把某一物品卖出去,正是因为该物品对于他来说已没使用价值了,所以使用价值——效用不能成为评价商品的普遍尺度。只有抽象的普遍的人类一般劳动才能成为这种普遍尺度,这个客观尺度的量就是劳动所持续的时间。希法亭针对着庞巴维克的边际效用论指出,每一种从使用价值,从效用出发,也就是从商品的自然属性出发的价值理论,都是从物与个人的关系出发,而不是从人类的社会关系出发,其结果都必然陷入从个人主观心理来评价商品价值的错误。这也就否定了商品评价中的客观的社会尺度。这也就无从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必然趋势。希法亭针对着庞巴维克攻击马克思的商品概念比用于交换的物品狭小指出,对于社会来说,劳动的自然条件总是一定的,是相对稳定的,它不可能是经常变化的社会关系的原因。唯一变化的是运用这些自然条件的劳动方式。运用这些自然条件成功的程度决定了劳动生产率,而单位产品的价值量是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在自然力也由个人处置的范围内,个人有可能运用超过社会平均水平的生产率进行劳动,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这种超额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表现为自然力的价格。这样才使象土地这样的恩赐物得到了作为商品的某些特征,使它有价格可以买卖。庞巴维克把自然界的馈赠物归结为价值,这使他成了重农学派的俘虏。

  如果说希法亭对庞巴维克的批判侧重于理论方面,布哈林则是侧重于方法论对他进行了驳斥。他首先对庞巴维克所代表的奥地利学派出现的历史、社会和心理背景进行了分析。他指出,这一学派是没落的资产阶级的精神状态的产物。19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得到了异乎寻常的发展,资本大量积聚起来。加之信贷的发展,这些积聚起来的资本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了那些同生产无关的人手中,这些人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个寄生者阶级。他们不仅处于生产之外,而且也处于资本流通领域之外,他们象“菜汤上的浮油”。他们的活动领域在“消费领域”。消费是他们全部生活的唯一内容。消费者的心理状态就是形成奥地利学派的基本心理特征。这些食利者的第二个心理特征就是极端的露骨的个人主义。因为这些人完全处于社会生活之外,社会联系完全崩溃了。奥地利学派的经济理论就是这些食利者的极端个人主义者的以我为中心评价任何事物的理论反映。害怕无产阶级革命,害怕社会灾难的临近,因此要“及时行乐”,是这个阶层的第三个心理特点。边际效用论也正是反映了这个特点。正是从这样的心理特点出发,这一学派到处都把个人经济行为的动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而社会规律则被认为是作为经营主体的个人动机彼此协调的结果。因此,在他们看来,要说明社会规律就必须先弄清促成个人经济活动的主观动机。同时,
奥地利学派的所谓经营主体的个人也不是与其他社会成员有着密切联系的个人,而是孤立的原子,经营着的鲁滨逊。庞巴维克总是把坐在源源不断泉水旁边的个人同跋涉于沙漠之中的孤独的旅客作为分析的例证就证明了这一点。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分析方法。社会决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数学总和,相反,个人的经济活动是以一定的社会环境为前提的。孤立的个人的活动动机与作为社会的人的活动动机是很不相同的。对于前者来说,外在的环境只是自然界;对后者来说,外在环境除自然界之外,还有特殊的社会环境。如果只有孤立的个人,只有单个经济的总和,而这些个体之间没有接触点,没有任何经济的交往,这些个体就不会形成有机整体,就不会有社会,那也就根本不会有任何规律可言。

  布哈林认为,庞巴维克研究方法的另一个特点是非历史主义的观点。他不是去揭示支配人类社会各个具体发展阶段的特殊规律,而是把经济范畴的具体的历史规定性抽象掉,把它作为永恒的适合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的范畴和规律来研究,这样就使范畴、规律变成了抽象的空洞的东西,对我们认识各个不同的具体事物不仅毫无补益,反而会掩盖具体事物的本质。如他把资本看作是经济上获得财富的手段的物品总额,或中间产品总额。其实,资本的本质不在于它是中间产品的总额,这是生产资料的特点。而资本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关系,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反映了资本与劳动之间的一种剥削与压迫的关系。庞巴维克方法论上的第三个错误就是,他不是把生产放在自己分析研究的首要地位,而是把消费,把经营主体的需求和主观愿望放在了分析的首要地位。他根本不了解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中,生产是处于第一位的,它决定着其他各个环节。

  在批判了庞巴维克的方法论以后,布哈林就进而批判了边际效用论。
他指出,这种价值理论完全不符合资本主义现实经济生活。资本家对自己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估价,决不是根据它对自己企业的效用来进行的。认为克虏伯生产的大炮对他有直接的效用是绝顶荒谬的。一个资本主义企业的产品对该企业来说只有一种效用,即它能使资本家获得利润。因此资本家对自己产品的估价不是建立在物的效益上,而是建立在它的交换价值上。资本家考虑的唯一出发点是赚钱,这一点同荒岛上的鲁滨逊完全不同。布哈林认为,边际效用论同资本主义现实中的交换是完全矛盾的。因为在现实中,交换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而不是偶然发生的。在现实的交换中,不论是卖主还是买主都不会按照商品数量的多寡来估价商品价格的。另外,在市场上,谁也不会因为某种东西对自己没有效用,而认为它一文不值。因为大家知道这些对自己无用的东西出卖后即可换得一定量的其他价值。同样谁也不会根据效用递减的规律来估价财货的总价值量,因为市场上某一种商品的总价值始终等于单位商品的价值乘以商品的总量。

  本世纪初期发生的这场争论,对捍卫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及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世界范围的传播都有着积极意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23 12:03:21
人云亦云,没有新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23 12:18:31
fujo11 发表于 2009-12-23 12:03
人云亦云,没有新意。
希望楼上也把这句话送给本版区其他的转贴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23 13:30:07
还好我还加了点自己的东西进来了,不然转帖的罪过真的就是人云亦云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23 15:28:50
没有谁完全正确,也没有谁错得一无是处
但是在这个论坛的某些人眼里
马克思完全正确,其他人一无是处
似乎某些人有一点错误,他就完全错误
楼主这篇认识庞巴维克,不过是再次传递了这样的信息而已
似乎打击了马克思的反对者,就可以证明马克思正确
不过,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在百度百科里面对庞巴维克有酱紫一句评价
。。。。。。
他的《资本与利息》已成为经济学的经典著作,被称为“科学发展史上最重要、最有创造性的著作”。
http://baike.baidu.com/view/1250175.htm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