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改委价格司筹划的改革方案看,未来中国资源性产品“提价”空间比“改革”的空间大。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下称中石化集团)刚刚获得一笔12.4亿美元政府补贴,给了投资者一个不小的“惊喜”。
   这笔补偿的起因,是为了弥补中石化集团因政府将国内油品价格控制在国际市场水平以下而产生的损失。集团在香港的上市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石化)将获得其中的94%,即11.7亿美元。这笔补偿由财政部支付。
   此次补偿数额之巨,足以令分析师们大跌眼镜。中石化此前曾宣布,截至2005年9月30日,公司当季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了20%,由107.9亿元降至86亿元;炼油业务出现66.3亿元的亏损。2005年前九个月,中国石化炼油业务的利润率下降了62%,每炼一桶油所获利润,从一年前的3.86美元降至1.48美元。
   政府这一出人意料的行动,或许只是一场即将到来的“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序曲。
   据汇聚资讯获知,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就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问题,正在展开更深入的政策调研,并初步形成一套思路。由此,中国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将在2006年面临一场大调整。
   按照这一思路,改革将从水、石油、天然气、煤炭、土地等领域展开;但石油天然气价格、水价与电价现有的定价模式——即以成本加收益确定的政府定价模式,相信不会根本性改变,只是在具体操作办法上进行微调,而煤炭价格将尝试全面市场化。
   在那些信奉价格市场化的观察家们看来,总体而言,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首先强调的是改革资源的廉价或无偿使用制度;而从发改委改革思路所透露的信息看,未来这些产品“提价”的空间,势必比“改革”的空间更大。
   观察家认为,这使得上述领域的垄断企业未来将赢得更大的价格游说空间,中国资源性产品价格很可能大幅上涨。
  一位接近发改委的消息人士透露,十六届五中全会之后,发改委即组织各方讨论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