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oyan 发表于 2009-12-23 23:21
转载让我又一次看到庞巴维克分析的正确。
以前的帖子提出过,不要把稀缺性与绝对数量少等同。稀缺是针对需要而言的。是相对需要的缺少,不是绝对量的缺少。一个量的淡水少是比较对淡水的需要而言的,不然何谓多少?
“而整个地球上的水是用不完的。”,如果地球上的海水也少呢?还会把外星的水也要算上吧?是不是也要把宇航的成本也要算上?如此你可以说,世上没有什么是少的,只要劳动耗费到一定程度一定能有。即便如此,消费、交换能等么?一种不能生产的稀缺之物一定是劳动所不及,那么增加任何一个单位的稀缺物劳动耗费将是无穷大,那么这个稀缺物的价格是不是也是无穷大呢?
的确如此,只要不是超出现有生产力的需求,只要肯耗费相应的劳动量,就能获得。对这个问题你只消举个反例,就能破解,就怕你举不出来。
在淡水丰富的国家,人们不就必花费那么大的劳动量去淡化海水,而在缺乏淡水的中东,哪个城市不是靠海水淡化的?这就很能说明问题,耗费劳动的多少在这里起了决定性因素。
既然要想用劳动来解释价格,当然就要解释所有可能的商品,包括自然的馈赠品。否则就说明商品价值的最一般的本质不是劳动,这在逻辑上完全正确。
那请你举例说明有哪种自然馈赠品不要劳动获得,而具有价格的,你举例来举例去不在自己设定的垄断情景下么?
人工钻石个头越来越大,杂质越来越少,最后天然钻石的价格也是会受到影响的这是替庞巴维克做注解而不是批判。钻石多了,不稀缺了,钻石的价格就要下降。
其实效用论最大的悲哀就是不肯从事物的本质去分析,的确,人类技术进步了,钻石可以人工合成了,最后是不稀缺了,但是这不稀缺的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人类能凭空就让它不稀缺么?不稀缺是因为人类的劳动。不经过研究我们能知道钻石的内部构造么?不经过研究我们能知道如何合成么?不经过研究,我们能产生高温高压的环境么?在效用论眼里,这些好像都是无关紧要的,那么用不稀缺解释价格下降似乎是合理的了。天然价格的下降是由于用人工合成同品质的钻石耗费的劳动比开采天然钻石耗费劳动少的缘故,而不是你所谓稀缺性,天然钻石还是稀缺的,至少地球上就那么多,但是能人工合成后,我们只要有碳元素就能合成。
关于马克思的等价交换等式,可以说两种物品交换一定有某种等量关系存在,但是如何确定这个等量的属性?用排除法,马克思是这样用的,但是他只排除了一个使用价值,用途不同的物品不能相等,所以相等的只能是劳动。问题是商品是就这两种属性吗?只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属性是一个假设,如果这个假设不成立呢?稀缺性正是这样的一个商品属性,而且比之劳动,可以找到没有劳动的商品,能找到不稀缺的商品吗?把一个重要的而且更为一般的商品属性忽略掉确实是马克思价值分析方法的致命缺陷。
那你就举例啊,什么商品是稀缺的,以至于我们投入再多的劳动它还是稀缺的。
劳动生产出财富没有错,但这只不过是一种财富(生命体能时间)向另一种财富的转换。劳动作为成本是因为劳动对于人是一种负担,如果是一种享受,不劳动还难受,劳动就不会是成本。所以,劳动活动本身不是那个决定价格的价值实体,而是劳动带给劳动者的感受,是劳动的负向的效用。
负向效用,这个词和负增长有异曲同工之妙啊。劳动不管是负担还是享受,你都必须付出,也即是不管是所谓的正效用还是负效用,你不可能不劳而获。为了让大家认同你的观点,你就举一些可以不要劳动就能获得的东西吧,其实我也很想不劳而获的,这个论坛上的每个正常人都有这个欲望的,你就给大家指条明路。
生产者之所以要把某一物品卖出去,正是因为该物品对于他来说已没使用价值了,所以使用价值——效用不能成为评价商品的普遍尺度。希法亭的这个批判还有后面布哈林说的大炮对于资本家无效用的观点,都是截取一个效用因果链中的一段来做孤立的分析,就如同看到高压线却说这与家里的灯光没有关系一样可笑。
ruoyan 发表于 2009-12-24 10:20
只要不是超出现有生产力的需求,只要肯耗费相应的劳动量,就能获得。
我问的是“超过现有生产力呢?”
超过现有生产力的话,那就是在做梦。。。
那请你举例说明有哪种自然馈赠品不要劳动获得,而具有价格的,你举例来举例去不在自己设定的垄断情景下么?
森林。
恩,巴西是卖森林,他是有价格,不过这个森林被这个国家垄断了。而你购买了森林要从里面获得可以售卖的东西必须付出劳动。
在效用论眼里,这些好像都是无关紧要的,那么用不稀缺解释价格下降似乎是合理的了。
正是这样,是因为先有价值才花费劳动而不是因为花费劳动才有价值。因果不能倒置。
你的前一个价值指的是物的使用价值,后一个指的是劳动对应的价值,当然是先要有使用价值,劳动才具有价值了,不过劳动价值论认为不以使用价值为价值的评价标准,而是以获得使用价值的劳动为评价。
那你就举例啊,什么商品是稀缺的,以至于我们投入再多的劳动它还是稀缺的。
为什么要“再投入劳动”,已经存在的一些自然赋予的商品不含有没有任何“物化劳动”,但由于稀缺所以有价,这已经是充足的反例了。把已经存在的商品硬说含有“将来时的”,如果超出生产力还是不知道多少的劳动,然后根据这个劳动计量价值,能说服自己吗?
不要把稀缺性与绝对数量少等同。稀缺是针对需要而言的。是相对需要的缺少,不是绝对量的缺少。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659721&page=2&from^^uid=1042799
这是你的原话。但是事实情况是我们的产品经常相对过剩,不然就没有什么经济危机了,你总不能说经济危机也是马克思杜撰出来的?
负向效用,这个词和负增长有异曲同工之妙啊。劳动不管是负担还是享受,你都必须付出,也即是不管是所谓的正效用还是负效用,你不可能不劳而获。为了让大家认同你的观点,你就举一些可以不要劳动就能获得的东西吧,其实我也很想不劳而获的,这个论坛上的每个正常人都有这个欲望的,你就给大家指条明路。
不知所云。我解释的是为什么劳动会成为成本,与不劳而获何干?
但也给个不劳而获的东西吧:空气。
你不是说,如果某物具有稀缺性就有价格,那么我用这个稀缺属性获得的价格去买劳动产品,这个过程不是不劳而获是什么?对空气的解释估计就是由于它不具有稀缺性,所以不具有价格。。。
大炮怎么会对资本家没效用呢,19世纪他们不就是靠这些大炮打开世界各地的市场的么?但是如果具体到生产大炮的那个资本家来说,大炮在他眼里估计就是可以卖掉的商品,他并不需要使用大炮去干谁。这个道理就跟现在被开发商捂着的房子一样,你能说那个房子对你有使用价值么?
第一句混淆主体,空泛政治论述,把大炮对于军队的效用,当作对生产大炮资本家的效用。第二句又否定自己。合起来也没有证明:大炮与最终消费者的效用无关,依然延续着将生产与消费分裂观察分析的弊病。
hohai_abc 发表于 2009-12-24 10:55
恩,巴西是卖森林,他是有价格,不过这个森林被这个国家垄断了。而你购买了森林要从里面获得可以售卖的东西必须付出劳动。
你要回答的是:森林含有多少物化劳动?它的价格与这些物化劳动相关性在哪里?
你的前一个价值指的是物的使用价值,后一个指的是劳动对应的价值,当然是先要有使用价值,劳动才具有价值了,不过劳动价值论认为不以使用价值为价值的评价标准,而是以获得使用价值的劳动为评价。
不对。我的价值不是用途。有用途而不稀缺的不具有价值,也不会有人未这样的不具有价值的用途去劳动。
但是事实情况是我们的产品经常相对过剩,不然就没有什么经济危机了,你总不能说经济危机也是马克思杜撰出来的?
注意你说的是“相对过剩”。
你不是说,如果某物具有稀缺性就有价格,那么我用这个稀缺属性获得的价格去买劳动产品,这个过程不是不劳而获是什么?对空气的解释估计就是由于它不具有稀缺性,所以不具有价格。。。
你在说商品没有劳动就没有成本?未必。我说的是劳动“可以”成为商品的成本,但不是只有劳动可成为商品的成本。劳动成为商品的成本是因为“劳动”本身(对于劳动者自己)也具有稀缺性。
看来你要好好拜读天涯诗客关于效用二重性的论述了,我觉得抛开基础正确与否不谈,其中的思维方式还是值得你学习的。生产和消费本来就是分裂的,这是事实,这也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消费和生产紧密结合,消费多少生产多少的话,那么就不会有经济危机了。
宿舍123456 发表于 2009-12-24 23:43
“这里也是很多人不理解马克思的地方,因为马克思在这里运用到一个概率论的观点,偶然性中的必然性。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刨去供需对价格的影响,偶然的交换未必是等价的,但是无数的交换却是趋向于等价的。因为在这个市场里是没有人愿意吃亏,那么等价就成为了一个必然的东西,但是如果这个市场存在垄断,竞争不再自由,那么不等价交换也是正常的了。这也是为什么要实行市场经济,为什么要打击垄断的原因,就是为了让交换趋向于等价,这样的市场才能准确的描述每个市场参与者的贡献。”
——————————————————
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价格是围绕价值还是生产价格波动的呢?
ruoyan 发表于 2009-12-24 15:14生产与消费的分离是事实,但这个事实并不能证明生产与消费没有联系。经济危机恰恰是中断了“消费决定生产”这个内在联系造成的,分裂地考察生产与消费不会避免而将造成经济危机。hohai_abc 发表于 2009-12-24 10:55
恩,巴西是卖森林,他是有价格,不过这个森林被这个国家垄断了。而你购买了森林要从里面获得可以售卖的东西必须付出劳动。
你要回答的是:森林含有多少物化劳动?它的价格与这些物化劳动相关性在哪里?
垄断两个字你没看见,这个价格和物化劳动有关么?我问你的问题你没弄明白,我问你买了森林,除了依靠你对森林的垄断继续转手卖掉它之外,你要从森林里获得可以售卖的东西要不要付出劳动?我就是要你举例出什么东西是由于稀缺的原因而具有了价格,而不需要人类劳动获得的。
你的前一个价值指的是物的使用价值,后一个指的是劳动对应的价值,当然是先要有使用价值,劳动才具有价值了,不过劳动价值论认为不以使用价值为价值的评价标准,而是以获得使用价值的劳动为评价。
不对。我的价值不是用途。有用途而不稀缺的不具有价值,也不会有人未这样的不具有价值的用途去劳动。
稀缺的本质是什么?要么是被垄断,要么就是难以获得。我就很好奇除了这些途径,稀缺这个属性如何转变为价格的,我觉得如果你能在这方面论述清楚的话,你的成就绝对够得上诺贝尔经济学奖了。
但是事实情况是我们的产品经常相对过剩,不然就没有什么经济危机了,你总不能说经济危机也是马克思杜撰出来的?
注意你说的是“相对过剩”。
不要把稀缺性与绝对数量少等同。稀缺是针对需要而言的。是相对需要的缺少,不是绝对量的缺少。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659721&page=2&from^^uid=1042799
你自己的原话好好看看,你说相对稀缺的,但是事实情况是经常相对过剩。
你不是说,如果某物具有稀缺性就有价格,那么我用这个稀缺属性获得的价格去买劳动产品,这个过程不是不劳而获是什么?对空气的解释估计就是由于它不具有稀缺性,所以不具有价格。。。
你在说商品没有劳动就没有成本?未必。我说的是劳动“可以”成为商品的成本,但不是只有劳动可成为商品的成本。劳动成为商品的成本是因为“劳动”本身(对于劳动者自己)也具有稀缺性。
那不还是劳动么?我劝你还是从了吧,绕来绕去还是劳动。我承认劳动对个人而言是稀缺的,但是我们获得报酬不是因为我劳动的稀缺啊,而是由于我把劳动付出了才获得报酬的啊。你能跟一个老板说,因为我劳动是稀缺的,所以你就得给我钱,你不干活人家哪里会给你钱啊。稀缺不是产生价格的原因,在没有垄断的情况下,只有付出劳动才具有价值,进而才能产生价格。
看来你要好好拜读天涯诗客关于效用二重性的论述了,我觉得抛开基础正确与否不谈,其中的思维方式还是值得你学习的。生产和消费本来就是分裂的,这是事实,这也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消费和生产紧密结合,消费多少生产多少的话,那么就不会有经济危机了。
ruoyan 发表于 2009-12-29 17:13
23# riverrun
你欣赏原文的哪个观点?
交换是一个社会形式,这可以有共识。但也是一个表面的现象,需要解释的现象。
研究者的目标是为什么会交换,为什么会按一定的价格去交换,价格怎么形成的,不论是劳动价值理论还是效用理论都以这个完满地解释交换价格为目标,也以是否有信服的答案为判断理论正确的标准。信服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可验证,包括前提假设符合事实和理论结论可验证;二是推理中逻辑要严密。无论是效用论的戈森、杰文斯、瓦尔拉斯还是劳动价值论的李嘉图、马克思都是力图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可验证的事实来证明自己理论的正确。作为我们也要从这两方面学习、审视这些理论。这些方法论的原则大概也能有共识。
现在看效用论的分析思路,交换涉及两个人,两个人都根据自己利益的判断去交换,交换后一定要使自己的利益有所增加。这已经是从社会角度而不是私人个体角度考虑问题了。可是什么是“利益”?效用论解释说是一种叫效用因素,并给出定义是消费某种物品所带来的满足感。进一步,认为效用是个体性的,满足感是个体性的。如果一个交换后存在一个双方的共同的满足感,即所谓的双赢,也是以两方自己都有满足感为充要条件的。所以,效用的个体性是成立的,分析个体性的满足感是解释交换的最基本的元素,就是说从个体角度分析是社会分析的基础,否则所谓的社会性的分析是无本之木。这就是效用理论的思路。这不能说是没有目标的理论,目标是解释交换;也不能说是不考虑社会形式只进行个体分析,而是通过个体分析完整解释社会形式的来源。
至于利己这个前提,可以质疑,只要指出有什么交换是为了对方利益的交换就可以了,可是能举出来么?为对方利益着想可以用馈赠替代了。
这里我认为要分清楚,交换都从利己考虑的“事实”与各种行为都“应”以利己为出发点要严格区别开来。人类的行为并非都是经济行为,还有情感、道义行为,但那是以另外的出发点为逻辑前提的。亚当斯密的两本书,国富论和情操论可以说就是基于不同的出发点开展分析的。在思维中不能混淆这两点。
马克思想从商品对于劳动的唯一依赖性这个“实然”来推出社会制度要从劳动者利益出发,消灭私有制这个“应然”,理论构思让人钦佩,但是是否成功?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从商品的属性开始分析的,马克思认为商品有且仅有两种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被马克思理解为物品的物理性用途,所以使用价值间是不可以有通约性的。而交换必然有一个等式存在,既然使用价值不具有通约性,那么能够通约相等的只有价值,或者只有可通约的东西才可以叫价值。而不同用途的交换商品唯一有共性的就是劳动,以后马克思又排除劳动的具体形态,指出形成价值的只能是抽象劳动,交换所通约的是交换双方的物化在交换商品中的抽象劳动,进一步马克思给出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抽象劳动的计量方案。这是马克思的基本思路。
对效用解释的质疑是,效用具有可通约性么?不同种类的满足感怎么可以通约?不可以通约怎么使等式成立?进一步效用怎么计量?怎么就从满足感过渡到了价格?
对劳动价值理论解释的有效质疑首先是以效用之间可以通约为前提的。假定存在可以通约的效用,那么交换等式相等的为什么就不是效用,而一定是劳动呢?庞巴维克从另一个角度问到:稀缺性不是商品的共性吗?有谁能举出不稀缺却可以交换的商品?如果存在稀缺性,怎么能排除这个共性而只保留劳动那个共性?第二是不含有劳动的商品存在的事实是劳动价值理论无法解释的,就是说劳动并非所有商品的共性;第三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价格变动的相关性不密切,没有足够的经验支持。
我个人认为,以上对于马克思理论的第二第三个质疑是成立的,商品并非以劳动为必要条件,价格也与抽象劳动的量不成正相关变动。但对于第一个质疑需要仔细给出效用的完满解释。
以往的效用理论有缺陷,对有些概念没有深入研究,所以不能回答效用的通约性问题,比如稀缺性的确切内涵,效用如何计量,效用到价格如何过渡等都没有可以信服的答案。
但当我引入餍足量这个西方经济学也涉及但也未深入研究的概念之后,用于边际效用的定义,可以推出,边际效用是可以通约的,而效用却不是。这个观点显然不同于西方原有的效用理论,但仍属于效用理论的分析思路。我认为可以确认,边际效用就是稀缺性,并且可以有具体的定义和计量表达式。具体分析这里暂时不表。但是这个概念一旦成立,庞巴维克质疑就立刻成立,从而对劳动价值理论的三个质疑就都成立。反过来如果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就必须首先否定这个概念。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