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544 0
2018-09-05
  我们已经知道,这个花花世界在猫和狗的眼睛里完全不同——它们都是红色盲。那你有没有想过,同一碗饭,在猫和狗里是什么味道?

  这可不是一个无聊的问题。味道来自外界的化学物质,而味觉是体内的神经反应,要在两者之间产生准确的联系,需要复杂的适应结构。

  味觉的形成

  哺乳动物的味觉主要靠舌头上的味蕾识别,以人类为例,我们作为一种能说会道的杂食动物,舌头格外肥大有力,表面分布了四种不同的舌乳头,数量最多的丝状乳头没有味蕾,而其余的蕈状乳头、叶状乳头和轮廓乳头总共含有9000多个味蕾,在全体哺乳动物中首屈一指。

  味蕾埋在口腔上皮的浅表处,非常像蒜头,由几十个梭状的味觉细胞集结成团,并通过味孔与口腔沟通。

  我们目前明确了三种味觉细胞,它们顶端带有不同的受体。

  第一种由胶质细胞特化来,它的顶端是钠钾离子泵,能感知咸味;第二种是接受细胞,它能与多种有机分子结合,识别出甜、鲜、苦等复杂分子造成的味觉;第三种是前突触细胞,它们能被水合氢离子激活,感知产生酸味。

  三种味觉细胞相互作用,最后将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传递给大脑的味觉中枢,这样一来,味觉就形成了。

  动物的味觉

  就拿猫来说,它们是单纯的食肉动物,缺乏消化植物的能力,所以它们对鲜味和香味的感知都很正常,但是几乎没有甜味觉。冰淇淋在猫嘴里和一大坨肥肉味道类似,不甜,但是很香。而且它们的舌头上只有500个味蕾,味觉很弱,很容易吃得过咸。

  狗作为人类最古老的伙伴,和人类一样也是杂食动物,能吃到一处去,它们的味觉与人类没有明显差别,但只有1500个味蕾,所以更倾向于用鼻子推断食物的味道。

  而狗的祖先是狼,一种经常食腐的动物,腐肉中氨基酸分解的胺类物质能令它们感到兴奋,那些令人类感到恶臭朽烂的东西,对狗来说别有风味。

  作为食肉目的叛徒,大熊猫也很值得一提,它们负责感知谷氨酸的基因失能了,不再尝得出肉食的鲜味,但这一基因突变大约发生在420万年前,比它们吃竹子晚了300万年——也就是说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大熊猫的祖先都是过着吃笋的命,操着吃肉的心。

  而另一方面,酸味和苦味标记了植物尚未成熟,或者食物已经腐烂,或者有毒的生物碱过量,大多数动物都不会失去。但是鲸类长期适应吞食,吃东西不粘舌头,于是连苦味觉也消失了——这使得它们不知道原油污染的海面非常危险,常常因此丧命——这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猫猫狗狗用一生来陪伴我们,而我们能够陪伴它们的只有短短十几年,在了解它们味觉的特点以后,在为它们准备食物的时候一定要更注意,耐点心来对待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吧!

  文章来源猫和狗不懂美食|混乱博物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