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精算出生有几年工作经验,只会模型忘记思辨,多年下来脑子都越来越愚钝,最近又回过头来打专业的基础,才发现一些最基础的概率论思辨能力都丧失了。看到太多的仅仅听说“精算赚钱”一窝蜂的考精算的后辈连面试机会都拿不到而常常百感交集,读书时研究生师兄居然史地生农林牧副渔专业考过来的都有(我绝无绝无瞧不起这些专业的意思,我只是想表达信息不对称已经严重到了何等程度)。
PS:国内的中文翻译经常让人遐想联翩,金融带个“金”字就让平头老百姓都以为是个人人都能随便捞钱还体面的高尚行当;“精算”带个“精”字就让人神秘感倍增,其实凤凰脱毛就是鸡。Actuarial的语源实际上是以“实际发生”为核心(actual和actuarial一个词根),最早是“记录员”的意思,就像每天的流水账记个“白菜三斤,耗银六钱,少虫应早食;牛肉一斤,耗钱一两,多膘可炖汤”,和会计区别有但不大。到了现在也就用点数量化的方法进行预测,再针对产品、保单portfolio做些模型处理罢了。真正把数学应用的炉火纯青的大牛,还是Wilmott之流。当然,David Li是个为数不多精算师转行投资还可能名垂千古(遗臭万年是误传)的家伙,但可复制性不大。
PSPS:其实现在关于精算师的神秘感已经消失很多了,但还是很严重的地步。以前央视的“实话实说”栏目还在的时候,采访一个7岁的小孩问他长大想干什么,他居然语出惊人的说“要当精算师”,明显是大人教的。大人怎么知道?无知的媒体宣传的。
关于信息的极度不对称,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传统的保险精算师,保险行业狭小(给你个数据,2008年,国内的保险行业总资产额是银行总资产额的3.8%,国外也高不到哪里去,你可以看到行业规模差别是如此之大)、有限的publicity,连行业内的非精算人员都搞不清精算到底是个什么玩意,更何况行业外所知道的人就更少;
二,传统的,保险业特别是寿险业因为关系到社会大众的切身利益,稳定性要求特别高,所以就不得不使用一大堆数量方法保证永续经营(其实技术并不见得如何高深。没钱赚的地方没人才,没人才就没有技术进步,所以精算的很多技术远远不及金融工程也非常非常正常)。行业窄、用的技术又难偏怪,保险公司还得花钱养着,神秘感不高才怪。而银行搞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用的工具和数量方法并不比精算落后(据我了解很多方法都是相似的,比如精算的很多统计学方法在银行的信用违约风险模型里也很常见),说白了银行和保险公司都是融资机构,银行的量化风险管理,却从未被人捧上神坛,我想这因为银行业的曝光度毕竟要远高于保险业而丧失了神秘感,所以媒体觉得没有炒作价值也懒得造势了。
PSPSPS:话得说回来,如果你真是死心塌地的想干精算,没人拦着。你得做好“熬”的心里准备。这个熬绝不是混日子长年龄就可以,得每天留心留的积累,多思考。谁都知道越“老”越吃香,但这个老绝不是年龄大就可以,还得有真本事。15年、20年后,当经验从量变到质变,价值就体现出来了。所谓,那种看任何风险都能瞬间洞察七分的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唉,可惜你我只怕等不到那天,就因为浮躁、嫉妒、贪婪而被身边的基金经理、投行大忽悠手里的大把钞票给气死了,哈哈。
发了一通牢骚,各位就当听了个评书。日子还是要过,该熬的还是要熬。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散会~
======================
啼血万言书:Zvin再谈“神坛”下的精算及其他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66267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