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版主点名,不好意思,瞎说两句。版主有所不知,你很酷的,每每看你的帖子,总觉得被你的靓眼看得心中发毛。俺胆小,不敢回帖。现在俺手中有一册同事的译本。遗憾的是,俺是学所谓西经的,不是搞制度的。勉强说两句吧。
Olson《集体行动的逻辑》大概应当归入政治经济学范畴。其中,他将经济学中的行为设定广泛运用于非市场决策之中,认为公共活动的参与者同样具有最大化自身行为的倾向,完全意义上的公共利益是不存在的。
譬如说,假定版主的个人付出一定会改善点击“制度经济学”版面所有网友的资源,但版主大量付出(成本)与其所获少量资源(收益)往往是不对称的。从广大网友构成的集团看,每一位网友不论是否付出,都可以均等地获取资源,即集团收益具有公共性。这种性质可能导致广大网友的“搭便车”倾向。而且成本-收益不对称程度与集团规模正相关,因此,Olson的一般结论是,理性人不会为集团的公共利益采取行动(请勿误解)。
Olson进一步将集体利益分为包容性的和排他性的。前者具有正的外部性,后者具有争夺性。二者相比较,显然包容性更可能实现集团的公共利益。为避免集团成员的机会主义倾向,可以设置“选择性激励”。(例如,对于为集团利益的突出贡献者,施以额外报酬。典型的是赏你一个“业余游侠”的等级,增加你的积分等。)但是,由于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现实世界而非虚拟世界中,高昂的信息成本、实施成本、组织成本等可能使得集体行动陷入困境。Olson最后提请人们,这个结论不适用于小集体。弦外之音似乎还是那句‘ small is beautiful.’
版主说“这本书的基本结论是:一个国家没有从坏的制度过渡到好的制度,是因为集体行动的成本太高,就是搭便车导致了制度变迁的失败。”
是这么回事么?
[em07][em07]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9-21 5:40:0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