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了用户数据以后,包括新零售,以前b和c之间是割裂的。
比如说我是创始人,我只知道每家店卖了多少杯拿铁,星冰乐;但是我不知道是谁买的。但通过数字化的东西,打通了b和c间的割裂,你知道用户是谁,你通过大数据更了解用户,这是全球的一个趋势。这些大数据发展到最后会变得更个性化。像盒马,这种超市有很强的社区辐射的属性,一般辐射周边的四五公里,每一个社区的消费能力是不一样的。有的楼盘是十万一平的,居民消费能力肯定更强。有的楼盘是三万一平的,消费能力就更差。最终通过大数据以后,每一家盒马店卖的东西都会不一样,有些消费能力强。
通过大数据,它进口东西就卖的更多;有些消费能力差点,就把性价比高的东西卖的更多一些。所以说这就是数据的重要性。星巴克很早就开始做数据的东西,包括设立首席数字官、推出星享卡、2011年推出移动支付。square,是用硬件的支付,所以它2013年移动支付占全美比重90%。这样就带来了用户粘性提高,精致的产品,还有同店的增长,现在大概7%-8%的增速。
然后海外业务也不断扩张,最近中国就有越来越多的星巴克,在一二三线城市。它最近开始去咖啡化,开始做些偏向健康的品牌的方向。
为什么我们要重视复购率?
所以我们再讲品牌的复购率,巴菲特说喜欢上瘾的东西,比如说可口可乐、汉堡、糖果、咖啡。
上瘾的核心就是复购率。你的用户会来再来买,背后是用户数的增长、滚雪球。比如说一个产品,大家都不断上瘾,会从一个客户变成两个、三个,最终底层的用户数会越来越多。老用户因为上瘾不会走,新用户又可以通过市场、广告不断获取,这是一个最好的商业模式。
如果这个产品不能让你上瘾,就变成割韭菜的模式。商家会忽悠你,把钱集中于怎让你来消费,但你只会消费一次。而且上瘾一旦形成,习惯会很难改变。所以,如果连锁商业模式最好就是你能对这个品牌上瘾。比如说喝咖啡,你只喝星巴克,有星享卡,还能积分。你会发现,去吃饭都会让你办张会员卡,但你可能不大愿意。因为你认为未来你都不会去这家饭店吃饭,是很低频的。但星巴克我就很乐意,因为我知道我明天还要喝咖啡,但我不知道明天还会不会去吃火锅或其他的菜。而且星巴克的连锁有很多,很容易找到。
所以这个Customer Loyalty Program,会员卡的模式就很重要。再举个例子,在电商的冲击下,好市多costco的生意还是不错。
在美国,亚马逊和阿里巴巴不属于互联网TMT这个行业,而是可选消费品行业。2000年到2016年,美国大零售行业的市值没发现任何变化,但亚马逊股价涨了几十倍,然后亚马逊吃掉了梅西百货、希尔斯百货、target,就是美国传统的零售公司。甚至沃尔玛,这几年市值也在下滑。从整个零售观的角度看,过去十几年并没发生太多变化,用户过去在传统零售购物多,现在在亚马逊网上购物多,但是costco就没怎么变。它是采取办会员卡享受低价格商品的模式,一个人的会员卡大概是55美元,家庭卡110美元,任何商品的毛利率不会超过15%。因为Costco商品很便宜,就会吸引我,而且会员卡也很便宜。
有两个原因,第一,它的sku很少,属于严选的商业模式,沃尔玛牙膏有三十种,它可能只有三种,这样它就可以大量采购,使它对上游的议价权很高。第二,公司收入主要来自于会员费,而沃尔玛主要是赚差价,碰到电商就扛不住了。这里也有一个复购率的问题,它的复购率会越来越高。严选商业模式已经在开始被大家认可,包括在中国,小米有些方面也在学costco。
重视消费者口味变化
还有就是未来消费品行业的趋势是什么。一种就是消费者口味的变化。另一种是消费模式是什么。趋势往往是把握住了,会出现很多牛逼的公司。
在美国就是很多人太胖了,大家口味越来越健康。
2000年以后,美国买有糖的碳酸饮料大幅下降,买无糖饮料和矿泉水的人大幅上升。所以就是健康嘛,就会出现两个伟大公司: chiptole、 panare bread。在美国有两家墨西哥鸡肉卷,一家是Chiptole,很健康,简单的玉米饼、鸡肉、蔬菜;而另一个taco bell就没有chiptole成功。
它的肉很油腻,玉米饼是油炸的。chiptole的销售点就是很健康,蔬菜都很新鲜。第二家Panarebread是一家面包店,卖健康的三明治,经常有人去吃,当然它后面涨也是因为它通过互联网减少了排队的时间,顾客可以在它的app下单后直接取。
大家有去过美国的话,就会发现这两家店中午排队会非常多。所以下面有张图,最不健康的就是汉堡,最健康的就有panare bread,subway之类的,当然有便宜的也有贵的。赛百味没那么牛,就是因为它的逼格不太行,而Panarebread是高档三明治。
大家最近争议很大,中国到底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我们做二级市场的人感觉是消费降级。因为今年股市不太好,消费降级,但经济有降级吗,好像也没有。非金融行业的人也还好,但金融行业非常惨。朋友圈一刷,这个房地产要崩盘了、贸易战、股市天天跌。但其实并没有。从整个经济数据看,中国包括日本整个经济的消费是比较稳定的,也没有消费降级。我认为整个还是在升级,但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叫连锁化消费,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趋势。
大家经常把中国和八十年代的美国放在一起,那个时候美国出现了大量的连锁品牌,比如星巴克是那个时候出来的,麦当劳更早,但它是那个时候爆发的,还有沃尔玛超市。美国的连锁店特别多,你很难找到一家小众咖啡店或是汉堡店。中国我认为现在的一个趋势是,路边摊连锁化。大家以前经常会去路边摊吃煎饼果子、麻辣烫、肉夹馍,现在路边摊都开始连锁化。因为以前去路边摊,第一不知道卫生状况怎么样,现在大家愿意花更贵的钱,愿意为好的品质付费。
比如说奶茶,我个人原来很喜欢喝奶茶,但看过一篇喝奶盖有危害的文章后就减少喝奶茶了。其实奶茶就是消费升级的一个过程,我们那代喝奶茶最早叫茶风暴,三四块左右,都是粉冲的,后来出现了coco,十块钱左右,然后变成了十五块的一点点,现在又是二十五块的,以喜茶为代表。整个消费在升级,而且当升级之后,很难再消费降级。比如说今天我喝了一点点之后,coco这种粉冲出来的就喝不下去了。所以基本的消费升级还是大的趋势。
未来展望
下面是未来展望,就是中国整个大的趋势还是连锁化,目前中国连锁公司还非常少,不光是餐饮,还有药房。
美国有两家大的药房公司叫cvs和walgreens,它不光是自身的扩张,还有行业的并购整合。中国以后肯定也是连锁品牌。连锁的好处是它是标准化的,用户会有预期得到的是什么。以前去二三线出差,我很希望吃到当地的小吃,但吃完以后很多是坑爹的,第一味道不好吃、排队很久,第二吃完了拉肚子,现在出去出差,我就喜欢吃麦当劳,因为除了长点脂肪以外,没什么太大的问题。所以连锁会让你感觉到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这个东西很重要。而且连锁品牌的定价权也会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都会追求标准化的产品体系。
所以我觉得连锁餐饮的空间很大,你看美国的麦当劳、肯德基,burger king,光汉堡就有三家大公司。然后三明治有赛百味、墨西哥鸡肉卷,它有一批大的连锁公司出来,中国其实还非常非常少。
其实我还有一个内容没写出来,但可以和大家分享,今天我们讲的连锁的模式主要是餐饮,但还有服装也有很多连锁。我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你靠产品力,是一个很差的商业模式。全世界最大的服装公司是zara和优衣库,它更多是靠供应链来驱动。在我的生涯中,我看过太多的服装连锁品牌上去又下来。
比如说以前上大学的时候有一个品牌叫艾伯,现在这家公司已经完全不行了。因为以前我们是上大学的时候穿,现在是中年油腻了还在穿,那年轻人肯定就不穿了,没逼格了。他也没有产品的创新,你看under amour,曾经一个大牛,逼格非常好,但主要是靠衣服,它的鞋就没有做起来。产品力创新更不上,产品会老化。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优衣库什么时候会见顶,就是当中国大妈跳广场舞也穿优衣库的时候,因为她们基本是最后一波接盘的人。包括coach、mk,等中国大妈买的时候,股价就开始暴跌。
现在靠产品力创新的只有一家公司,叫lulu lemon,但他们卖的是一种体验,卖的是lifestyle,卖的是athleisure(athletic+leisure,运动+休闲)的一个风气,大家穿着瑜伽裤去上班,这种lifestyle还是有它的产品价值。
文|朱昂
原创: 专注海外投资 点拾投资 2018.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