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573 3
2009-08-09
怎么说呢,与我们从小到大学的政治经济学完全不同的价值论!非常值得大家学习!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


目录:

  一.方法论问题

  二.价值基础和价值尺度

  三.资本生产力

  四.边际效用与价格

  五.时差利息论





庞巴维克,是我们所要考察的诸多经济学家中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位。他为许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追捧,但更为那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者所诟病。他以其敏锐而缜密的思维接受、修正和整合了魁奈、斯密、萨伊和门格尔等人的价值理论,从而在这个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至今那些后来者对之尚难以企及1——他几乎使价值理论至臻于完善的境界。然而尽管如此,我们还是透过那耀眼的光芒而在其中发现了些许黑子2,对此我们必须指出以使真理得到澄辨;而对于马克思主义者的误解与攻击,逝者是无法为自己辩护的,对此我们也绝不能坐视以使真理继续蒙尘。本章的任务,就是在介绍庞巴维克的价值理论并指出某些不足的同时,针对其一些论敌的观点为其进行必要而合理的辩护。



一.方法论问题

庞巴维克的马克思主义反对者们,常常指责其在方法论上存在着种种错误,并称其价值论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但是,如果我们对之进行仔细的分析就会发现,错误的恰恰是那些反对者们。至少就价值论而言,他们与庞巴维克在方法论上几乎是截然对立的;与马克思及其追随者们的那种形而上学的方法论相较,庞巴维克的方法论则更是辩证乃至唯物的——尽管他并不这么标榜。

庞巴维克在讨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错误时指出,认为除商品体的使用价值之外只有一个属性——即劳动生产物——是错误的。因为作为一种具有交换价值的商品,从需求方面来说还有一种稀少的属性。他问道:“价值的本原为什么不能存在于这些共同属性之中,象存在于作为劳动生产物的属性之中一样呢?”3[1]314

马克思的追随者为之辩护说,马克思从来就不曾用共同属性来说明价值,而只是以劳动这一最本质的商品属性,来揭示价值的根源及其本质。他们认为庞巴维克说这些共同属性决定商品的价值,就等于使价值成了各种毫不相干的因素的综合,从而价值本身成了不可捉摸的东西。[2] 310

应当说这些辩护者在继续马克思的错误的同时,误解了庞巴维克的意思。对于庞巴维克而言,这种决定价值的东西并不是指商品自身形成的原因或根源(当然他并不排除之),而是指这种商品的原因或根源的价值尺度——惟有经过这种价值尺度的衡量,商品的价值才能确定下来(后面我们将要谈到这个问题)。马克思及其追随者,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那样,拒绝对商品的有用性进行现实的考察,而却以其自身形成的原因为其价值基础,以其存在形式为其价值尺度。从而以一种典型的循环论证的方式来说明商品价值,以一种形而上学的态度来面对各种效用理论。

布留明在反驳庞巴维克的价值决定于边际效用的观点时认为:

“边际效用是确定每个财货的价值的工具。但是,关于包括在某储量中的所有财货的使用价值在同一时期均等的论点,必须以该时期具备完全不同的具体的消费条件为前提。为了使该储量的所有财货都用来满足最后的需要,这些财货应当同时通过最不同的方式消费掉。但是这只有在我们把具体消费条件抽象掉的场合下才有可能。然而正因为如此,我们把要求具备完全一定具体条件的效用的主观说明也抽象掉了。”[3] 145

人们的效用评价是依据各种条件来进行的,这个条件显然包括储量与我们的关系。但是,这个效用实际发挥作用时,是处于一个个别的消费过程;而我们对商品的价值评价,却是一个社会过程。后者的这个评价过程是可以从总体上来把握的,但是消费过程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却是直接地、逐步地进行的,二者根本不是同一个评价体系——布留明恰恰把二者混为一谈。各消费者根据生产者的要价、供应状况和商品的自然属性来形成自己的效用评价乃至边际效用评价,4并以此来调整消费水平。对于有着众多生产者及消费者的市场而言,这种调整本身就意味着一种个人的还价过程,最终的市场价格就是形成于这样的基础之上。换言之,在一定的消费过程甚至生产过程中存在着最后一件商品;而对于整个市场而言,由于供应与需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而并不存在着与消费者的意义相同的那种最后一件商品。这也就是说,边际效用只是个人的社会评价,而不是统一的社会评价,而个人的这种评价最终通过需求量(包括生产者的供给量)的调整而决定了商品的价格。因此,所谓边际效用决定交换价值(价值),既不需要使所有的财货都来满足最后需要,也不存在把具体消费条件抽象掉的必要。这意味着,边际效用对于交换价值的决定并不是直接实现的,而是通过供求关系间接地获得表现。这正如维塞尔所说的:“决定着交换价值的,是在边际效用上表示出来的需求和供给。” [4]95

正因为直接的消费过程会有这种体验,所以人们才有了对现有数量下的效用评价。显然,如果生产者在既定成本下所提供商品的节奏与消费者的消费节奏是一致,那么价格就是稳定的。否则,不是生产者必须接受低价,就是消费者必须支付高价——垄断者恰恰就是这样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了这一点。这样,我们可以看出,每一个商品都对应着一定具体条件——这是一个特定的时间过程。这也就是如上所言,只要这种对应关系不变,5或者只要这种对应关系能够不断地重复,则价格就会不变。

布哈林在对比了马克思的资本概念与庞巴维克的资本概念之后指出:

在马克思和庞巴维克之间,“存在着基本观点的完全对立。大凡马克思作为基本特征划分出来的该范畴符合历史事实的东西,庞巴维克都将其视为历史因素的抽象。大凡马克思作为人们的一定历史关系看待的,庞巴维克都认为这是人对物的普遍形式。” 6 [7]49

我们知道,马克思事实上是认为资本具有一种本能,即获得剩余价值;用他的话说就是用资本“自己不变的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8]260这意味着,如果这种资本不能够剥夺别人的劳动,那么它就不能够叫做资本——这便是资本的历史性。关于所谓剩余价值理论的荒谬性,我们在马克思那一章里就已经证明了。由此可见马克思的资本概念的荒谬性——把一种虚假的或不确定的东西视为事物的本质特征并以之为定义项。

与之相对应地,他还说:“价值现象也具有历史性。甚至如果承认奥地利学派的个人主义方法是正确的,并力求从‘主观价值’即从几个人的估价中算出价值,那也应当注意这样一种情况,即在现代‘生产者’的心理和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者的心理中(尤其是在‘坐在小溪旁的那个人’或在荒原挨饿的那个人的心理中),具有完全不同的材料。现代资本家无论是产业资本的代表者还是商业资本的代表者,都对产品的使用价值完全不感兴趣:他借助雇用的‘人手’仅仅是为利润而‘工作’,他感兴趣的只是交换价值。” 7[7]50

显而易见,如果资本家们果然如此,那么我们就几乎看不到他们对这个社会的积极意义了——虽然这同样为庞巴维克所忽视,但他却并没有忽视消费者的效用评价本身(这正是他的矛盾之处)。在此,资本家成为了整个市场上的万能的统治者——他们不仅仅是雇佣劳动者的上帝,而且也成为了消费者的上帝。然而我们知道,商界有句名言叫做“顾客就是上帝”。如果一个生产者不关心消费者所需要的使用价值,他将如何获得他们感兴趣的交换价值呢?如果生产者不打算如研究自己的需要那样研究消费者的需要,那么市场营销学、消费者心理学、消费者行为学所讲述东西的岂非只是骗术与占卜而不是科学?
附件列表

庞巴维克-辨证唯物论的价值论.doc

大小:124.5 KB

只需: 1 个论坛币  马上下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8-9 22:29:19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4 12:40:24
书是贵的,我是穷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4 12:40:48
书是贵的,我是穷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