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会计与财务管理论坛 七区 会计与财务管理
1692 2
2009-12-24
金融危机主要通过贸易渠道、金融渠道和预期渠道来传导。所以在金融危机期间,对于企业而言,安全性比收益性更加重要,现金流比盈利更加重要,需要坚持安全保值、审慎稳健的主导思维。    外商直接投资(FDI)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全球金融危机下,FDI锐减,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巨大考验,然而这也为中国经济的自主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FDI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跨国公司FDI最直接的作用是为提升产业竞争力提供资金支持。长期以来,自有资金缺乏是限制中国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国外跨国公司为我国的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据有关统计数据,30年来,中国引进外资超过了4500亿美元,占世界范围内FDI的10‰特别是加入WTO以后这一现象更是日益明显,1997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数额452I57亿美元,其中独资项目共计161.87亿美元,约占外商直接投资数额的35.7%;2008年,实际利用外资数额923.95亿美元,增长23.6%。FDI持续高速增长,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通过商务部分析表明:1984~2008年,世界实际GDP增长率与我国FDI增长率是负相关的,而我国FDI增长率与GDP增长率是正相关的。其具体表现为,世界经济增长率下滑,我国FDI增长率越高,我国GDP增长率越快;世界经济增长率上升,我国FDI增长率越低,我国GDP增长率越慢。在FDI这一重要经济变量的作用下,我国GDP增长率与世界经济增长率呈现出负相关关系,这个结果多少有些出乎意料。同时人们还看到,尽管在整个样本期内世界经济波动明显,但我国FDI流入的金额除1999年比上年略有下降外,其余年份都在增长,而我国GDP增长率虽有起伏,但年均增长率在较长时期内仍维持了非常高的水平。
    上述结果的出现,实际上是世界经济波动引发FDI国际区位分布的变化对我国经济增长发挥巨大作用的必然结果。
    FDI的巨大作用除表现在资金直接进入外,还体现在对东道国的技术水平提升方面。新增长理论表明,技术进步已经成为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变化往往是国外技术转移和扩散的结果,其中FDI已经成为国际技术外溢的重要渠道。
    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已经有400多家在我国投资,竞争加剧将迫使这些跨国公司不断转移新技术,加速FDI技术外溢效应。我国目前的原材料、工艺、生产管理等都已经发展到很高水平,完全有能力与外商投资企业的生产形成配套,配套过程也将迫使外商不得不向内资企业提供相关的技术,这将为内资企业带来更多的学习机会。
    综上所述,随着外商在华FDI稳步增长,相当程度上缓解了提升中国产业竞争力所面临的资金不足的压力,促进了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金融危机对中国FDI的影响
    随着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实体经济已深受影响。作为实体经济的中坚力量,跨国公司在这次波及范围、持续时间、影响程度均属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大量跨国公司出现巨额亏损或盈利状况恶化。对于跨国公司来说,2008年算是艰难的一年,而2009~2010年仍将持续这种艰难。
    统计显示,今年1~4月,我国实际外商直接投资为276.69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20.98%,其中4月份下滑22.51‰同时,作为吸引外资大省的广东省,一季度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036个,合同外资金额31.14亿美元,但同比分别下降了50.0%和62.0%。
    上述数据表明,自去年底以来,持续下滑的FDI,仍处于下降通道。分析认为,受抑于金融危机,海外资本收缩,且作为FDI主要投向领域的出口相关行业低迷,短期内,FDI或将继续减少。
    同时,跨国公司对未来前景的预期也不容乐观。根据麦肯锡2008年11月对1424家企业的调查,65%的调查对象预期2D09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恶化,只有14%;的预期会好转,但亚太地区(不含中国)和欧洲预期恶化的比率高居前两位,分别达83%和75%,北美为54%,中国为57%。有接近一半的调查对象认为,经济的好转要等到2010年之后。其对盈利的预期也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纷纷采取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率和缩减资本性支出等措施来应对危机、化解风险。
    应对FDI锐减后的策略
    金融危机主要通过贸易渠道、金融渠道和预期渠道来传导。中国的贸易开放度远远高于金融开放度,因此贸易渠道的冲击要大于金融方面的冲击。所以在金融危机期间,对于企业而言,安全性比收益性更加重要,现金流比盈利更加重要,需要坚持安全保值、审慎稳健的主导思维。在这一思维下,企业应采取如下应对策略:
    1、在生产方面,利用金融危机顺势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流程,保留或增加新的工艺和技术,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和销售毛利率,这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2、在投融资方而,一是拓展资金来源,为度过危机储备“弹药”,二是减少金融投资,以节约现金支出。企业一方面需要降低负债率,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减少高风险和高杠杆证券(尤其是衍生产品)的投资。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实现“好钢用在刀刃上”。三是转移投资地点,审慎地将资金投到受危机冲击小的“金砖国家”,如宗申集团投资巴西建厂就是不错的选择。
    3、在并购方面,企业大可不必死守“现金为王”的原则,而是可以主动出击。在危机时期,很多企业的破产倒闭,或因财务压力被迫寻求兼并收购,使并购方拥有很大的选择范围。为低价收购和整合行业资源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很多战略性资源和核心资产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买不到,但在危机时期却很容易低价买到。当然,并购的行业需要与中国宏观的需求相结合,可考虑矿产、能源与石油等战略资源类行业、拥有关键技术的企业和拥有核心资产的企业。
    由于金融危机具有全球性溢出效应和跨国传染效应,光靠企业来应对危机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对于政府而言,在危机救援中,为企业提供框架支持和公共服务是不可或缺的。目前急需政府提供的服务有:
    1、实施监管的升级和强化。时至今日,对于衍生产品监管的权威文件包括银监会2004年颁布的《金融机构衍生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证监会2007年颁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但它们仅限于事后的披露,而非前瞻性和预防性监管,并且是否包括很多场外衍生品交易也有待明确。而更大的问题还在于监管框架的构建,由于分业监管各行其是,容易导致监管真空和监管权的争夺,亟待建立一个功能性监管框架和体系。这个框架既要确立总监管机构和分监管机构之间的分工,又要处理各个监管模块之间的关系,还要协调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冲突。
    2、进行热钱的监测和控制。从外汇管理的角度,最急迫的问题是巨额的“热钱”或“国际游资”如何监测和控制的问题,以防其突然撤出冲击金融体系的稳定。从2002年出现人民币升值压力以来,游资大量进入中国,而从2008年9月以来,游资从由净流入变成净流出,2008年9、10、11三个月,净流出估算值分别为145.8亿美元、275.5亿美元和154.1亿美元。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加强资本跨境流动的监测,对异动和非正常情况需要及时预警,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外汇管制的力度。马来西亚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的1998年就恢复了外汇管制,这值得我们借鉴。
    3、加强对境外投资的监控。从历年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的数据来看,香港和三大离岸金融中心(萨摩亚、维尔京、开曼群岛)都占了大头,这是很不正常的,说明对外投资有一些是虚假的。一些企业通过对外投资转移资产、偷税洗钱。在公司治理不完善的情况下,一些企业喜欢通过对外投资获取个人利益、提高个人声望,而不考虑其成本和风险。
    4、重视金融主导权和国际定价权。当今各国在金融全球化中的地位是不对等的,全球分工收益主要归属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却成为风险的承担者,中国对外投资效益差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为此,政府在长期内需要增强我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上的发言权,加强金融主导权和国际定价权。



作者:周路 来源:《经营管理者》2009年第10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2-29 21:04:54
现金流比赢利更重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30 09:31:28
这早已是共识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